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千年變局與中華民族復興

http://www.CRNTT.com   2022-01-02 00:03:43  


 
  (一)千年變局中列強侵略迫使中國走上外發內生的變革圖強之路

  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直處於世界文明的前列,燦爛的東方文明是世界農業時代的典範。在西方經由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到航海時代、產業革命走向工業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以來,中國卻在鄭和下西洋之後進入全面的閉關鎖國,僅留廣州為代表的華南沿海進行通商和對外交往,仍能以中國的文化自信和大國地位通過絲綢、茶葉、瓷器等出口參與世界貿易,世界各地的白銀源源不斷流入中國。清政府的腐敗、專制和內鬥以及國人的封閉和對傳統文化不分良莠的固執,全國上下都未認識到工業革命和國際市場引發的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而列強則步步緊逼,以傾銷鴉片打開了中國經濟貿易的大門,毒品的危害引發了“三元里抗英”和鴉片戰爭。在西方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惡性競爭的殖民掠奪影響下,中華民族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啟了艱難而屈辱的現代化歷程,持續至今。列強的堅船利炮和強權外交使得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不斷割地賠款,從澳門,到香港,再到台灣、廣州灣,中國從封閉的天朝上國陷入喪權辱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慘境地。正如晚清名臣李鴻章1874年給同治皇帝的奏折上所言:“夷自海來,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也,數千年未有之強敵也”。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積極探索救國圖強之道。從林則徐到康有為.梁啟超再到孫中山,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從器物層面的師夷之長技到生產力變革,再到制度變革與思想變革及生產關係變革,其中的傑出人物就是領導辛亥革命的孫中山先生。

  (二)日本入侵台灣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直接動因

  正是受到1894年日本侵略朝鮮、中國爆發甲午戰爭的刺激,孫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興中者,就是振興中華,針對內部“上則因循苟且,粉飾虛張;下則蒙昧無知,鮮能遠慮”,外部“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於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鯨吞蠶食”,決心“拯斯民於水火,扶大廈之將傾”〔1〕,明確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2〕。第一次向中國人民提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的綱領。《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除了巨額賠款,更向日本開放通航通商,各國工業品、傳教士藉機大量湧入,1897年德軍強占膠州灣,俄羅斯、英國、法國和日本等列強亦隨即武裝爭奪殖民地,列強掀起了瓜分大清帝國的熱潮,甚至於1900年英、俄、日、美、法、德、意、奧八國組成聯軍侵華,在各地燒殺搶掠,激起人民抵抗,而滿清的腐敗和對外軟弱使中國進一步滑入殖民地深淵。1905年,中山先生在東京將興中會與光復會、華興會合併為中國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3〕,並在其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4〕。中山先生十分重視日本殖民統治下的祖國寶島台灣,先後三次到台動員革命。第一次是1900年9月28日,中山先生化名“吳仲”從日本神戶經馬關抵基隆再到台北,建立臨時指揮中心策劃廣東惠州起義,逗留42天。1912年“中國革命黨”台灣支部成立。中山先生從上海南下廣州指揮“討袁”,與胡漢民一同路過日本在台灣短暫停留,為台灣同胞和有關友人留下“博愛”、“同仁”等墨寶,會見了台灣和大陸在台的一些革命黨人。1918年6月上旬,“護法運動”失敗後由廣東汕頭取道台北東渡日本途中稍留,為其第三次到台〔5〕。台灣成為中國民主革命活動的重要基地,台灣的反殖民運動也是中國國民革命運動的重要組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