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中美的偉大鬥爭不可避免

http://www.CRNTT.com   2022-02-02 00:03:22  


 
  一、中美關係的長期視角:民主的東方主義

  中美關係是東西方大國關係、文明關係乃至於全球性權力關係的最典型的縮影。美國對華認知和互動,始終帶有一種改造和征服這個東方真正的文明古國的殖民主義衝動和道德虛榮感,也始終帶有資本主義利益動機和市場占有意識下的強大經濟理性。從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開始,美國即試圖以市場、法治和民主的相關規範影響和改造中國,從租借地到廣泛的市場、文化和精英網絡的滲透控制。1898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試圖協調控制各國在中國市場的征服與掠奪行為及其破壞性,建立有利於美國資本和文化影響力的競爭規則與秩序模式。1917年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及國聯架構,開始以世界主義立法者身份拋棄門羅主義,走向全球舞台中央。1945年羅斯福主義及其影響下的戰後世界秩序,基本實現了美國對全球秩序的文化領導權和規則制定權,國民黨政府也基於這一新世界體系而得以躋身聯合國“五常”之列。但美國的改造中國戰略出現了嚴重的誤判和錯失,它所扶植和控制的是代表中國權貴和買辦利益的國民黨政府,賦予中國超出其實力地位的席位也是基於長期控制中國的戰略思考,但中國共產黨的決定性崛起及中國人民的自我解放打破了美國在100年時間(1844-1949)裡對中國的市場占有和民主改造的“大計劃”。鄒讜教授的《美國在中國的失敗》詳盡研究和論述了“美國失敗”的來龍去脈。而美國教授絡德睦的《法律東方主義》則鈎沉分析了更長時段的美國“規訓”中國及其失敗的歷史,並提出了正面對待和評價中國法自主性和規範性的問題。 

  1949年之後的中美關係,是短暫熱戰、長期冷戰與接觸和解的交替史。美國直接面對的是接受馬克思主義並扎根中國大地與中國人民之中的中國共產黨,後者的意識形態有效整合了民族主義、天下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思想體系,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自足觀念體系和實踐道路。美國扶植的國民黨政府的政治失敗,不僅僅是一個普通東方盟友的失敗,更是美國長期的“東方民主化”戰略的決定性失敗。與搞定國民黨所用的贖買、籠絡和民主誘導方法及成效不同,面對意識形態對立、民族主義強烈且對全球治理抱有理想性追求和責任感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社會主義中國,美國必須尋找到新思維和新方法。在美蘇冷戰的僵持和間隙之中,尼克松和基辛格尋找到了一種“接觸主義”的新戰略,即通過在外交與經濟關係上對中國的有限接觸和引導,分化中蘇聯合體系與社會主義陣營,並最終實現中國與西方的價值和制度對接。接觸主義當然是一種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而不是對中國文明、主權和發展道路的內在尊重與平等理解,接觸過程所適用的基本規範和規則由美國定義、解釋和執行。毛澤東晚年的外交與世界體系策略調整,使中美關係出現了重要轉機,美國的接觸主義初顯成效。接觸主義真正結出制度性碩果,是1979年中美建交及中國對美的改革開放,由此開啟了中國以經濟建設和韜光養晦為中心的歷史新階段,一般稱為“鄧小平時代”或“改革開放時代”。中國在改革開放時段也確實出現過對美國文化與民主的“頂禮膜拜”,甚至出現過嚴重的民主政治風波,但中國共產黨經受了相關的政治考驗,走出了一條越來越堅定和體系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