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首頁  

“年味兒”變淡 亟待尋找新的文化內核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有媒體感嘆,中國的“科技爆炸”,正在改變著人們慶祝春節的方式。不可否認,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全球化,都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著節日的形態;傳統節日是文化的積澱,當老年俗的隱退成為某種不可避免的趨勢,那麼新年俗的補充就應當成為勢在必行的選擇,或許當我們反複喟嘆“年味兒越來越淡”時,更應思考的是,如何為年的文化內核注入更多新的時代內涵,讓“年味兒”延續不減、傳承不息。 …【详细】

查看往期輿論參考 >>

過年變了,春節沒變!

  厭倦了油煙,打開外賣軟件訂年夜飯;見不到真人,可以通過視頻來互道祝福;都沒帶現金,竟然有網民曬出了孩子們脖掛二維碼收壓歲錢的照片……近日有媒體感嘆,中國的“科技爆炸”,正改變著人們慶祝春節的方式。   緊盯寸屏,心系拇指,改變中國人過年方式的不只是一部手機。城市裡禁了煙花爆竹,“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或將成為歷史;家鄉開通了高鐵,鄉愁不再距離太遠而是時間太少;闔家出游看世界,共 …【详细】

中國年緣何走紅全世界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到春節,中華大地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包餃子、貼春聯、舞龍舞獅、拜大年,好不熱鬧!無論我們走到哪裡,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濃濃的年味就會跟到哪裡,可以說中國年是全球華人共同的文化臍帶和精神家園。   伴隨著中國人走向世界的腳步,濃濃的中國年味早已經飄洋過海,春節逐漸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節日。每到春節,美國、法國、匈牙利、澳大利亞等幾十個西方國 …【详细】

應保持我們春節的儀式感

  年輕人現在愛講一個詞:儀式感。春節有沒有儀式感?這是我近來思考的問題。   有人認為我們的春節沒有儀式感,不如西方的聖誕節,西方人要擺聖誕樹、唱聖誕歌、過平安夜,而我們的春節已經被理解為一場皆大歡喜的玩玩樂樂,大年三十晚上擺上一桌團圓宴,吃一頓餃子,再放放鞭炮而已。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我們的春節原本是有很強儀式感的,但如今傳統的儀式感已經被我們遺忘了。這確是一個很大的文化失落問題。 …【详细】

儀式中的堅守與創新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普天下華人最大的辭舊迎新儀式。   春節習俗中大多包含著祭神、祭祖(臘祭),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相關內容,這也與我國古代農業文明發達有關。“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來臨,萬物進入生長、發育階段,也是人們播種、栽培的季節。民以食為天,人類所有財富的獲得,都是大自然給予的。這樣一個季節的到來,自然也就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所以,甲骨文和金文(銘文) …【详细】

年味兒就是文化味兒

  己亥豬,又一春。無論歲月如何變遷,無論欣然抑或淡然,人們都盼著過年,盼的是那讓人眷戀的年味兒。   年味兒是種什麼味兒?年味兒是琳琅滿目的一屋子年貨,還是家人團聚時的一頓餃子﹔是“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的暢談夜話,還是走親訪友、你來我往的相互惦念﹔是倒貼的“福”字、紅彤彤的對聯,還是舞龍舞獅的喜慶熱鬧……年味兒,就是文化味兒,過年中的一切言行,充滿文化因素的儀式感,也正是有了賡 …【详细】

時代向前,年味永恒

  爆竹聲中一歲除。新桃換舊符的更替,溢出濃濃的年味;辭舊迎新的時刻,更能勾起對昨天的懷念和明天的祝福。   歷史的長河緩緩向前,40年改革開放,70年新中國建設,風雲激蕩,改變著這個國家和民族,深刻影響著每一個人。經歷了從計劃到市場、從匱乏到豐盈、從封閉到開放的人們,總會不自覺地在爆竹聲中感慨時代的前進,也回味兒時年味的改變。   其實,改變的是寄托年味的載體,年味并不曾改變。 …【详细】

讓淡了的年味重新濃起來

  臨近春節,大家聚在一起難免會聊到如何過節問題。這也勾起了我對小時候過春節的回憶。   我出生在皖南山區一個交通不太便利的小村落,上大學之前都一直生活在那裡。和當時絕大多數農村一樣,生活物品基本上都是自給自足,缺衣少食則是普遍現象。雖然日子過得窮苦,但是每到春節,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重視。臘月一到大家就開始忙乎起來。   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宰豬,一般來說,只要家裡條件稍微好一些的,無論豬 …【详细】

找到“年味”的時代表達

  記憶中的年味是啥樣?有人說是“糖瓜祭灶,新年來到”;有人說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有人說是穿新衣戴新帽;有人說是返鄉的車票、團聚的激動、父母的飯菜……   改革開放40多年,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在一些地方,“家中大小,出出進進”般籌備年貨的場景,已經很少見了;過年因為能吃上一頓肉、穿一件新衣服、給大人磕頭得到壓歲錢而激動的場景,已成為過去;一位作家筆下“一條條掛在半空”的走親戚的禮肉 …【详细】

為“年味兒”注入時代內涵

  春節臨近,在外打拼的人們紛紛踏上返鄉之旅,直奔家的方向。在這場每年一度上演的“最大規模人類遷徙”中,一種日漸興起的新潮流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據某在綫旅游服務平台統計,今年從小地方到北上廣過年的“反向春運”,人數增加了兩倍以上,老年人離開故土到大城市過年正在成為春節新的打開方式。   作為一圈圈歷史年輪的起點和終點,春節也必然會打上時間的刻痕,留下時代的烙印。“過了臘八就是年”的民謠依然響 …【详细】

用新民俗為傳統節日注入新活力

  過年期間,央視播出快閃系列活動——新春唱響“我和我的祖國”。人們看到,在黃鶴樓下,編鐘編磬與口琴手風琴相遇,共同奏響華彩樂章;在成都寬窄巷子,一位環衛工大哥在快閃現場隨著音樂忘情舞蹈;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溫暖的旋律帶動現場游客齊聲合唱。這個新春佳節,動人的歌聲連綿不斷,一曲《我和我的祖國》讓家與國緊緊相連。   快閃行動可視為一種行為藝術。簡單地說,就是許多人通過網絡或其他聯系方式,相聚 …【详细】

 往期回顧

更多 >>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