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金融數據凸顯當下結構性困惑

http://www.CRNTT.com   2014-08-17 11:17:24  


  中評社北京8月17日訊/7月經濟數據顯示的內在邏輯不統一,讓人擔憂。每日經濟新聞發表評論員葉檀文章分析,首先,製造業情況好轉,但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等投資不力,產能過剩無法解決。7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1.7%,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連續5個月回升。其中,小型企業PMI為50.1%,比上月上升1.7個百分點,這是2012年4月以來該數據首次回到臨界點上方。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在6月的基礎上再次大幅上升,采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製造業增長10%,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9%。41個大類中的39個行業,增長最快的是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增長16.6%,其次是有色金屬冶煉與壓延加工業,增長12.9%,汽車製造業增長12.8%緊隨其後。無論是鐵路,還是有色金屬等行業,靠的就是政府投資與房地產,一旦基礎設施無法得到燃料,增速大幅下滑。

  從了解到的情況看,企業訂單增加但賬期拉長,未來債務風險增加,由於沒有貨幣政策配合,內生動力不足,民營大中型傳統製造業企業普遍日子難過。困難的是,保經濟增長必然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同時會進一步惡化經濟結構。長痛還是短痛,難以取舍。如果短痛到性命攸關,必然走向投資保增長的老路。中國經濟結構存在嚴重的路徑依賴。

  其次,出口數據可能注水。7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速從6月的7.2%大幅上升至14.5%。哈繼銘領導的團隊8月11日發布最新研報稱,7月出口增速大幅上升很難用基本面解釋,因為這不僅與港口貨物吞吐量情況不一致,也與中國的貿易夥伴公布的進口數據不符。

  注水可能的原因有兩種,人民幣升值導致回流資金增加,或者為了保增長地方政府對數據施壓。結合央行公布的數據,7月新增外幣存款150億美元,處於歷史低位,因此資金回流的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可能是政績壓力下的注水。經濟數據為經濟提供“體檢表”,才可對症下藥,再糟糕的真實數據都比虛假的繁榮好。

  第三,7月社會融資總量、存貸款額大幅下行,超過市場預期。8月13日,央行公布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7月社會融資規模大幅收縮至2731億元,環比下降達86%。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3852億元,同比少增3,145億元;人民幣存款減少1.98萬億元,同比多減1.73萬億元;當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19.42萬億元,同比增長13.5%,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2個和1.0個百分點;當月社會融資規模為2731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5460億元。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