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寬鬆貨幣政策對降低融資成本作用不大

http://www.CRNTT.com   2015-03-26 09:55:32  


  中評社北京3月26日訊/去年11月22日,央行啟動了首次非對稱降息,貸款利率下調40BP,存款利率下調25BP,並順勢擴大了存款利率上浮區間、推進了利率市場化進程。由此,央行開啟了本輪降息降准的貨幣政策寬鬆周期。

  財新網刊登東莞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陳龍文章表示,然而,作為轉型升級和穩增長的一個基礎,此輪降准降息的目的在於有效降低中小微企業和三農企業的融資成本,促進實體經濟的復甦。但通過對金融數據的分析,其實際效果值得商榷。

  一、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文章分析,從季度的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來看,去年9月末的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97%,而這一指標在去年12月末的數值為6.77%,下降了20BP。然而,作為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票據融資的加權平均利率卻從去年9月末的5.22%上升至12月末的5.67%,漲幅達到了45BP,超過了11月末貸款基準利率降幅的40BP。

  另一方面,從新增貸款的結構分布來看,第一次降息之前的9月、10月和11月的中長期貸款占全部新增貸款的比重在58%左右,而降息之後,這一比例上升至72%,特別是在降息後的12月份,中長期貸款基本占據了100%的新增貸款(當月,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增量僅48億元),而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則降低至28%。

  也就是說,降息後的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的下降,是以對中小微企業和三農企業的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的價格上漲來彌補對大型企業、國有企業和地方融資平台的價格下降。整體來看,降息並沒有起到降低中小微企業和三農企業的融資成本的目的,反而加大了其真實的融資利率。

  同時,由於宏觀經濟下行導致中小微企業的信用風險更高,基於風險偏好下降的原因,商業銀行收縮了對中小微企業和三農企業的貸款,轉而針對大型企業、國企和地方融資平台等具有議價能力和相對抗信用風險的企業,其具體表現就是中長期貸款的占比上升。

  事實上,如果僅以大型企業、國企和地方融資平台企業與中小微企業及三農企業在整體商業銀行貸款當中的占比7:3來計(這個應該相對保守,由於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沒有公布這一細則,只能根據現實粗略估算),由於大型企業、國企和地方融資平台企業具有議價能力,其所獲貸款的價格可以跟隨著基準利率的下降而下降,甚至在降息周期開啟和貸款利率市場化定價的背景下有下浮的空間,即使將它們的價格維持在基準利率,中小微企業及三農企業的平均融資成本將從降息前的8.3%上升至8.57%,其由基準利率上浮的比例也由29.69%上升至42.83%。

  究其原因,商業銀行在年度業績目標既定的前提下,必然要保持整體利差水平的相對穩定,在降息和經濟下行周期叠加之時,風險偏好回歸低風險企業,使得低風險企業更具有議價能力,價格上的下行和規模上的增加,使得針對中小微企業和三農企業的貸款價格上浮比例更大,以彌補對低風險企業的損失和對高風險企業的信用利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