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從春秋大國角逐看當今國際戰略格局

http://www.CRNTT.com   2015-01-17 09:51:04  


 
  事物的利弊一定是相雜的,於國家發展而言,傳統既是一種資源,但同時也是個沉重的包袱。美國自建國以來,只有短短200多年的歷史,沒有太多傳統可言,但相對來說,發展起來也沒什麼包袱,可以輕裝上陣。馬丁·路德·金在上個世紀60年代演講《我有一個夢》的時候,沒有人能想到,50年後,一個黑人成為了美國的總統。沒有傳統束縛的國家,敢想敢做,反而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春秋時代列國的舉措,如國與國之間的結盟,中小國家對大國的依附,都和這些國家的戰略地緣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這些國家的許多戰略措施、方案的選擇也與其地緣關係直接相關。

  “遠交近攻”作為一個軍事專有名詞,始於秦國,是在戰國時代,由範雎向秦王提出的,與遠方的國家交朋友,打擊周圍附近的主要敵人。“遠交近攻”由此成為秦國的一項國策。在這一國策的指引下,秦國暫時把齊國、燕國放在一邊,集中力量進攻韓國和魏國。

  “遠交近攻”成為秦國國策始自戰國,但在春秋時期,“遠交近攻”就已經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是各個國家制定國家戰略方案的時候優先考慮的策略。春秋時期最喜歡打仗的兩個二等強國是宋國和鄭國,它們始終在打仗,為什麼呢?因為這兩個國家緊挨著,宋國依附的是晉國,鄭國大部分時間依附楚國,少部分時間依附晉國。宋鄭兩國之間互相攻打,然後遠交魯國、齊國、衛國這些國家。

  大國之間的同盟或分化,也受到戰略地緣關係所制約。有一個成語,叫“秦晉之好”,指的就是秦晉兩國之間的結盟。晉文公重耳能當上晉國的國君,是由秦穆公一手策劃的。秦穆公在把女兒嫁給重耳的同時,派兵護送他回晉國,顛覆了晉懷公政權,讓重耳當上了晉國國君。秦穆公這樣的舉動當然不是出自對晉國的感情,而是在晉文公身上投注感情成本,以便晉國日後回報,為秦國東進中原,稱霸天下提供便利。但事實證明,秦穆公失算了,白折騰了,因為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都是這樣,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恒不變的利益。晉文公同樣也是利益至上,儘管娶了秦穆公的女兒,依靠秦穆公的資助奪位成功,但是他仍然站在晉國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晉國的立場就是要獨霸中原,不容許他人染指,因此晉文公一定要死守函穀關,不能讓秦國東出。儘管在核心利益上秦晉兩國互不相讓,但由於有較為老練的政治家晉文公從中斡旋,秦晉兩國也不至於撕破臉,晉文公在位時始終維持著表面的和平,因而“秦晉之好”這個成語也就流傳了下來。然後,晉文公去世後,其繼承者的做法就很冒失了,兩國矛盾迅速激化,而一直發展到兵戎相見,徹底破裂,崤之戰就是標誌,“秦晉之好”變成了“秦晉死磕”。

  那麼,齊國為什麼和晉國結盟,一起對付楚國呢?第一,齊國和晉國有著相同的價值觀、共同的利益追求,都是中原文化圈的主要成員。第二,出於戰略地緣關係的考慮,齊國和晉國不會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因為兩國之間還隔著鄭國、宋國、曹國、衛國等許多國家。第三,兩國都覺得楚國是最大的威脅,因為在其眼中,楚國人受周禮的影響不深,不按規矩出牌,難以揣摩。

  因此,這些大國的戰略格局的變化,由戰略地緣關係的角度看,是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如果以“千年古今一線牽”的穿越性思維看問題,我們能夠發現:春秋列國的戰略地緣關係,實際上就是現代國際關係的一個縮影。它對今天世界上的大國,尤其是當今的中國來講,至少具有三個啟示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