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林懷民:“雲門”是我介入社會的橋梁

http://www.CRNTT.com   2011-04-15 14:29:09  


林懷民 / 龔吉林 攝
  中評社北京4月15日訊/早已成為台灣精神和東方文化傑出代表的雲門舞集——倫敦《泰晤士報》稱它為“亞洲第一當代舞團”,法蘭克福《匯報》認為它堪稱“世界一流現代舞團”——是她的締造者林懷民的生命。林懷民創作於1994年、雲門舞集的經典作品《流浪者之歌》,17年間在全球18個國家52座城市上演過180餘場,2011年4月,她再次踏上大陸土地,巡演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武漢六城。是什麼力量推動舞者林懷民創立雲門並堅持至今?雲門對於台灣乃至全球華人的重要意義何在?廣州《時代周報》日前對林懷民進行了獨家專訪:

獨家專訪林懷民:“雲門”是我介入社會的橋梁

  時代周報記者 謝培 

  上午11點整,雲門舞集的工作人員準時敲開了賓館房間的門。64歲的林懷民從沙發上站起,一套黑衣裹住清瘦的身形,鬢角泛起些花白。圓狀銀邊的鏡片下,目光淡定。房間不大,高櫃上鋪著白色哈達,哈達上托著林懷民父母的相片,三盤水果供在相片前。這是在全世界“跑碼頭”的林懷民萬變的房間內不變的部分。書桌上沒有紙筆,擱著一台時髦的iPad。他張羅著搬桌挪凳,微笑著對記者說:“你再靠我近些。”

  此次專訪的緣由來自雲門舞集的經典作品《流浪者之歌》。這部林懷民創作於1994年,17年間已在全球18個國家52座城市上演過180餘場的作品,在2011年4月再次踏上大陸土地,巡演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武漢六城。

  與林懷民所經歷的流離歲月和雲門舞集三十八年的歷史相比,經典之作《流浪者之歌》只是一個片段。林懷民撰書編舞、育人攜後,雲門舞集早已成為台灣精神和東方文化的傑出代表——倫敦《泰晤士報》稱它為“亞洲第一當代舞團”,法蘭克福《匯報》則認為“世界一流現代舞團”它亦當之無愧,這更讓四十分鐘訪問時間顯得意猶未盡。

  隔日,時代周報記者在廣州大劇院北門外再遇林懷民,席地而坐,又聊了一個多小時。是什麼力量真正推動他創立雲門並堅持至今?雲門對於台灣乃至全球華人的重要意義何在?我們試圖追根溯源。追問的答案,在和林懷民的長聊中,在他半個世紀撰寫的文章中,在台灣學者的講述裡,逐漸清晰起來。

少年作家尋找藝術答案

  1947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還未散盡,在台灣嘉義縣新港鄉的一間“奇怪”的民房中,林懷民誕生了。醫生祖父建造的房子混搭了台式、日式乃至歐式元素,這是日據時代典型的台灣民居,林懷民的童年環境也如它一般充滿了矛盾。其父林金生畢業於日本東帝國大學,曾任日本三菱工會秘書,台灣“光復”回台從民政課長做到“考試院”副院長。父親能說地道“最高等日文”, 學校教國語,家裡講閩南話,隔壁遠房叔叔娶了個說京片子的姑娘。舊版日文書、民國課本、北海和故宮照片、英文童話、印象派畫作、貝多芬音樂、《托斯卡》唱片,《甘地自傳》、魯迅的《呐喊》—它們被親人們帶回老房混搭在一起,也混搭在好奇少年的腦海中,這是當年政治氣氛肅殺的台灣難得的文化集合。林懷民說:“現在都說我中西融合,其實早年家裡便是這樣混著的,世界一開始就很大,也很複雜。而我從來都是自然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