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台灣是否變天,也改變不了“被統一”的宿命。
中評社╱題:怎麼看待台灣再度“變天” 作者:章念馳(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
•對民進黨再度上台,我們不應“糾結”,也不要認為是我們對台政策的“失敗”,更不要認為是兩岸關係的“末日”。這可以說是台灣政、經、文、史發展的一種“必然”。一個生命的死亡,預示另一個新生命的誕生。一個時代的結束,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啓。未來並不一定是悲觀的。
•未來不排除兩岸會形成新的共識,這種共識甚至會優於“九二共識”。如果蔡英文找不到,不等于蔡英文之後的人不會找到。找到兩岸屬於“同屬一中”的政治聯接點,是進入兩岸新時期的必須,這是大勢所趨,識這樣時務的新人,必然會出現。
•中國的進一步改革開放,不斷的崛起,主導了“一帶一路”與“亞投行”……,使台灣從當年雄冠亞洲的“四小龍”之首,到今天還不及大陸一個省的實力,統獨力量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確實帶來了“被統一”的新命題。
•我們說“共商統一”,“共同締造”一個更美好的“新中國”,毋寧是追求雙贏“共生”。正如習近平說的“生命共同體”,“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實行心靈的契合”。因此我們可不可以用“和解共生 中國統一”來代替單純的“和平統一”。
台灣2016年1月16日的“大選”,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大勝300餘萬票,國民黨丟掉了“總統”大位,“立法院”也遭受重創,失去過半優勢;民進黨重奪“總統”寶位,成了第一大黨,控制了“立法院”過半優勢,開始了全面執政。面對台灣再度“變天”,我們應當怎麼看?今後兩岸關係會向何處走?我的看法如下。
這次“變天”意味台灣社會
轉型的全面完成
台灣社會,在經曆了“兩蔣”時代“威權統治”後,開始進入了“轉型時代”,這個“轉型”是以“民主化”與“本土化”為訴求的社會轉型,這是推動台灣社會變化與發展的“內因”。至於大陸因素與兩岸關係,充其量只是影響台灣“轉型”的“外因”。所以觀察台灣社會的變化與發展,我們應從它的“內因”發展與變化去觀察。
台灣完成的第一次轉型,是在十六年前,即2000年,以陳水扁為代表的民進黨第一次獲得執政權為標志。這時“民主化”與“本土化”取得了很大成功,民進黨由“街頭黨”走向了體制內“合法競選”的政黨,由推翻“外來政權”——“中華民國”,變為接受“中華民國”的變化。但這十六年,台灣走向進一步的“民主化與本土化”,民進黨一方面在體制內“合法鬥爭”,一方面縱容“公民運動”,讓“太陽花學運”等“公運”去扮演“極獨”角色,自己適度靠向“中間”,成功地獲得了半數以上的支持。台灣的“本土意識”已上升為“台灣主體意識”,形成了以“去中國化”的“新國家意識”,連中國國民黨也將慢慢蛻變成“台灣國民黨”了。
因此,一個與中國大陸有著“九二共識”政治連接點的國民黨“政府”已敗下了陣來,一個有可能與中國共產黨“共議統一”的中國國民黨也失去政權,這宣告了台灣以“民主化與本土化”的訴求的“政治轉型”基本完成。這可以說是台灣政治社會發展的必然。我們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既給了台灣人民有“選擇自己制度與生活方式”的權力,對這樣的變化與發展,恐怕也應“概括承受”。否則,我們就應實行“一國一制”。
對此我們不應“糾結”,也不要認為是我們對台政策的“失敗”,更不要認為是兩岸關係的“末日”。這可以說是台灣政、經、文、史發展的一種“必然”。一個生命的死亡,預示另一個新生命的誕生。一個時代的結束,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啓。未來並不一定是悲觀的。
未來並不一定是悲觀的
我認為未來不一定是悲觀的理由有五點。
一、蔡英文靠了“三只小豬”當選了,這顆“空心菜”有什麽本事能治理好台灣?靠“民粹主義”會比馬英九搞得更好嗎?我們只要對台灣政治、經濟、社會稍加研究,就會發現台灣的治理問題是結構性矛盾所決定的,民進黨長期以來縱容台灣民衆“一味責怪政府”,形成了“民粹”盛行,這種結構性矛盾不是換個領導人可以解決的。加上蔡英文等長期疏於對治理台灣的研究,只專注政治鬥爭,她未必能治好台灣,她的政治生命未必會比陳水扁、馬英九長多久。台灣政治領導人的“折損率”一般是很高的,上台初期,他們支持率往往超高,要不了多久,支持率就會暴跌。“空心菜”的宿命大概也如此。也許人們不久就會懷念馬英九了,台灣社會生態就是如此。
二、台灣的生存與發展已完全離不開大陸。民進黨的再度上台,與十六年前的陳水扁上台已不可同日而語了。今天的大陸已不是十六年前的大陸,“大陸日益上升,台灣日益沈淪”,已成不爭的事實,尤其經曆了八年的“和平發展”,兩岸關係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兩岸結成的碩果,包括“習馬會”,構成了今日之兩岸“現狀”。我們對台灣已經具有強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深刻滲入了台灣的經濟社會發展,成為台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蔡英文反對得了這樣的現狀嗎?她縱然有棄中倒向美日走向東南亞的策略,但這條路真的走得通嗎?
