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南方朔:“胡六點”字字皆有針對性

http://www.CRNTT.com   2009-01-06 16:25:09  


馬英九如何回應“胡六點”引人關注
  中評社香港1月6日訊/臺灣《中國時報》幾天發表南方朔的評論文章,作者針對最新出臺的“胡六點”提出觀點“不是不統、不獨,而是既統、又獨”。文章内如如下:
 
  “胡六點”發表後,各方解讀不一,而且頗多“選擇性的解讀”成分,有的避重就輕,有的則藉題發揮。其實,“胡六點”字字皆有針對性,他的話有一大半是說給馬英九聽的。由最近半年多來,兩岸四度高層放話,即可清楚看出整個話語的脈絡。 

  首先就馬的兩岸立場而言,他在大選前先是“終極統一論”,而後變為“台獨選項論”,最後又變為看起來最安全,其實也是最不知所云的“不統不獨論”。儘管對這種大幅度的搖擺頗有疑惑,但北京皆視之為“選舉語言”,何況馬尚未當選,對此當然也只能姑且聽之。雙方真正的互動與揣摩,則要到馬蕭當選之後。迄至目前,已有了兩回合四度交手。 

  第一次是尚未就職前蕭“副總統”當選人出席“博鰲論譠”的“蕭胡會”,蕭啣馬命,做了十六字的放話,最先的四個字是“承認現實”。在馬的意識形態裡,兩岸分立是“現實”,北京必須承認這樣的“現實”。 

  第二次則是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訪問北京時的“吳胡會”。胡也說了十六個字,前四個字是“建立互信”。這四個字看起來稀鬆平常,其實卻重若萬鈞。根據個人所知,北京認為兩岸間有兩個現實,一個是內戰延續的“歷史現實”,另一個才是兩岸分立的“對立現實”,必須同時承認這兩個“現實”,兩岸才可能有“互信”,否則即和“兩個中國”、“B型台獨”、或稱“獨台”無異。胡的“建立互信”乃針對“承認現實”而發。胡對馬的疑慮已初步顯露。 

  雙方經過第一回合你來我往的話語交手,彼此的差異業已具現。當然也應相互調適而磨合,但情況卻顯然並非如此,於是有了第二回合的另外兩次話語交手。 

  第三次是陳雲林抵台,馬在接見雙方談判代表時,也說了十六個字,前八個字是“承認現實,互不否認”。這意謂著他對胡的“建立互信”無意理會及回應。於是就有了第四次的“胡六點”的出現。 

  根據個人所知,在那個其實並不算“馬陳會”的“馬陳會”後,北京已對“承認現實,互不否認”做了理解並定性;同時也對馬不斷投書放話在國際空間及飛彈問題上表態做了分析,因而決定必須做出更清楚的敘述,不再繼續玩那高來高去的十六字語言遊戲。“胡六點”第一點的第一個句子“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其實就已把“建立互信”做了演釋;而在第五點國際空間問題上,則明言要“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這已可說是北京對馬的疑慮已正式表示了出來。 

  因此,“胡六點”在具體問題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和平協議”、“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等方面都做出正面承諾,也首次對台獨做出呼籲。而除這些之外,其他部分幾乎皆針對馬而發。 

  據個人所知,北京之所以會在馬就職超過半年後做出這樣的決定,乃是在這段期間北京觀察馬的政治風格及其話語邏輯。認為他其實充滿了兩面性,而他的兩岸日程表也都主要是基於內部,特別是基於選舉的考量,因而缺乏實際性。而可能更嚴重的,乃是馬並無領導台灣共識的能力與意願,只是在“終極統一論”和“台獨選項論”被兩端所批後,即找了最安全的“不統不獨論”,遇到重大問題時即以“尊重各類民意”做為自己不領導的藉口。“胡六點”許多政治性的發言要點:可以說即是針對馬的閃躲而發,只是話講得委婉而已! 

  “胡六點”已確定將是馬任期內北京對台的基本政策框架。由這個架構及其預留的曖昧彈性空間,其實已顯示出馬那種“不統不獨論”,大概已到了難以為繼,內外都無法再討好的地步。而盱衡兩岸的兩個“現實”,“既統又獨論”或許才有真正的交集,兩岸經過兩回合四次話語交手,球現在已被踢到了馬這邊。這將是個關鍵球,語言遊戲將不足以應付,我們等著看馬會怎麼踢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