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評論》第289期精彩觀點搶先看

http://www.CRNTT.com   2022-01-01 00:05:35  


《中國評論》第289期目錄(中評社圖片)
 
  《中美關係的新周期:戰略競爭、戰略相持和新關係規範的探索》一文作者田飛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 / 法學院副教授,北京黨內法規研究會常務理事,法學博士)指出, 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體系中最為關鍵和最具定義能力的雙邊關係。中美兩國是各自所在文明、歷史、制度和規範的典範代表和相互鬥爭的主體力量。隨著中國民族復興進程的結構性展開和體系化定型,美國長期的“民主東方主義”戰略受挫,民主價值觀輸出與市場規範改造遭遇中國自身文化和制度的阻斷與反制,中美關係陷入“新關係規範”的共識危機。中美“新冷戰”以多種形式爆發和呈現,但尚未構成全體系的定型認知和規範,拜登主義則以“戰略競爭”定義和調控中美宏觀關係,具有冷戰性質但存在有限合作與衝突管理的餘地,與傳統冷戰有別。從中國立場出發,中美關係出現了後貿易戰階段的“戰略相持”特徵和元素,需要從毛澤東“持久戰”思想、美國霸權的“韌性衰落”以及中國民族復興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鬥爭層面進行深刻的理論詮釋和戰略分析,從而澄清戰略誤判和歷史主觀性的干擾,為構想和理順中美關係的“新關係規範”提供真實命題和有效思考框架。

  本期“智庫透視”欄目刊發了《拜登總統召開“民主峰會”真正用意何在?》和《“沙利文模型”與美國的對華政策》兩篇文章。

  《拜登總統召開“民主峰會”真正用意何在?》一文作者熊玠(著名美國學者,紐約大學
終身教授)指出,美國拜登總統召開“民主峰會”,邀請了 110 國家在網上與會。根據媒體報道,此峰會之召開,乃民主陣營對抗(與藐視)專制陣營的表現;亦即出自地緣政治的動機。但是,根據美國民間“自由智庫”的評審,被邀請的 110 國家中,有百分之 30 僅是“部分自由”;另有三個根本就是“不自由”的國家。更妙的是:按照“自由智庫”另外對 139 個國家個別民主程度高低而排名的名單中,美國只排到第 27 名。故如所謂的民主陣營竟然如此不強勢,然則拜登召開“民主峰會”之真正用意安在?本文旨在探討此一問題,期能找出適當答案。

  《“沙利文模型”與美國的對華政策》一文作者劉瀾昌(中觀研究所所長)表示, 沙利文在進入拜登政府之前,就在《外交政策》雜誌上發表過兩篇重要文章:《沒有災難的競爭——美國怎樣與中國挑戰和共存》和《中國走向全球霸權的兩條道路》,他對中國和中美關係的基本看法和主張被概括為:沙利文模型。其核心一是要恢復和重建“反華聯盟”,共同對付中國。二是要共存(existence),保持在有利於美國利益和價值觀條件下的清晰共存的穩定狀態。以“共存”為基點,展開對中國的挑戰與合作,可以說這是他與特朗普政府的重要區別。三是美國應當保持對中國可持續的軍事威懾力,同時加強危機管控,“護欄”一詞由此而生。四是美國要保持科技領先優勢。

  本期“智庫報告”欄目刊發了王英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張錚(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研究生)的《試析台灣參與世衛組織的“能”與“不能”》一文。該文指出,在台灣訴求參與世衛組織的歷史實踐中,已形成“能”與“不能”的兩種操作模式,即台灣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通過與大陸協商,可以適當的身份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簡言之,承認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台灣能夠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的前提和基礎,台當局背離一個中國原則必然導致無法參與的結局。在大陸看來,台灣參與世衛組織並非僅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公共衛生問題,其政治屬性也非常明顯,故大陸始終堅持從問題的雙重屬性出發來處理該問題,既要盡己所能為台灣同胞的衛生健康提供保障,又要堅決遏制台當局藉助疫情在國際社會謀求“台獨”的行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