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從台灣官民關注中國首艘航母命名說開去

http://www.CRNTT.com   2011-05-28 07:37:55  


 
  以台灣人的視覺看,解放軍將首艘航母命名為“施琅號”,確實是有著“衝著我們而來”的意涵。實際上,施琅在台灣史上,具有一頁重要地位。施琅是明末清初對軍事家,也是明鄭降清名將。他在鄭成功招攬下,加入鄭成功的抗清隊伍,成為鄭軍中一員虎將,積極參與抗清活動。後因與鄭成功交惡,釀成父親和弟弟被殺的大禍,他再次投清,並參與清軍對鄭軍的進攻和招撫。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軍平台之後,積極呼籲清廷在台灣屯兵駐守,力主保台固疆。他為今時的祖國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受到廣泛的讚譽,但在台灣地區卻為一些人所詬病。因為台灣當局同情明鄭的“正統”意識型態,由於蔣介石政府要號召“反攻復國”,因此特別尊崇反清復明的鄭成功。因而在台灣過去的教育中,施琅是個背叛者,投降清朝後受命於康熙皇帝來攻打明鄭,所以施琅長期得到負面評價,民間也同情鄭家,將施琅視為與吳三桂相同的國賊。更要命的是,“施琅”在閩南語的諧音是“死人”,故當地人咒人時就稱他是“施琅(死人)”!

  因此,以“施琅號”來命名中國首艘航母,在對台工作的角度看,是弊大於利。曾任民進黨青年事務部主任,後因“反扁”而出走的周亦成就為文指出,“施琅號”的傳聞,已經對兩岸關係造成了負面影響。就算中國航母不是為了攻打台灣而做的,但是未考慮台灣人民的感受而破壞兩岸關係,即使沒有一艘“施琅號”下水,其代價對中國而言將比航母更為昂貴。中央社的評論也指出,施琅曾經是滿清率兵攻下台灣的主將,如果以他的名字為航母命名,“箭指台灣”的意圖將太過明顯,有違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氣氛。不但會讓台灣朝野不安,也將加深美國及亞太國家對大陸軍事崛起的疑慮。

  針對台灣官民對將航母命名為“施琅號”的不安情緒,一位文創公司負責人沈呂遂在《聯合報》發表了題為《大陸首艘航母“沈葆楨號”更友善》一文。

  該文則指出,如果要為航母找一個友善的符號,“沈葆楨”應該是最被台灣人民接受的名字。叫“施琅號”,何不叫“沈葆楨號”呢!這是因為,一八七四年台灣牡丹社事件爆發,船政大臣沈葆楨授命為“欽差總理台灣及各國事務大臣”東渡,抗日軍、保台灣,開展建設台灣諸多計劃,成為台灣近代史最具影響的人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