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鄧聿文:經濟新常態下的新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5-03-24 10:03:25  


2015年中國經濟必須保增長和促改革同步推進,才能真正體現新常態之特質。
  中評社北京3月24日電/2015年是一個具有標簽意義的年份。它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一年,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還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和結構調整的緊要之年。這諸多“之年”碰到一塊,說明了2015年的不同尋常,其實正是新常態的表現。

  中國金融報發表民革中央社會與法制委員會委員、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理事鄧聿文文章表示,經濟新常態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告別高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但對於中國經濟能否保證中高速增長的問題,學界其實並不樂觀,很多人憂慮經濟的問題不是強身而是保命,有可能較長時間鎖定在中低速增長的路徑中。一些學者最近發文表示,中國去年較為平穩樂觀的經濟數據存在兩個“看不懂”:平減指數與CPI、PPI的關係出現了顯著背離,發電、運力和貨幣這三個與經濟增長相關性最強的指標與實際經濟增速背離。如果按照消費與工業物價走勢,以及電力、運輸和貨幣所表現出的經濟運行態勢,去年的實際經濟增長水平可能已經“破5”,現價增長率更可能在去年四季度已經進入負值。假如這種看法是真實的,7%的經濟增長目標其實不低,不經過努力很難達到。

  當然,既是新常態,經濟發展的方式也要跟著改變。即使是保增長,也不能像過去一樣只是大上項目,尤其是上一些污染嚴重的項目;必須在保增長的同時,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為此,需要進行程度更深、領域更廣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更多激發市場活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進行力度更大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遏制國企大擴張;圍繞實體經濟進行深層次的金融體制改革,消除引爆地方債務危機的燃點;扎實進行投資體制改革,提高投資效率;下決心進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遏制收入分配不合理現象蔓延;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來克服經濟下行壓力。這也就是政府工作報告所說的,要著眼於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目標”,堅持穩政策穩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雙結合”,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文章分析,2015年,中國經濟必須保增長和促改革同步推進,才能真正體現新常態之特質。

  改革是推動發展的制勝法寶。在中國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口,體制機制弊端和結構性矛盾是“攔路虎”,不深化改革,就難以實現平穩健康發展。對此,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去年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以釋放市場活力對衝經濟下行壓力,啃了不少硬骨頭,今年仍必須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統籌兼顧,真抓實幹,在牽動全局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增強發展新動能。

  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總量雖然已經位居全球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但也積累了大量的矛盾和問題,有些矛盾和問題並未因國力增強而有所改善乃被克服,相反,進一步惡化,如貧富分化加劇;資源環境被嚴重破壞;經濟結構失衡,轉型升級緩慢;社會結構的固化與碎片化;主流意識形態缺乏解釋力;腐敗的彌漫性蔓延,政府信用惡化;權力失控,法制鬆弛,濫用專政工具等等。上述矛盾和問題在經濟高增長時期,可以因蛋糕做大,收入增長而被暫時遮蔽或不顯突出,但在金融危機後的近二三年,中國經濟增速下降劇烈,債務問題凸顯,影響財政、就業和公共服務,留給政府解決問題的時間不多,若它們遲遲得不到緩解,中國將極可能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鑒於中國特殊的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加上人口龐大,如果走不出這個陷阱,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堪憂。而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依靠進一步深化改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