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蔡英文為“縮短最後一哩路”主動出擊

http://www.CRNTT.com   2013-04-26 08:54:31  


 
  即使如此,可以看得到的是,“未來事件交易所”昨日所公佈的數據,或許仍然會有某些傾斜之處,就是過於“鍾情於”蔡英文,其“交易價格”竟然高達六十九點三元,不但是遠遠拋離蘇貞昌,而且把國民黨有可能的“總統”參選人朱立倫、吳敦義“摁住來打”。可以想見,蔡英文在二零一二年挑戰的是當時的“人氣王”馬英九,亦即是自己以“中駟”的資質來挑戰作為“上駟”的馬英九,也只不過是僅僅輸了不到六個百分點;而到二零一六年,馬英九已經受到任期限制,不能再爭取連任,而在泛藍陣營中,至今仍未能找出一個名望比馬英九更高的,因而具有“上駟”資質的人,而代表國民黨上陣的人選,無論是朱立倫、吳敦義還是江宜樺,都是屬於“中駟”,與原本就是“中駟”的蔡英文相撼,蔡英文倘是再努力一下,就不是沒有代表民進黨實現再次政黨輪替的希望。

  在二零一二年的“總統”大選過後,蔡英文的敗選檢討報告指出,“輸在最後一里路”,而這“一里路”就是兩岸政策。倘她能一早就打出兩岸關係的旗幟,甚至舉得比馬英九還要高,這個“百分之六”的差距就有可能會被超越跨過。而在競選過程中,馬英九也曾著著實實地感受到這個威脅。實際上,當馬英九透過某些渠道,獲知蔡英文在訪問美國時,向美國智庫人員透露她的競選策略之一,是將會打出“當選後將會與大陸進行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的旗號之後,當即嚇出了一身汗,趕忙從救災前線的南台灣趕回台北,在“總統府”宣佈其《黃金十年》的兩岸篇,聲稱當選連任後將會與北京進行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談判。

  由此可見,蔡英文將其敗選的原因歸結為輸在兩岸關係政策的“最後一里路”,是相對準確的。儘管還有著其他的一些原因,但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尤其是“台獨黨綱”,卻是最大的負面因素。其實,蔡英文自己也在不斷調適中,從最初的為“抗議”陳雲林到台灣進行兩岸協商,她領導數萬綠民上街,最後演變成暴力行動,及聲言要反對“ECFA”,到後來眼看到大陸各級各地官員率團,一波又一波地訪問台灣,都隨之任之,沒有指示民進黨人及支持者予以騷擾,及聲稱當選後將會繼續執行“ECFA”,就是一個圍繞著兩岸關係政策轉變的過程。設想,假如她從出任民進黨主席的那一天開始,就能高舉兩岸關係的旗幟,並設法說服黨內同志與“台獨黨綱”及涉貪陳水扁進行適度切割,在民進黨已於二零零八年的“總統”選舉中,已為陳水扁的貪腐案付出重大代價,而已經執政四年的馬英九也已被證明是行政能力確實是不那麼強的情況下,或許就已經跨過這“最後一里路”,會有贏的機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