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若置美國戰略軌道之外 台灣很擔心

http://www.CRNTT.com   2010-01-21 11:52:22  


美學者主張美國已無必要將台灣納入其戰略佈局,引發台灣政界憂慮。
  中評社台北1月21日訊/《中央網路報》今天登出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週報的分析文章“’台灣芬蘭化對美國有利嗎?”針對美國學者季禮的新設想提出反駁。而馬英九日前對媒體曾強調:“台灣並沒有‘芬蘭化’的問題,放棄台灣也並非美國的政策。”文章內容如下:

   (一)前言 

  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January/February 2010)雙月刊,登載由學者季禮(Bruce Gilley)所著〈不太危險的海峽:芬蘭化的台灣如何嘉惠美國的安全〉(Not So Dire Straits: How the Finlandization of Taiwan Benefits U.S. Security)一文之後,在台灣學界與媒體間引發討論。季禮現為美國奧瑞岡州波特蘭州立大學(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哈特福政府學院(Mark O. Hatfield School of Government)的專任助理教授(政治學門),他畢業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主修國際關係,並擁有牛津大學經濟學碩士及普林斯敦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其專長為民主化、正當性與全球政治研究,季禮年紀雖僅四十中旬,但學術著作頗豐,尤其是聚焦於東亞地區與中國大陸之比較政治,但其近年來著作多與民主化與中國大陸的內部政治有關,較少觸及兩岸關係、美中關係,以及台灣議題。

    (二)主要觀點 

  在〈不太危險的海峽:芬蘭化的台灣如何嘉惠美國的安全〉一文中,季禮主觀認為,繼一九八○年代至一九九○年代中期的“首次和解”之後,目前兩岸已正式邁入“二次和解”階段,問題是他進而以“芬蘭化”的概念,形容當前兩岸關係的走向。所謂的“芬蘭化”,最早始於一九四八年蘇芬兩國兩所簽定的《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主要是指身處於冷戰期間的芬蘭,面對強鄰蘇聯,在地緣與心理層面的多重安全壓力之下,透過所謂的調適政治,包括在美蘇議題上保持戰略中立、在國內限制對莫斯科的批判、不加入以挑戰蘇利益為宗旨之陣營(例如北約組織)等方式,以維護自身的生存與安全利益。 

  依照季禮的觀察,目前的兩岸關係與當年的蘇芬關係,具備某種程度的相似性。他認為台灣正逐漸走向“芬蘭化”的道路,未來可能不再視美國為最重要的戰略盟友,甚至改採中立化政策,他表示“芬蘭化”的台灣,不僅可以同時滿足美、“中”、台三方需求,其最大貢獻,莫過於可減輕北京當局在“主權”與領土上的威脅與焦慮感,有助於中國大陸的和平轉型與和平崛起。順此邏輯,季禮主張美國已無必要將台灣納入其戰略佈局,而美國也應於政策上作出相對應的調整,故他建議美國政府削減對台軍售,在高性能武器的研發上排除台灣的參與,對於將高科技移轉台灣以及台美間的情報合作,採取更為謹慎的態度,並在擴大與台灣官方接觸前,先與北京展開諮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