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企業家“農民式思維”的輝煌與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3-07-04 11:24:15  


法律與政策的制定者,應為“山寨”行為設定底綫
  中評社北京7月4日訊/“不可否認,模仿力或學習力是市場經濟秩序得以建立、擴展和經濟初始增長的重要推力。然而,在學習他人商業模式的基礎上,發展到一定階段,應尊重別人的知識產權,並根據自身條件進行創新,不能一味‘山寨’…”《東方早報》日前登載評論員單許昌的文章“中國企業家‘農民式思維’的輝煌與危機”,詳細內容如下:

  近日,一位事業成功的溫州皮鞋店老板對我總結了他的掘金歷程。他本來是農民,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畢業,沒有機會繼續上高中,種了幾年莊稼之後,迫於生計,跟著老鄉到城裡學賣皮鞋。等到他學會了如何進貨、如何與顧客進行價格博弈等經營經驗後,自己也開了第一家店,隨後又陸續開了很多分店。他最關注別人賣什麼品牌,如果發現別人賣什麼品牌賺錢,他也會跟著賣某種品牌的皮鞋。

  按他的說法,做生意就像種地一樣,人家做什麼,他也跟著做什麼,適當根據自身情況改變一點操作模式,然後反覆按著這種模式做,直到不能賺錢,再按著上述程序換一套新模式。

  這位皮鞋店老板的經驗,可以說是諸多民營企業野蠻生長的微縮路線圖,在他們野蠻生長的歷程中,模仿是他們的重要法寶。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中國經濟大轉型的時代,在市場的引導下,各種身份的個人,從單位或集體的羈絆中脫離出來,造就了一個企業家不斷湧現的新時代。溫州是第一批個體戶工商執照的發放地。“溫州模式”的概念最早呈現在1985年5月12日的解放日報上。當地幹部描繪了那個時代溫州大轉型的情形:“戶戶辦工廠,家家無閑人。”以農民為主體的個體經營和家庭作坊,成為溫州後來崛起的起點。

  這個轉型過程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農民之間互相模仿,創造了產業集聚和空間集聚的擴張效應。或許某種商機的第一個發現者不是農民,但在商機和模式明確之後,農民的學習和模仿效應就會急劇放大,使某種成功的模式得以擴展和延續。

  溫州模式的重要啟示是,一個新的經濟模式之所以能自發擴展開來,關鍵在於這個新模式與已有的經驗和模式有類似的結構。只有當新模式與舊模式之間存在某種家族相似或者關聯,新模式才更容易被模仿,進而在人群中互相反饋,從而讓這個新模式得到擴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