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林毅夫:探索世界經濟全面復興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4-04-11 09:16:52  


  中評社北京4月11日訊/世界不同發展階段經濟體的復甦之路何在?在普遍唱衰中國經濟的背景下,林毅夫認為中國經濟從2008年起還有20年左右高速增長潛力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未來改革發展之路在哪里?就這些問題,第一財經日報近日專訪了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文章內容如下:    
    
    以“全球基礎設施投資計劃”為結構改革贏得空間
    
    問:您認為目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並不代表潛在增速的趨勢性下降,而主要由全球性經濟周期衰退所導致。您這幾年一直倡導的新結構經濟學,對發達國家走出衰退有何系統性建議?
    
    林毅夫:發達國家出現危機後,需要實行降低工資和福利、淘汰沒有競爭力的產業、減少政府赤字和金融機構去杠杆等結構改革,經濟才能恢復動力和正常增長。
    
    但結構改革是收縮性的,至少在短期內會減少投資和消費,降低經濟增速,提高失業率。而危機國家本身失業率已經很高,急速推行這些結構改革難免會觸發社會和政治動亂。國際上類似例子不少。危機國家向國際社會申請援助時承諾的結構改革,往往不會付諸實施。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過去救助危機國家時有三個政策。前兩個是實施結構改革,以及貨幣貶值增加出口和就業為結構性改革創造空間。這兩個措施見效都需要一段時間,因此通常會輔助以第三個政策,即提供短期貸款和援助。
    
    目前這個策略基本不可用。陷入危機的歐元區國家沒有自己的獨立貨幣,無法實施貶值帶動出口、增加就業,為結構改革創造空間。儘管歐洲可通過歐元整體貶值方式達到全面刺激出口的效果,但卻受制於美日,因為,歐元區國家出口的產品和美日相同,歐元區增加出口、創造就業的代價是美日減少出口、增加失業,但是,美國、日本也同樣因為懼怕失業增加而尚未推行結構性改革,因此,歐元區或美日想以貨幣貶值來增加出口都會遭到其他國家以競爭性貶值來對衝,而無法為其結構性改革創造所需的空間。
    
    由於這次危機是在發達國家同時發生,其GDP總和占全球很大份額,因此,目前來看發達國家很難進行結構性改革而真正走出危機。表面上的一些復甦是很脆弱的。綜合GDP和就業以及勞動參與率等指標的情況看,大的反彈並沒有出現。
    
    因此,我認為發達國家走出危機,必須想出一個與貨幣貶值有同樣效果的辦法,以便為結構改革創造空間。2008年時,很多人認為危機很快過去,但6年之後的今天仍未見起色,所以我在2008年危機剛發生時提出的全球基礎設施計劃為發達國家的結構性改革創造空間和為發展中國家的持續增長消除瓶頸的雙贏建議,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問:倘若上述刺激措施能使發達國家走出衰退、由發達國家帶動的全球經濟增長態勢尚未能重新確立,那麼,對過去一段時期高速增長的新興經濟體而言,下階段新的發展動力何在?這正是本屆論壇的主題。新結構經濟學對這個議題有什麼主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