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TPP開啟新一輪國際貿易規則之爭

http://www.CRNTT.com   2015-10-10 07:43:05  


  中評社北京10月10日電/經過曠日持久的多輪討價還價,美國主導的TPP協議 target=‘_blank’>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已於10月5日成功結束了談判。依據協定,約1.8萬種商品關稅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逐步減少或完全取消,環太平洋十二個國家的自由貿易圈已然形成。儘管TPP談判秘而不宣,但從各方的報道所透露的信息來看,主要包括知識產權保護等所有12個談判國一起參與決定的准多邊領域,以及某些產品關稅減免等的雙邊磋商談判領域兩大部分。顯然,單就TPP本身而論,對中國經濟的衝擊並非某些論者所估計的那麼大。然而,TPP更大的意義在於這是全球貿易規則演變的開始,TPP不僅將規定取消或降低商品關稅,還將涵蓋安全標準、技術貿易壁壘、動植物衛生檢疫、競爭政策、知識產權、政府採購、爭端解決,以及有關勞工和環境保護的規定,這意味著全球貿易規則的升級。

  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TPP塵埃落定,標誌著新一輪國際貿易規則之爭才剛開始,未來由一系列貿易新規則所形成的壁壘,才是中國面臨的更大衝擊與挑戰。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區域自貿協定競爭越來越激烈。美國等發達國家通過主導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議(TTIP)、諸(多)邊服務業協議(TISA)等貿易投資協定談判,力圖推行代表發達國家利益的高標準的貿易投資規則。國際貿易“規則之爭”已超越“市場之爭”而成了新一輪全球化博弈的角力點。一方面,全球貿易增長則更為緩慢。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全球貿易增長預測,2014年和2015年全球貿易額增長預期分別為3.1%和4%,遠低於2008年金融危機前10年平均貿易年增長率6.7%的水平。另一方面,全球貿易秩序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新調整時期。新一代國際貿易規則演進趨勢,將是以區域貿易規則創建為基礎,輔以規範某一領域的諸邊貿易規則的發展,通過貨物貿易、投資、服務貿易規則的融合後逐漸形成新的多邊貿易規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會更趨強硬和隱蔽,從自由貿易轉向規則貿易。

  文章分析,新規則體系強調貨物貿易、投資和服務規則的整合。在投資領域,強化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在服務貿易領域,採用負面清單方式,建立全面的、高標準的服務貿易自由化。目前正在談判的最重要的多邊協議是諸(多)邊服務業協議(PSA),、信息技術協定第二部(ITA2),政府採購協議(GPA),以及環境商品協議(EGA)——也將為雙邊和多邊貿易談判提供重要動力。

  服務貿易協定(PSA)。在全球服務業產值中,美、歐、日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具有絕對的大市場和話語權。PSA未來的談判內容主要包括金融、快遞、傳播、電信、電子商務、運輸、觀光、物聯網、移動通信網絡、互聯網等等所有服務業領域;TPP 、TTIP 、PSA等都涉及國家、經濟體間的公平競爭、數碼貿易、物聯網、環境、能源等領域的服務業問題,因此,服務貿易協定可以被視為是美國重構全球貿易規則的核心。

  第二部信息技術協定(ITA2)致力於減少或消除在多類先進的信息技術產品上的關稅,包括了80個國家。第一部信息技術協定於1997年開始生效;這項新協議旨在擴大產品覆蓋範圍,進而實現囊括全球97%IT產品的目標。中國承諾擴展貿易壁壘自由化的IT產品範圍。然而,由於中國和韓國不能在關於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技術和產品的重要關稅細目上達成共識,第二部信息技術協定談判沒有達成。只有等到在一些高價值關稅細目上的爭議解決,才有可能合作完成談判。

  此外,政府採購協定(GPA)是非常困難的協議。取消對政府採購的限制,既有利於政府更高效地配置資源,也會減少在競標政府合同中的腐敗風險。根據2001年加入WTO的文件,中國同意“盡快”加入政府採購協定。迄今,中國已就政府採購協定的加入進行了多年的談判。儘管中國最近提出擴大國際規則對省級政府的約束範圍,但仍未能讓其他政府採購協定成員國滿意。

  環境商品協議(EGA)旨在消除對一系列有助於減輕污染等惡劣環境作用的商品徵收關稅。這項倡議於2014年提出,如今包括了中國、美國、歐盟以及其他14個國家。環境商品協議的談判代表目前正在制定可用於關稅改革的商品清單,其後將探討關稅逐步廢除的時間跨度和可能免於自由化承諾的有限例外。環境商品協議潛在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因為第二階段談判的目標是將改革擴大到關稅自由化以外的領域,呼籲減少非關稅壁壘和倡導環境保護相關的服務。環境商品領域的世界貿易估值為1萬億美元左右,作為貿易大國的中國將面對艱巨的考驗。

  文章指出,全球化時代,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已成大勢,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冗長的談判滯後於全球化節奏的情勢下,大國或大國集團基於自身戰略考量(地緣政治形勢和地緣經濟)而設計的投資和貿易體制,必然也將是一個開放的機制和系統。面對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規則優勢”,中國並未排除未來參與TPP的可能性。在TPP達成基本協議之後,中國商務部聲明持“開放態度”。此外,除了當前中國與澳大利亞等簽訂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中國近幾年來也積極推動東盟“10+3”(東盟十國+中日韓)、中日韓、REC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FTAPP(亞太自貿區談判)“一帶一路”等區域合作新框架的發展。

  另一方面,從長遠來看,TPP以及PSA、GPA等一系列區域貿易協定和全球新規則的出現,也符合中國自身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的大方向。這個大潮,也在倒逼中國加快構築全球自貿區網絡建設,積極適應新規則的挑戰,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領域,適當提高自由化標準,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開放型競爭帶動中國價值鏈和產業鏈的全面升級。從這個意義上說,每次外部的重大衝擊,對中國未來的長遠發展而言未嘗不是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