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民族復興與多重治理考驗

http://www.CRNTT.com   2020-03-28 00:02:58  


中國啟動了超強的隔離性管制與全國性動員,將疫情防控與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
  中評社香港3月28日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法學院副教授、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一戰線高端智庫駐站研究員田飛龍博士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3月號發表專文《多重風險治理大考中的民族復興之路》。作者認為:2018年以來,中國的復興之路面臨著來自三個相關維度的治理大考:第一,全球治理維度,2018年3月開始的中美貿易戰確定了中美競爭秩序的基本框架,也刺激中國對全球治理提供更完備的知識與制度公共品,強化與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深度經貿合作,並藉助“一帶一路”擴展中國的經濟戰略域外空間和資源,形成一種多層次的彈性抗壓體系;第二,“一國兩制”維度,這是中國國家治理的特殊領域,是中國與世界就現代化議題達成底線共識與合作默契的特殊制度安排,中國以強烈的現代化意願和主權節制性建構了一種對主權國家憲制秩序有所偏離的特別行政區制度,但2019年的香港反修例運動和2020年初的台灣大選造成“一國兩制”的觀念認同危機及制度模仿擴展的困難,“香港台灣化”成為對抗性政治趨勢;第三,2020年初爆發擴散的武漢新冠肺炎危機,暴露出中國主體性國家治理能力與社會集體行動能力的諸多短板,中國啟動了超強的隔離性管制與全國性動員,將疫情防控與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但經濟負面影響與社會合作短缺也不斷浮現,“多難興邦”再次成為復興道路上的現實性挑戰。文章內容如下:

  引言:新時代的風險治理大考

  共同體起於危機,民族復興之路多艱。中國文明與政治建構歷來具有超越種族和主權領土的普遍性訴求,將自身繁榮穩定與其他族群的共同發展作為“天下”尺度裡的相關事物加以考量和實踐。如果說馬克思主義謀求的是一種超國家的各民族普遍自由解放,這種解放具有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意義,那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是在天下秩序重構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雙重意義上展開了精緻飽滿的新世界觀與秩序建構前景。中國自身的結構性變遷,是當代世界體系最大的調節性和建構性力量。中國走向復興的歷史道路既需要一種回溯文明的保守性力量,也需要一種進取世界的創新性力量,因而所遭遇的觀念和制度張力必然前所未有。

  中國不可能是一個簡單的“尾隨者國家”,而必然是一個與世界和平相處的文明領導型國家。中國發展道路的再次清晰化與“新時代”的歷史自覺有關,表現在2017年底的中共十九大報告以及2018年初的憲法修正上,中國決心依靠自身的文明與政治立場展開長期的改革探索,在自我塑造的同時塑造一個被稱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式天下秩序。在中國的戰略澄清條件下,中國內外的壓力因素必然聚集,在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雙軌層面的挑戰必然加大。隨著中國轉向自主性的民族復興之路,西方對中國的戰略想像與期待落空,轉而尋求以新冷戰及全面脫鉤的方式孤立和封鎖中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