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是什麼遏制了“中國製造”的競爭力

http://www.CRNTT.com   2015-08-12 07:41:32  


  中評社北京8月12日電/據報道,“中國製造”和“印度製造”正展開新一輪的競爭與合作關係。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中國台灣的富士康8月8日在印度簽約,它到印度投資設廠的計劃變為現實。富士康上周六與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簽訂協議,將在未來五年投資50億美元(約310億元人民幣)在該邦建設電子設備製造廠。隨著中國製造產能過剩現象加劇、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變化,一些製造企業漸漸開始將部分工廠轉向印度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

  新華每日電訊發表作者吳江文章稱,逐利乃資本天性,資本與產業在成本與利潤驅動下的全球化轉移,更是客觀規律。中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之所以能崛起,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人口紅利釋放出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而隨著中國東部地區的發展,各方面成本的抬升,一些製造業中心向西部甚至東南亞轉移,也同樣是這一規律的體現。從這個角度來看,富士康50億美元印度建廠,本在預料之中,無須過度闡釋。

  應該說,放在全球化競爭的背景之下,比較優勢的變化引發資本與產業的轉移,的確是大勢所趨。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從最初全球製造業轉移的目的地,到面臨更多後起之秀,甚至具備後發優勢的競爭者,也是一個必然趨勢。對中國而言,當然必須直面而非回避。

文章分析,事實上,資本的逐利性以及製造業的轉移,對中國也並非全然是負面效應。

  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自身也有需要調整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隨著人口紅利的消退,依托勞動力成本優勢的低端製造業,在中國也活不下去,製造業向中高端轉型升級,也是必然趨勢。就連一些有著“世界工廠”稱號的製造業中心,如今都在動著“騰籠換鳥”、產業升級的腦筋。從這個意義上說,製造業呈現向更低成本地區的轉移趨勢,或許不必過分擔憂。

  不過,相比製造業轉移本身,中國製造成本的迅速上升,或許更值得警惕。據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的調研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成本已接近美國。該報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的經濟體,以美國為基準(100),中國製造成本指數是96,也就是說,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製造成本是1美元,那麼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成本差距已經微乎其微。即便人工成本有所抬升,但中國工人與美國同行的收入差距其實仍相當明顯。

  文章認為,中國製造究竟“貴”在了哪兒?恐怕更值得反思和追問。據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報告稱,10年前,中國的製造成本低,而如今成本卻水漲船高。這主要歸咎於三個原因:一是中國工人的薪資提高了,從2004年的4.35美元時薪漲到2014年的12.47美元。二是匯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天然氣成本從5.8美元每百萬英熱單位升到13.7美元,漲幅138%。事實上,相比上述成本的增長,由於國內資產尤其是固定資產的泡沫化,勢必抬升在中國投資興業的成本。此外,行政、稅收成本對於中國製造的成本抬升的作用,同樣不能忽略不計。而物流運輸費用的“高燒不退”,也有可能成為壓垮中國製造業競爭優勢的最後一根稻草。由此可見,是否有不必要的成本與內耗在遏制中國製造的競爭力,是值得追問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