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毛四維:印巴和平進程走向懸崖?

http://www.CRNTT.com   2013-01-22 11:10:30  


 
  但是,印度政府卻處於左右兩難的困境。一方面,政府不希望看到局勢失控,因為與巴和解政策被稱作是總理曼莫漢星付諸心血的“個人項目”,而且已取得一定成果;如果對抗升級,則意味著政府堅持的對巴政策歸於失敗,執政的國大黨在國內政治中將會失分。

  因此,在最初幾天里,印外長多次公開呼籲克制,在印度國內一片強烈反巴的聲浪中,這是一個相當獨特的聲調。然而,隨著反對黨攻勢日益強勁,民意日趨激烈,而且轉眼明年將舉行大選,政府又不能讓反對黨搶去民族主義的旗幟。因此,在最初幾天里,總理保持沉默,為日後可能調整立場留有退路。

  1月14日,周一,印巴軍隊舉行控制線部隊旅長級會晤,各方對此抱有期待。然而,會晤失敗,毫無結果。很可能是因為這一發展,印度政府第二天突然改變腔調。總理利用一個公共活動的機會向媒體說了三句話:一是克什米爾所發生的事情“是不可接受的”,二是巴方對涉及“斬首”的人員必須“繩之以法”,三是“與巴關係將不可能不受影響”(it cannot be business as usual with Pakistan)。同日,政府倉促宣布,應於當天(1月15日)啟動的印巴間新簽證政策暫緩實行,正在進行中的體育、文藝等友好交流項目統統叫停。對此,一些觀察家焦慮指出,印巴和平進程或許正在走向懸崖。

  然而,政府的這一政策搖擺在國內政治中恐怕並不得分,部分媒體對政府外交政策屈服於國內政治考慮立即提出尖銳批評。全國發行量最大的英文報紙《印度時報》社評指出,“使地方性衝突升級不符合國家利益”。在新聞真實性方面享有較好聲譽的《印度教徒報》社評寫道,“總理疲倦無神的言詞和政府大錯特錯的決定顯示,對曼莫漢星的對巴政策的無情攻擊正在對國家造成傷害”。

“碉堡”和“斬首”

  在這一過程中,印度有兩家報紙的報道對澄清事情真相起了特殊作用,而且有助於各方認識最近克什米爾交火的性質:是地方性、純軍事性事件?還是全局性、具有政治含義的事件?《印度教徒報》和政治上傾向國大黨的《印度斯坦時報》分別在1月10日和13日發表內容基本相同的報道,指出這一輪局勢緊張從事發原因上說,雙方都有責任。

  故事是這樣的:在烏里段有個村莊與控制線緊挨著,去年9月,村里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嫗成功穿越防衛嚴密的控制線進入巴方境內,目的是與其在巴方定居的兒子團聚。印方駐軍由此發現防衛漏洞,決定建造在一觀察碉堡,以加強對村民行動進行監視。然而,根據克什米爾停火協議,雙方不得在控制線兩側150米範圍內建造任何新的工事。巴方先用擴音喇叭就印方建造工事提出抗議。但印方不予理會,聲稱碉堡是面朝村莊而不是面向巴方的,堅持把碉堡建成。於是,巴方於去年10月向碉堡開火,並造成村民傷亡。這是今年1月6日新一輪交火的背景。

  更重要的是,兩篇報道都披露了一個重要事實,即不僅巴方對印方陣亡軍人有過斬首行為,印軍人員對巴方陣亡者也做過同樣的事情。對這些極為敏感的報道,印度政府和軍方都未予否認,而BBC等國際媒體予以轉引,印度電視頻道的辯論節目對此也無法回避。

  可以說,“碉堡”顯示了這是地方性,而非全局性的事件;而“斬首”則反映了這是雙方軍人不止一次使用過的報復洩憤手段,並非具有兩國關係政治方面的特別含義。也就是說,如果雙方政治、軍事領袖無意利用最近事態另有他圖,那麼,克什米爾停火有望維持應該是可以期待的結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