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保持中高速增長是落實十三五規劃的重中之重

http://www.CRNTT.com   2015-11-06 07:20:54  


盡管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但是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十三五期間實現6.5%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中評社北京11月6日電/剛剛結束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十三五規劃的目標和任務作出了全面部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明了前進方向。落實十三五規劃需要做的工作千頭萬緒,重中之重是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

  人民論壇發表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何自力教授文章分析,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保持什麼樣的速度合適呢?實現6.5%以上的增速應該成為十三五規劃的重要目標。

  其一、6.5%以上的增速是一個比較適中的速度。從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看,一個國家的經濟在起飛階段經濟增速達到10%左右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這是由經濟發展水平落後所形成的巨大潛力決定的,也是由人們急於擺脫貧困和物質匱乏的主觀願望推動的。同時,這種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主要是靠要素投入和規模經濟支撐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方式開始由同質性排浪式消費向異質性個性化消費轉型,靠要素投入和規模經濟支撐的增長模式就要向集約化創新驅動的增長模式轉變,經濟增長速度緩慢下行自然會發生。6.5%以上的指標,在經濟增長速度的諸擋位中屬於中高檔位,是經濟增速減緩而非急速下跌的具體表現,保持6.5%以上的增速,可以確保中國經濟穩定高效地運行。

  其二、6.5%以上的增速是一個有助於化解各種經濟和社會矛盾的速度。確保6.5%以上的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對於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儘管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人均收入水平仍然處於世界中等水平,民生改善依然是一項十分艱巨而繁重的任務。未來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需要完成的任務很多,其中未來5年要使現有貧困標準下的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每年需要提供1千多萬個就業崗位,沒有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沒有強大的物質基礎做保證,是根本解決不了這些問題的。因此,實現6.5%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十分必要的,對於不斷改善民生,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三、6.5%以上也是一個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速度。中國是工業化的後來者,用30多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200多年走過的工業化道路,形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在世界製造業領域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優勢,完全可以憑借這一巨大優勢為實現6.5%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提供強大動力。

  中國具有實現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動力潛力

  文章表示,自2011年以來,中國經濟呈現下行態勢,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從外部看,西方發達經濟體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復甦緩慢是重要原因。從未來的發展趨勢看,西方國家經濟刺激政策效果不明顯,再工業化措施也沒有產生預期效果,儘管美國與幾個亞太國家搞了個TPP,但是能否真正拉動世界經濟也很不確定,西方發達經濟體再度走上繁榮是比較困難的。在大環境不太好的情況下,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是完全能夠理解的。國內的原因也是不能忽視的。首先空氣質量差、水土資源污染、一些行業產能過剩已經發展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為了改善空氣質量,加強污染治理,化解過剩產能,勢必要關停並轉一部分企業,這一定程度上勢必影響經濟增速。加上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營銷方式落後,商業模式陳舊,也使一部分企業陷入困難境地,制約了經濟增速的提高。

  儘管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但是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十三五期間實現6.5%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理由是:其一,工業現代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並舉,協調發展,有助於提升增長動力。工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相結合,將大大提高工業的智能化水平,形成強大的增長動力;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將大大提高區域集聚度、產業聚集度,擴大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推動以城帶鄉、以工帶農的城鄉一體化水平的提高,產生巨大的投資機會和消費需求,使中國經濟獲得新的持續發展動力;其二,中國廣袤的國土有待深度治理,其中包括江河湖泊的污染治理、土壤質量改進和生態恢復、森林和草原的養護和開發以及沙漠化治理等,這些都蘊含著巨大商機,有助於拉動經濟增長;其三,廣大農村和偏遠山區防震等級低下的危房、舊房改造;城鎮棚戶區改造等是房地產行業發展的新亮點,構成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其四,大中小城市地下排水、輸電、送氣等管網設施改造和完善已成當務之急,並構成增長動力;其五,中國人口眾多,隨著收入的增加,對衛生、教育、保健、體育、養老、旅遊等的要求會越來越大,形成巨大的消費潛力,對經濟有很大的拉動作用;其六、計算機產品和製造程序的改善創新優勢顯著,移動互聯網和移動支付占居世界領先地位,智能手機、社交媒體和電子商務的普及水平超過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它們構成了實現中高速增長的無限潛力和動力;其七,高鐵技術、核電技術、通信技術以及龐大的裝備製造業形成了新的競爭優勢,出口競爭力不斷提高,繼續加強這些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對中國經濟增長將發揮重要的引擎作用。

  須處理好的幾個關係

  文章提出,要實現中國經濟6.5%以上的增長目標,須處理好幾個重要關係,使之保持協調和和諧,這是實現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重要條件。

  第一,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定型與繼續深化改革的關係。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堅實基礎,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及其實現形式的基礎上推動並實現發展方式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經濟結構由低端向中高端轉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中國經濟中高速運行的重要制度條件。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那些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個別生產關係環節還要積極進行改革,使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更加完善,更好發揮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就是要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經濟奇跡得以發生的根本制度基礎,它同樣也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和走向更加繁榮的重要制度保證。