三、台灣兩黨政治格局已形成。國民黨雖遭重挫,但國民黨仍是一股代表近半數民衆的政黨,誰說他們四年或八年後不會再度成為執政黨?與我們共同擁有“九二共識”的政黨,依然是我們可以合作的政治勢力。
四、我們有反“台獨”的決心與能力。蔡英文上台後,她如不主動挑釁我們,我們不妨給她一條“和平發展”的出路,她若要挑釁我們,我們要給予“地動山搖”的反擊。我們應整理一下我們手中制裁的牌有多少,有計劃有針對性地予以制裁,但要盡力避免傷及無辜。
五、未來不排除兩岸會形成新的共識,這種共識甚至會優於“九二共識”。如果蔡英文找不到,不等於蔡英文之後的人不會找到。找到兩岸屬於“同屬一中”的政治聯接點,是進入兩岸新時期的必須,這是大勢所趨,識這樣時務的新人,必然會出現。
因此,台灣再度“變天”也不必太悲觀。
台灣擺脫不了“被統一”的宿命
從表面來看,現島內認同“一中”和“統一”的人越來越少,相反“反中”和“拒統”的人數越來越多。台灣“太陽花學運”的爆發,與其說是“擁獨”,不如說是“恐統”。從2008年以前,從“大三通”始,到“二十三條約簽署”,“自由行”、“貨幣自由兌換”、“陸生登台”、“陸資入台”及“各行各業機制化交流形成”……事實上台灣就是在“被統一”的過程之中,這讓台灣不少人感到了深深不安。
我們傳統的統一模式——“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希望以“協議”方式來完成統一,這已變得十分渺茫,看來這樣統一越來越沒有希望。但近半年來,台灣突然出現了“被統一”的驚呼,很多民衆突然發現他們正處在無處不在的“中國元素”影響之中,他們的命運是在“被統一”,而且他們討價還價的籌碼卻越來越少。按台灣“中研院”民調,預期未來台灣會“被統一”的竟高達49.7%,而贊成“獨立”的則佔46.4%。這大概是“一國兩制”設計者沒有想到的質變。
的確,中國的進一步改革開放,不斷的崛起,主導了“一帶一路”與“亞投行”……,使台灣從當年雄冠亞洲的“四小龍”之首,到今天還不及大陸一個省的實力,統獨力量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確實帶來了“被統一”的新命題。
我們需要一個更好的統一論述
不管島內如何變化,只要我們擁有一個好的統一論述,那麽不管台灣怎麽變,它也無法逃脫統一的天羅地網。但我們目前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模式,對台灣沒有吸引力與感召力,我們亟需賦予新的內涵,真所謂“一個好的政策,可以勝過千軍萬馬”。
真正的統一,是去改變對方的國號、國旗、國歌、國徽、憲法、法律、制度……,但我們的“和平統一”,又不是去改變對方的這一切,所以這種“和平統一”,毋寧是一種“和解”。我們說“共商統一”,“共同締造”一個更美好的“新中國”,毋寧是追求雙贏“共生”。正如習近平說的“生命共同體”,“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實行心靈的契合”。因此我們可不可以用“和解共生 中國統一”來代替單純的“和平統一”。
兩岸真正的統一後,實行“一國兩制”,對台灣來講也是相當困難的。事實證明“一國”之中“兩制並存”會形成很大的不和諧。香港雖回歸了,但他們實行著與我們完全不同的制度,它今後如同台灣一般會出現“民主化與本土化”這也在所難免。台灣如果有一天也願“回歸”了,也願像香港一樣制訂一部“基本法”,那這部法律最終解釋權是不是完全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而與香港一樣,“沒有任何一點剩余權力”,台灣會願意嗎?因此,我們是不是可以淡化“兩制並存”,共同去尋找一個更美好的制度。
總之,我們要去尋找一個更好的統一論述,讓我們始終站在統一的最高地,無論台灣“變天”也好,不“變天”也好,它改變不了“被統一”的宿命,這是中華民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所在!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2月號,總第2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