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中國金融:存款保險制度有三大效應

http://www.CRNTT.com   2014-02-10 09:12:06  


  中評社北京2月10日電/中國一直以來實行的是存在“道德風險”的、全額賠付的“隱性”存款保險,如何將政府隱性擔保機制真正轉變為顯性存款保險是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關鍵一躍。

  證券日報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周小川行長曾經歸納的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八大條件中,第一條就是“要有一個充分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市場競爭首先一個條件是要有財務硬約束,而不是軟約束”。 事實上,進入2013年,央行已經通過多種渠道表達了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願望,而當前更是箭在弦上。

  毋庸置疑,利率市場化將成為影響中國經濟金融格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真正意義上的利率市場化絕不僅僅是放開利率管制那麼簡單。當前,政府對金融資源的壟斷使得整個金融市場分化和畸形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核心在於要打破政府對金融資源的過度壟斷,向市場真正放權。如果政府不能主動放棄自己的支配力,市場力量就難有發揮的空間。從國際經驗來看,在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利率市場化是“價高者得”,而如果中國不能夠真正向市場讓渡出對金融資源的配置權的話,中國利率市場化就可能變成“權重者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利率市場化實際上是對政府放權的倒逼。

  文章稱,當前央行利率調控框架尚未完全建立,利率傳導機制不夠暢通,市場基準利率體系仍不完善,特別是存款利率下限仍沒有放開。一旦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後,銀行存款利率市場化定價使得金融機構失去過度保護,中國銀行業利潤空間將被大幅壓縮,少數商業銀行將因此而面臨破產清算的風險,金融風險上升勢必要求建立相配套的金融保障機制——存款保險制度。存款保險制度是指由銀行等經營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向存款保險機構繳納保險金並在投保金融機構出現危機或兌付困難時提供資金援助,作為金融安全網的一部分, 存款保險的基本作用在於預防銀行擠兌和保護小存款人利益,有助於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的金融穩定。

  文章分析,存款保險1933年在美國誕生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完善,已經成為成熟的 “金融基礎設施”。存款保險制度一般分為隱性和顯性兩種。目前中國沒有建立顯性的存款保險制度,但政府一直實行隱性擔保制度,這種隱性制度存在著很大的經濟風險和道德風險。
 一方面,由於以中央政府信用作為擔保的隱性擔保機制普遍存在,近些年來,隨著金融管制的進一步放鬆,包括銀行理財、銀信合作等規避利率管制的金融工具被大量創設出來,起到了繞開利率管制、信貸控制的作用。這樣,一些政府擔保之下的杠杆率極高的“風險資產”,很可能不但沒有為高風險支付高溢價,反而享受了“無風險資產”的高信用和低成本。大量的資金投向與政府相關的項目和資金回報率高的領域,影子銀行的爆發式增長就是這個原因。

  另一方面,金融風險不斷地向上累積。由於存在事實上的隱形存款擔保,尤其對占據存款市場近50%市場份額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來說,其經營事實上是以國家信用為後盾的,往往是由中央銀行和地方政府承擔個人債務清償的責任,隱性存款保險制度導致銀行業的資產規模從2008年底的62萬億元,迅速膨脹到2013年11月份的145萬億元,信貸擴張的速度和規模在世界經濟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金融體系的穩定需要好的金融監管。金融危機以來,為防止以高負債為特征的銀行企業因過度冒險而破產,同時也為了有效降低銀行風險的外部性,世界各國幾乎都建立了以巴塞爾資本充足性監管協議為核心的金融監管制度。因此,為有效推進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打造“金融防護網”,必須盡快啟動建立保護存款人利益,以及能夠反映風險定價與風險補償的顯性存款保險制度。

  文章指出,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必然對中國的金融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主要體現金融監管和金融競爭方式上的變化:

  首先,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使存款保險公司成為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專業監管機構,這就要求存款保險機構必須對日常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經營活動進行監督,這將對建立金融監管大框架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作為金融機構退出機制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必須要有一系列配套措施與之呼應,如對破產銀行等進行專業化的清算,建立起有效的市場退出機制,從而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維護中國金融市場穩定,保證金融安全。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利率市場化和顯性存款保險制度將使銀行業失去“金融保護傘”。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商業銀行市場化經營,真正實現優勝劣汰。短期看,“存貸利差”的壓縮和存款保險制度所導致的經營成本上升,倒逼銀行業必須徹底改變信貸結構、資產結構、業務結構、收入結構和盈利結構,必須增加金融市場及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增強創新能力、定價能力、服務能力、風險管理能力、資源配置能力;長遠看,勢必推動中國金融格局的大變革、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