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保八無虞 勿忘調結構與防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09-07-18 08:07:21  


中國經濟全年實現保八目標基本無虞
  中評社北京7月18日訊/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09年上半年經濟數據。數據果然不負眾望:在經歷2007年二季度以來的增長連續下滑後,中國經濟今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長7.9%,顯著高於一季度的6.1%,由此也使上半年增長躍升至7.1%。東方早報刊登宏觀經濟分析師劉濤文章稱,鑒於去年下半年經濟增速相對較低,我們的一個大致判斷是:中國經濟已觸底回升,只要外部環境不發生大的逆轉,全年實現保八目標基本無虞。

  當然,GDP並非唯一的孤證。夏糧產量同比增長2.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0%、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等數據都實實在在地表明,一二三產業都呈現出良好增長勢頭。可見,上半年經濟增長絕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文章指出,除“保增長”外,2009年中國經濟還面臨“擴內需”和“調結構”的目標。因此,在全年“保增長”問題基本不大的情況下,如何突出“擴內需”和“調結構”的意義似乎更值得思索。

  就“擴內需”而言,表面上似乎完成得不錯。上半年外需(淨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負41%,下拉GDP負增長2.9個百分點;但與此同時,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另外兩駕馬車中,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和庫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7.6%,拉動GDP增長6.2個百分點;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3.4%,拉動GDP增長3.8個百分點。

  可見,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還是來自投資,其次才是消費。

  前者短期內對於刺激經濟效果明顯,但投資率偏高,加之居民消費潛力若不能得到真正釋放,很可能加重產能過剩,為下一輪經濟過熱和危機埋下隱患;同時,上半年生產者價格指數(PPI)的深度下滑,除去年的翹尾因素外,也與當前的產能過剩不無關係。

  對於後者,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清楚顯示,在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構成中,增長最快的部分來自轉移支付,而這種臨時性的轉移支付並不會被居民視為持久收入的增加。此外,目前各級政府在刺激消費方面較多使用的手段不外乎發放消費券、農機和家電下鄉、汽車以舊換新等,短期效果固然有,但其可持續性令人懷疑。顯然,要想真正使居民敢於消費,還是要回到社保、醫保、教育收費、房價等根本問題上來,若這些後顧之憂不得到解決,中國高儲蓄、低消費的格局很難有實質性改變。

  文章表示,至於“調結構”,人們通常腦海中浮現出的無非是十大產業振興計劃、新能源產業等內容。這些的確重要,但它還應當包括另外幾層涵義:

  首先,是出口產業間的結構平衡問題。從上半年的出口來看,以往被我們鄙夷的、急於當作包袱甩掉的所謂“低附加值產品”,如鞋帽、服裝表現出較強的抗跌性,反倒是高附加值的機電產品、造船業在危機中出口大幅滑坡。如果再考慮到上述產業在此次危機中實際發揮的“保就業”作用,相信今後人們對於“中國製造”的發展方向會有新的認識。

  其次,是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之間的結構問題。以浙江省為例,今年前5個月,政府主導性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31.8%;而民間投資僅為8.2%。浙江的情況在全國具有相當的普遍性。 

  最後,是信貸資金在實體經濟內部及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分配結構問題。信貸資金有多少流向實體經濟部門?有多少流到了中小企業?根據央行統計,上半年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7.37萬億元,規模之大,歷年罕見。從投放結構來看,中長期貸款占比43%。儘管就絕對量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但無法否認的是,仍有相當數量的資金流向了非製造業實體經濟部門,或仍滯留在銀行體系內循環,沒有去到它應該去的地方。

  文章最後說,展望下半年經濟,在宏觀經濟基本面看好的前提下,最大的威脅恐怕還在於資產泡沫。一是如果下半年信貸資金繼續大量流入非製造業實體經濟部門,資產泡沫會越吹越大;二是如果國際“熱錢”加速流入股市和樓市,也將進一步吹大資產泡沫。而當資產泡沫膨脹到一定程度並不斷外溢後,其與通脹之間的界限也就不那麼清晰了。因此,在強調財政和貨幣政策保持連續性的同時,也要對資產泡沫保持高度警惕,不應排除微調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