  第二,正確處理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關係。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經濟力量。在十三五期間,要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能夠比較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有助於各種經濟形式合作和協同發展,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各有特色,各有優勢,在公有制經濟居於主導地位的條件下,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助於多種所有制經濟彼此取長補短,實現共同發展。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相融合,可以擴大資本規模和運營範圍,獲得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效應,滿足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結成企業網絡,將市場交換關係內部化,可以減少交易摩擦,降低交易費用,提高運營效率。在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形式下由公有制經濟帶領不同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是一條既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又促進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新路。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通過混合所有制實現共同發展不但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在實踐中也是有著堅實基礎的。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是中國公有制經濟的主體,是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為基礎,資金密集型產業為骨幹,技術密集型產業為目標的產業發展格局,與西方只有技術密集型產業一枝獨秀,其他產業萎縮凋零的畸形格局相比,中國的產業格局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和競爭力。國有企業經濟實力雄厚,運營規模龐大,組織體系嚴密,人力資源豐富,管理制度嚴格,適應重化工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企業制度創新的要求,是最適合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機統一、協同發展的企業組織形式。在經濟新常態下,只要我們高度重視並發揮國有經濟對於提質增效、擴大就業、增強國家競爭力的火車頭和助推器作用,積極穩妥地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非公有制經濟與國有經濟的合作和融合,使國有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相互借重,相互支持,就能切實保證十三五期間6.5%以上的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

  第三,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在制止經濟下行和實現6.5%以上的經濟增長目標上,政府要有所做為,要在更大程度和更大範圍更好發揮作用。市場自發調節機制具有短期性、盲目性和時滯性的特點,市場調節在激勵經濟主體逐利的同時不斷製造經濟比例關係的失衡和波動,因此,可以通過市場調節激發經濟的活力,但是不能指望市場調節實現國民經濟按比例協調發展。目前,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比較大,單純的市場調節對制止下行是無能為力的,讓市場去解決經濟下行和結構調整問題無異於飲鴆止渴。因此,必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綜合運用經濟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解決經濟下行和結構調整問題。此外,隨著中國經濟更深地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特別是中國經濟已經對世界經濟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的問題就是世界的問題,世界的問題就是中國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宏觀調控就不能僅僅立足於國民經濟,而必須從國民經濟和世界經濟兩個方面統籌考慮。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和防風險是當下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要完成這一任務,必須從國民經濟和世界經濟統籌的角度著眼和著力,必須加強支撐宏觀調控職能的機構和制度的建設,切實保證宏觀調控機制能夠統籌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實現內外市場有效對接。

  第四,正確處理投資與消費的關係。投資與消費關係的實質是生產與消費的關係。生產是消費的基礎,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生產的目的是滿足消費,不能滿足消費,生產就失去了意義。就推動經濟發展而言,生產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永遠是基礎性的,具有決定意義。消費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作用體現為有購買力的需求的拉動作用,一般而言,生產規模有多大,市場需求就有多高,二者是一致的。但是,由於交換和分配因素的影響,生產結構與消費結構會發生失衡,理順交換和分配關係是化解生產與消費矛盾的關鍵。有一種觀點認為投資或生產與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可以互換,在這種觀點的指導下,有人把經濟增長方式分為投資主導和消費拉動兩種模式,認為投資主導的模式優越於消費拉動的模式,投資主導模式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不利於經濟可持續發展,而消費拉動模式則可以節約資源,不破壞環境,有利於經濟可持續發展。其實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說法,既缺乏邏輯基礎,也缺乏經驗支持。製造業曾經是西方發達經濟體的支柱產業,是投資的主要目標產業,隨著去工業化和產業空心化的發生,現在的西方發達經濟體製造業已經嚴重萎縮,投資失去目標和動力,無法拉動經濟增長,而消費在投資能力喪失後隨之萎縮。生產資料優先增長規律是工業化大生產的特殊規律,投資在經濟增長中發揮關鍵作用是這一規律的具體體現,具有客觀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是通過發展製造業實現的。中國正處在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但這並沒有改變製造業作為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的主體和核心的地位,推動以創新為基礎的製造業投資將進一步鞏固經濟增長的物質技術基礎,輕視高新技術的投資,片面強調消費,將消費與投資割裂開來,會導致工業化進程停滯,實體經濟萎縮,經濟增長緩慢,民生改善失去物質保障。為了實現十三五確定的發展目標,確保6.5以上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必須推動中國製造由大變強,加快實施“中國製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通過創業創新助推產業和技術變革,通過體制創新增強聚集各類創新資源的能力和內生創新活力,讓更多有生命力的前沿技術和新興產業集群蓬勃發展,鑄就中國製造業新輝煌,促進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