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習近平的“心靈契合”統一觀

http://www.CRNTT.com   2018-10-01 00:16:24  


 
  三、結論

  “中國統一”對中華民族而言,在歷史上處於農業時代,它代表的可能衹是一種穩定的秩序,大家都可能預測自己、家族的未來,並沒有近代的國家意識、戰略需求。但到了近百年以來,中華民族因為沒有跟上西方世界的變化,造成中華民族雖然是統一的國家、依然不斷挨打的局面,不能維持國家的統一,也保護不了人民又受欺侮,於是“國家統一”、“國家強盛”變成我們民族基因裡最為渴求的种子。如今中國崛起,前瞻未來,中國受欺侮已經不大可能,但中國未統一反而成為民族偉大復興的軟肋。因此,在中國崛起的道路上,“中國統一”被賦予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意義,特別是西方列強勾結少數民族分裂狂熱分子的背景下,國家、政權的統一觀的挑戰更加嚴峻。因為他們未必能破壞“統一”,但可以立即破壞“和平”。這是我們必須思攷的新的戰略選擇問題。如果選擇失當,有可能以“統一”害“崛起”,“統一”變成拖住崛起的長期的絆腳石。從此一角度理解習近平解決台灣問題的辦法是將互動式的和平統一轉變為主動式和平統一,兩者差異在於,如果互動式和平統一是視和平為邁向統一的途徑,同時將談判視為統一的主要手段;而主動式和平統一則展現“能和”、“用和”的自信心,不論“台獨”政權如何挑釁,中共“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夠的能力,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堅定不移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而習的目信心,來自於他所倡議的“心靈契合”統一觀,這個“統一觀”具體包括了以下四個方面構築的基礎:

  一是兩岸和平統一的物質基礎:是以“惠台31條”為起點,所建構的機會平等的統一,也就是讓台灣同胞來大陸後就能看到統一後自己的生活狀態。這個物質基礎是很必要的,能夠破除台灣人民的恐慌心態,這也是“一國兩制”所沒有明講的,即台灣人民可以在台灣發展,也可以通過構建這個物質基礎,給台灣年輕人到大陸發展同樣享有“公平競爭”的機會,給台灣菁英一個公平發展的前景。

  二是兩岸和平統一的社會基礎:通過兩岸經濟、文化融合發展,構建兩岸和平統一的社會基礎。得承認當前兩岸間存在一定發展階段方面的落差和差距,說白一點,就是兩岸人民的國民素質的融合,讓兩岸同胞有可能更自在地一起生活、更自願地進行相互嵌入的生活。

  三是兩岸和平統一的心理基礎:這一點需要通過心靈契合來實現,也就是要將心比心、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藉鑑。習總書記提出的兩岸一家親的“心靈契合”,這個“心靈契合”的意思應該是從自身利益出發,多考慮對方;尊重對方,理解對方,包容對方,特別是雙方的制度不同,各因其歷史而作的選擇,沒有孰優孰劣,都各有適合自己的地方,不應互相指責、試圖一方取代另一方,所以“心靈契合”是一種方法論。

  四是兩岸和平統一的國際基礎:這一點主要是讓“台獨”放棄、打消依附外國、倚賴外援的幻想,建構起的是反“台獨”的國際基礎。在反“台獨”方面,不能有“選舉假期”,不能因為島內進行選舉了,就出於選情考慮而放鬆了反“台獨”力度。反“台獨”是原則性的,這個紅線必須一以貫之。

  習近平以主動“促和”的政策,彰顯“和平”的力量,一舉而完成“統一”和“崛起”的雙重任務,可以說是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形勢下,在兩岸關係層面上,實踐“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選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