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十八大後對台和平向融合深化前行

http://www.CRNTT.com   2017-10-17 00:06:31  


 
  二是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和從國家發展戰略全域謀劃對台工作,豐富和深化了國家和平統一的理論和戰略。習近平指出:“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大陸發展進步”,從歷史縱軸和戰略橫軸上闡明了大陸牽引台灣問題和兩岸關係的格局。對台工作貫徹在發展中解決問題的思想,就是要為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營造有利的台海環境,為國家統一積累有利條件。基於這一戰略判斷,習近平經過長期實踐的完善,建構出一條從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國家統一路徑和制度安排論述。其一,習近平明確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通向和平統一的正確道路”。其二,習還深刻指出,“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心靈契合”要求通過紮實、細膩的民心工作推動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超越和平發展的“平行線”意象,為兩岸同胞凝聚更多命運交集;再者,“心靈契合”需要更具發展性、開放性、包容性的統一論述,妥善處理兩岸在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上的差異,凝聚兩岸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共識與認同,實現長治久安。應當看到,兩岸統一的實質是多種力量在民意整合與權利分配的政治較量。台灣在全面實施選舉制度30年後,島內民意成為這一複雜過程的重要變數,因此,習近平提出“心靈契合”和“三個充分考慮到”,將台灣同胞的關切納入兩岸統一的動力來源和參考指標,是對和平統一理論的豐富與升級。

  三是論述了“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路徑與“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辯證關係。兩岸和平發展到未來國家統一之間,需要一個過程性的中間階段和中層論述,習近平繼往開來,進一步提出了“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以及從“兩岸一家親”到“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論述。其一,“融合發展”是通向“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必經路徑。2016年3月,習近平在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強調,要“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這意味著,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的路徑要以經濟和社會為雙主體,過渡到二者殊途同歸、和平與融合併進的路徑上。這條道路的第一階段目標是“兩岸命運共同體”及其歷史前序“兩岸一家親”。習指出,兩岸同胞一家親,根植於同胞共同的血脈精神和歷史文化;在兩岸聯繫因經濟全球化而更加密切的今日,這種親情又發展為休戚與共、高度認同的命運共同體。應當說,在島內出現深刻變化之時,大陸對台論述轉向台灣民心,豐富和昇華對台工作的內涵與格局,這既是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與時俱進的實踐範疇的內在規定性,也是“兩岸命運共同體”與“和平統一”道路的必然要求。其二,“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內涵不斷豐富。2014年習近平首提“融合發展”,2016年初正式表述為“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2016年11月,習近平通過“習六點”進一步闡述“深化”內涵,包括符合兩岸同胞的利益原則、要創新方式、共拓市場、擴大參與和受益、加強青年往來、強化認同等方面。這一理念還被寫入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並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接軌,進入了將台灣民眾以中國國民身份與大陸“再一體化”的階段。應當看到,作為大陸對台綜合性、全功能的策略,“融合發展”並非狹義惠台措施的延續,而是習近平宏觀國家發展戰略在對台工作上的映照。因此,這一理念在島內也引發了藍綠高度關注和強烈反響。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張百達著文稱,習近平的話語創新意境高遠,是“屬於人民群眾的語言”,“更具有人性的溫度”;兩岸未來以何種方式建構何種形式的共同體,將是台灣無法迴避的政治挑戰。學者楊開煌則認為,對於長期依賴西方社會發展作為現代化藍圖,卻因舊發展模式停滯、破產而迷失的台灣,習近平提出的“融合發展”是在與全台人民直接對話,提供了一種突破現代化困境的發展模式,是“解救台灣的藥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