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跨境資本流動形勢緣何一波三折

http://www.CRNTT.com   2015-11-26 08:09:22  


  中評社北京11月26日電/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表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的聲明,開啟“8•11匯改”。匯改至今已近百日,回顧過去三個月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形勢的一波三折,個人和企業結售匯行為發生的戲劇性變化,央行和外管局為防範投機性外匯需求所採取的多項宏觀審慎措施,我們才能準確判明本次匯改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與以往匯改的影響有什麼不同?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形勢發生巨大變化的國內和國際因素都有哪些?這一形勢在未來將如何進一步演繹?

  跨境資本流動顯著變化

  中國證券報發表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文章表示,儘管並非全部都是由於“8•11匯改”的原因,但毫無疑問,匯改後中國的跨境資本流動形勢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讓我們用數據來說話,看看匯改百日中經濟主體行為特征的變化。

  匯改磨合期,8月和9月銀行代客結售匯逆差規模均創歷史地超千億美元 。外管局公布的月度銀行代客結售匯數據統計的是個人和企業等非銀行部門與銀行部門(央行和商業銀行)之間的本外幣兌換情況。2015年8月銀行代客結售匯出現逆差1280億美元,逆差規模為歷史最高,是今年前7個月平均157億美元結售匯逆差規模的8倍,而2014年月均結售匯實現順差130億美元。結售匯出現如此大規模的逆差,表明個人和企業對人民幣匯率和人民幣資產信心不足,更願意出於避險需要而持有美元等避險貨幣。儘管9月和10月的銀行代客結售匯逆差規模縮減至1146億美元和301億美元,但逆差的局面仍未改變,對人民幣匯率的信心也未完全修復。

  投機性需求驟增,遠期購售匯規模一度跳升。正常情況下,部分企業通過使用遠期結售匯來鎖定匯率風險。但由於“8•11匯改”推出的時間點出乎市場意料,不少企業不能準確判斷未來的匯率走勢,急於通過遠期購匯以鎖定匯率風險暴露。此外,因為此前銀行對遠期購匯不收取保證金,所以也不排除有少數企業某種程度“裸做空”人民幣(到期如果匯率不合適就違約或逃單),顯著加大遠期購匯規模,出現所謂的恐慌甚至是投機性購匯需求。2015年8月,遠期購匯簽約額大幅跳升至789億美元,是今年1至7月平均簽約額274億美元的近3倍,多增超500億美元。由於銀行對客戶的遠期購匯簽約需要在即期市場上平盤,所以這一跳升也是8月結售匯逆差規模達到歷史高點的重要原因。也正因為如此,不難理解央行會在8月31日首先對遠期購售匯業務採用宏觀審慎政策措施,通過收取保證金來調動銀行加強交易真實性審核的積極性。該政策措施效果明顯,9月遠期售匯簽約額下降至176億美元,10月更是進一步下降至53億美元。

  因預期人民幣匯率近期偏弱,結匯率持續走低。從另外一個角度看,“8•11匯改”以來結售匯出現的大規模逆差,與個人和企業的結匯意願低、購匯意願高有關係,而這背後又是各經濟主體對人民幣匯率走勢的預期。正是預期人民幣匯率會比較疲弱,衡量結匯意願的結匯率(當月代客結匯額與收匯額之比)在8月下降至69%,10月進一步下降至59%,而今年1至7月的平均結匯率為71%。衡量購匯意願的售匯率(當月代客售匯額與付匯額之比)今年前7個月平均值為77%,8月大幅上升至102%,10月回落至76%,但更多是因為逆周期宏觀審慎措施所起的效果。

  人民幣資產對境外機構的吸引力下降,離岸人民幣8月大規模回流。人民幣的跨境收支情況比較準確地反映境外機構對人民幣資產的態度。當人民幣匯率比較穩定甚至升值的時候,境外機構不論是出於交易性需求還是出於套取利差和匯差等投機性需求,都會增加持有人民幣資產,表現為人民幣的跨境對外淨支付。例如,2014年人民幣月均對外淨支付84億美元。反之,“8•11匯改”後,境外機構不能準確把握未來人民幣匯率的走勢,認為匯率風險明顯上升,因而選擇減少持有人民幣資產,8月當月出現人民幣跨境淨回流381億美元。進入10月,各方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有所穩定且離岸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有所上升,人民幣再次出現跨境對外淨支付,金額達128億美元。

  個人和企業增加持有外幣資產,減少持有外幣負債,外匯貸存比降至歷史低點。個人和企業出於避險需要增加持有外幣資產,同時部分過去借入外幣貸款的企業在美元匯率強勢,利率有上行風險的條件下,選擇償還外幣貸款。2015年8月、9月和10月,外幣存款餘額變化分別為270億美元、-152億美元、-14億美元,外幣貸款餘額變化分別為-20億美元、-505億美元、-174億美元,國內銀行的外匯貸存比延續此前的下降趨勢,已降至歷史低點,顯示企業在去外幣杠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