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兩岸民意衝突話語特徵及彌合機制

http://www.CRNTT.com   2019-07-16 00:10:02  


 
  3、兩岸關係的網絡輿論健康良性發展。兩岸關係的網絡輿論就是一個對於兩岸政治事務進行評鑒和批判作用的“虛擬公共領域”。兩岸民間話語得以傳播擴散的公共輿論,從早期的報刊雜誌的紙質媒體向電視廣播的電子媒體、最後發展到現在的移動通訊網絡媒體,在這一技術進步的同時也一步步突破了官方對於兩岸話語的信息控制和支配,無論是發言者和受眾群體都相比以前有了從量到質的轉變。可以說,由這樣的公共輿論釋放出的兩岸政治話語已經在台海之間形成了另外一條“生產、組織和控制”的生產線。大陸的線民可以在台灣的PTT論壇展開辯論,而島內的政治人物也相繼出現在大陸的社交網站上對兩岸關係發聲,體現了諸如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在兩岸政治互動中的新趨勢和新走向。以上都能說明兩岸政治話語已經不再局限於學者專家間的一較短長,民眾正在這些新興媒體上討論著“‘兩制’台灣方案”、“兩岸一家親”、“和平統一”,並在這一過程中對自己重新予以政治社會化。

  4、重構愛國主義的兩岸意識形態

  建立兩岸之間的新話語,首先就是要確立一種新的兩岸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與目前的意識形態要有著根本的不同,從意識形態的構成要素上講,對兩岸之間的現狀它要能夠提出批評,具有改變當前台海未統一的訴求;在兩岸的未來前景上它要能夠勾描出兩岸中國人在統一之後的美好藍圖,在實現這一前景的具體戰略上它還應該能保證運用一種陣痛最小的方式。根據這一要求,可以將愛國主義作為兩岸之間的新意識形態。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正向的民族主義,具有凝聚民族意識、動員國家資源的作用。在兩岸之間,提倡用愛國主義來化解兩岸衝突,具有相當大的可行性。這是因為從愛國主義出發,必然會對當前的兩岸現狀提出改變的強烈願望,而統一之後的國家強盛、民眾安樂也契合兩岸中國人的生活需求,同時,在愛國主義的渲染下,也可以激發兩岸之間放棄固有偏見,正是出於以上考慮,愛國主義才能擔負起重新建構兩岸新話語的意義核心。

  要使用愛國主義來化解兩岸衝突話語,並不是簡單地將過往的民族主義動員話語作為兩岸詞彙,而是需要將愛國主義自身進行一番脫胎換骨的話語調整。首先,是愛國主義的自身話語需要知識更新。在構成愛國主義的詞彙、主題乃至於敘事結構上都要做出相應調整,對“中國”、“中華民國”、“中華民族”、“統一”等詞彙進行必要的調整。其次,在主題上,以往的愛國主義主要是激發悲情意識,刻畫中華民族的危機感,強調外國對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形成的主要因素;但這和平發展的今天,尤其是和大陸的歷史記憶不一樣的台灣,這樣的愛國主義主題並不能取得很大功效,它需要調整為兩岸中國人團結起來,共同創造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的愛國主題。再次,在敘事結構上,可以更多地去淡化悲情意識,減弱仇恨情結,更多地通過闡述中國傳統文明的燦爛和未來世界的競爭格局來增強兩岸中國人反獨促統的向心力。最後,在話語符號上,兩岸中國人都應該保持寬容,對體現對方的政治符號做相應的靈活處理,樹立起最能包容兩岸中國人政治情緒的象徵符號。

  四、結語

  當前兩岸民意衝突所折射出話語張力並不是語言意義的誤區所造成的,它實際上涉及到兩岸關係的核心即台海事務的詮釋權和界定權以何為準、以誰為尊的根本問題。話語對於現實的建構性特徵決定了要實現兩岸民間交流互動的深入發展,就必須要建立起有益於兩岸關係融合發展的新話語。未來的兩岸民間話語既不可能成為少數人密談的旁聽者,因為那衹會在話語霸權的彼此指責中陷入以前的泥淖;也不會發生在多數人的爭吵中,那又衹能在滔滔民意紛爭中失去了達成任何共識的可能;衹有那些真正投身於兩岸事務,並且能夠產生真實性和有效性的兩岸話語,從而影響台海政策的參與者,才能成為這個劇場的演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