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有感於新加坡的“東方理念”。

http://www.CRNTT.com   2008-12-03 11:44:43  


新加坡在追求現代化的同時,注重傳統文化才精髓。
  中評社北京12月3日訊/人民日報海外版今天登出張慧中的文章--有感於新加坡的“東方理念”。文章認爲:“新加坡人的良好素質與東方傳統儒家價值觀的影響息息相關,而這種價值觀的形成是經過政府的長期規範引導形成的。”“新加坡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政府加以正確有效的引導和幫助,是可以在吸取他人之長的過程中,保留自身的優秀文化的。” 文章内容如下:
 
  不久前,我前往“花園國家”新加坡參加國際能源周活動。雖然只有短短幾日,樁樁小事卻讓我感受到新加坡人的純樸與善良。

  到達新加坡的第一天,我打算去一家博物館參觀,由於不識路,便在飯店門口順手攔下一輛出租車。司機是個50歲上下的中年人,他笑著告訴我,其實那家博物館離我住的飯店很近,不必花錢乘車,并詳細為我指點了方向。根據他說的路綫,不到10分鐘我就走到了博物館。

  到一家自助式日本餐廳用餐,餐廳入口處,店員遞給我的一張磁卡和一個寫有“預定”字樣的塑料架,這讓我犯了難。看到我手足無措的樣子,善解人意的年輕女店員走過來,詳細告知了它們的用途:塑料架用來放在空桌子上,表示這裡有人,而磁卡則需要在點餐時交給店員作用餐記錄,最後一起結算……看到她和善的笑臉,我心裡踏實了許多。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買東西時,店家會主動幫我算怎樣可以打折;會場裡遇到的陌生人,聽說我來自中國,便興奮地向我細數在中國曾游覽過的地方……作為一個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新加坡對待外國人并沒有很多商業社會存在的冷漠和排斥,仍然保留了東方傳統道德中的友善、熱情和包容,讓我不斷體會著驚喜與感動。

  新加坡人的良好素質與東方傳統儒家價值觀的影響息息相關,而這種價值觀的形成是經過政府的長期規範引導形成的。

  由於歷史原因,新加坡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在新加坡,英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和溝通的主要語言。新加坡的朋友告訴我,漢語在那裡的地位類似於中國的英語,相當於第一外語。上世紀70年代後,隨著商業化的急速發展,很多年輕一代紛紛拋棄了東方傳統的價值觀,提倡個人主義,社會道德一度呈現危機。第一任總理李光耀意識到這種情況的危害,於是倡導了一場“文化再生”的運動。1982年,李光耀號召新加坡人要保持發揚儒家的傳統道德,并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持貫徹執行的治國綱領。

  李光耀的“東方理念”被歷屆新加坡領導人認同和繼承。1988年10月,時任副總理的吳作棟提議把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并在學校、工作場合和家庭中廣為倡導和宣傳,使之成為每個國民的行動指南。1991年,政府還發表了《共同價值觀白皮書》,提出“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同舟共濟;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五大共同價值觀,成為儒家價值觀與現代文明有機融合的藍本。

  就這樣,新加坡人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東西方結合的特殊民族文化。在他們的生活中,既擁有西方商業社會的進取與活力,也具有東方傳統社會的包容與謙和,在倡導平等競爭和個人奮鬥的基礎上,堅持奉行東方集體主義。這不僅推動了社會的有序發展,也得到了世界各國的稱羨。

  其實,在全球化的衝擊下,每個國家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失衡問題。新加坡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政府加以正確有效的引導和幫助,是可以在吸取他人之長的過程中,保留自身的優秀文化的。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