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全球價值鏈分工 兩岸經貿如何共贏

http://www.CRNTT.com   2014-06-07 00:32:16  


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
  中評社香港6月7日電/江蘇省無錫市經濟學會理事高建文在《中國評論》月刊5月號發表專文《全球價值鏈分工與兩岸經貿合作途徑研究》,作者認為“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台灣品牌同樣是‘民族品牌’。兩岸分工協作,共進世界經濟,共創‘民族品牌’,‘實現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飛躍’=強大‘民族工業’,這就是兩岸經貿合作、實現經貿利益最大化的正確途徑。。文章內容如下:

  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國際分工”概念可以分解為政治關係+分工形態,具體的分工形態是各國、各地區之間經貿關係的基礎。本文中,筆者運用“國際分工”概念,分析國際分工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相互關係,基於分工形態,論述兩岸經貿關係的基礎與內涵,從而對當前階段,兩岸共同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兩岸經貿關係的定位以及實現兩岸經貿利益最大化的途徑等幾項“焦點議題”給出答案。

    全球價值鏈分工形成的背景與內涵

  二戰後,美國經濟最先開始“去工業化”,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就開始出現經濟服務化的浪潮,大量工廠關閉,美國企業將生產設備轉移向海外,這個趨勢一直持續到80年代,隨著信息產業的興起,以美國為主導的發達國家開始了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亞洲四小龍”是這一輪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受益方。

  以台灣為例,在美國個人電腦產業形成並發展起來時候,部分台灣企業開始涉足電腦組裝領域,台灣的定位就是美國個人電腦企業的加工組裝基地。80年代後期,國際電腦市場需求急升,帶動了電腦及周邊產品市場的急速擴張,台灣的信息產業以大力發展個人電腦和周邊產品起步。在新一輪世界信息產業佈局中,台灣主動將信息產業納入跨國公司的國際生產線,成為跨國公司一道或幾道生產工序的專門加工部門,為西方跨國公司生產零部件和相關配套的產品。台灣有3/4的電腦生產能力用於製造美國和日本的名牌電腦,25%的康柏台式電腦、40%的IBM電腦、60%的DELL電腦都是在台灣生產裝配的。90年代以後,出於降低成本的考慮,美國公司將信息產業非核心技術環節和零配件生產以及產品組裝環節等低附加值環節對外轉移,美國的蘋果、IBM、康柏、戴爾等大品牌電腦廠商紛紛採取外包方式,到台灣採購電腦外部設備,乃至由台灣代工企業進行OEM貼牌生產。由美國主導的這次信息產業的國際轉移,不再是以往“完整產業”國際轉移,而只把產業的部分生產、製造環節轉移出去,產業因此在全球形成價值鏈的各環節。全球價值鏈劃分為“產品研發、零部件生產、組裝、銷售、品牌”五大環節,美國等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佔據信息產業的研發、品牌、銷售管道等高端環節,而把加工、組裝、製造等產業的相對勞動密集度高的環節,轉移到相對低成本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一種新型國際分工——全球價值鏈分工因此形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