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進黨為迎接“立委”選舉將改打組織戰

http://www.CRNTT.com   2009-01-31 07:49:54  


放眼二零一二年“立委”選舉,蔡英文開始注重“組織戰”。
  中評社北京1月31日訊/澳門《新華澳報》今日刊載評論員富權文章“民進黨爲迎接‘立委’選舉將改打組織戰”,文章說,民進黨正在檢討其“重文宣輕組織”的選舉策略,開始注重“組織戰”。這對擅長“組織戰”的國民黨來說,是一個嚴重的警號。全文如下:

  民進黨為放眼二零一二年“立委”選舉,擬制訂《區域“立法委員”選區組織設立辦法》草案,依“立委”選區設置區發展組織,由黨籍“立委”或將參選“立委”的人士出任主任委員,以利於有志參選公職者提早佈局。此顯示,經過去年“立委”和“總統”選舉失敗的教訓,民進黨正在檢討其“重文宣輕組織”的選舉策略,開始注重“組織戰”。這對擅長“組織戰”的國民黨來說,是一個嚴重的警號。

  眾所周知,國、民兩黨由於在歷史背景、組織形態及財力、人才組織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而在歷次公職選舉中,都“實事求是”地根據自己的特質,“因地制宜”地形成了自己的選戰作風。其中,國民黨由於歷史悠久,在台灣地區經營了數十年,早就建立了“條條”和“塊塊”相結合、密不透風的組織架構,再加上擁有龐大的地方派系,因而在公職選舉中擅打“組織戰”,並根據縣(市)、鄉鎮(區)、村(里)等三級行政架構,部署了以大、中、小樁腳為骨幹的選舉動員網絡。而民進黨因其基層組織架構未能深入到鄉鎮(區)、村(里)一級,再加上欠缺財力部署樁腳,就只好根據自己擁有眾多能說會寫人才的特點,以發動“文宣戰”為主。

  民進黨“文宣戰”的特點,是攻擊性強,善於抓住流行、強調所謂的“本土”。其“文宣”往往與選戰整體的節奏、選舉策略結合得比較好,在操作話題、選擇出手時機、運作媒體吸引輿論注意力,以及操作的細膩等方面也比較突出。在台灣地區仍處於“戒嚴”或“解戒”後“民(主)智”初開時期,民進黨在公職選舉中開展的“文宣戰”,往往能收“避短”(組織和財力)“揚長”(攻擊國民黨“獨裁”或“黑金”)之效,獲得不滿國民黨的選民的支持,因而能夠衝破國民黨的“組織”和“賄選”重圍,取得選戰佳績,並積少成多,化量變為質變,完成了“地方包圍中央”的選舉戰略部署,奪得了兩次“總統”選舉的勝利。

  但物極必反。民進黨執政後,所處位置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往攻擊執政黨的文宣方式已經失焦。雖然在公職選舉中運用的“文宣戰”在宣揚“本土”方面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仍是淪為“口水戰”。再加上選民的“民智”已開,不再輕信宣傳,而是著重實績,尤其是陳水扁貪腐案發,民進黨再好的口才也難以將“黑”的硬拗成“白”,因而“文宣戰”的實質效力漸漸下降。而國民黨的“組織戰”則繼續發揮作用。因此,民進黨連續輸掉二零零八年的“立委”和“總統”選舉,原因固然很多,但其“文宣戰”失效,國民黨的“組織戰”卻事半功倍,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