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汪毅夫:推動學術進步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9-03-21 00:18:24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汪毅夫(來源: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3月21日電(作者 汪毅夫)推動學術進步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本院(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全體師生的共同志願。                     

  各位已經從講座的海報上知道,我歷任上山下鄉人員、郵遞員、學員、教員、研究員、公務員和退休人員。從研究員、公務員到退休人員,是我參加台灣研究和對台工作的簡歷。從研究員到公務員似乎是“學而優則仕”的轉型,其實不然。作為學者,我從來是“學而憂”的人:一是憂愁的憂,學術成績堪憂,這好比學生功課掛科,怎一個憂字了得;另一是憂思之憂,對兩岸關係存在的問題,吾人念茲在茲、憂之思之;作為“仕”、作為官員,我並不曾棄“學”,不曾放棄學術研究,及至今天退休了,學術界仍然認得我、容得我,感愧之餘自然是感恩而滿心喜樂!我從事台灣研究和對台工作的簡歷略可分為三個時段,都同士和人的組合有關。一是“士人與人士”。1987年11月,我調任福建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從事台灣研究。1991年晉升副研究員,1994年破格晉升研究員。從1990年至1997年,有7種學術著作出版。這是作為學者、作為士人的情況。另一方面,從1992年起擔任兼職和專職、副職和正職的社會職務,是認真履職的愛國民主人士。二是“仕亦士人”。1998年1月,我走上從政之路,在多個崗位上工作了20餘年,直至2018年8月退休。這20餘年的工作主要是對台工作,這20餘年有10部台灣研究著作出版。這是當官不棄學、仕亦士人的時段。三是“致仕不休學”(致仕是退休的意思)。從2017年11月開始卸任、2018年8月正式退休以來,我幾乎每天寫一篇學術隨筆,其中250篇已結集為《話說兩岸》。推動學術進步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是我一生的志業,退休後我的忠誠和熱忱不曾稍減。                     

  現在談談我幸遇的老師和不希望看到的反面教員。1990年,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陳孔立教授的《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和劉進慶教授的《戰後台灣經濟分析》。陳孔立教授在書後明確說明,這是一本用唯物史觀研究台灣歷史的著作;劉進慶教授則在書前間接表示,他的書乃是用馬克思理論來研究台灣經濟。這兩本書、這兩位老師教會我在學術上走正道、在政治上對歷史和未來負責任。我另曾見某些學者因政治偏見導致學術傾斜、自毀形象的事例,也曾聽某些學者極左、極右或形左實右、有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言論。他們不走正道、不負責任,是我的反面教員。作為研究台灣問題的學者,我們應該堅持正確的方向和方法,維護和維持事業的進步與發展。

  (作者汪毅夫系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