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頭條

大陸對台開啓貿易壁壘調查的影響與啓示

2023-07-13 00:18:31
大陸啟動對台貿易壁壘調查將進一步衝擊台灣的貿易及整體經濟環境
  中評社╱題:大陸對台開啓貿易壁壘調查的影響與啓示 作者:鍾焰(上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東亞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摘要】4月12日,中國大陸商務部宣布就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此次貿易壁壘調查涉及範圍廣,調查時間長,在島內外引起廣泛反應,對未來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方向和程度影響巨大。大陸此次對台開展貿易壁壘調查對台灣相關行業和企業影響廣泛,尤其是大量島內的內需型中小企業,并使台灣的對外貿易環境進一步受壓,將促使台灣社會反思堅持兩岸合作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的重要性。大陸此次對台開展貿易壁壘調查的根本原因在於台灣民進黨當局長期堅持“去中國化”的分離主義路綫和勾連配合美國遏華策咯的行徑,兩岸經貿關係要行穩致遠,還須回到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兩岸經濟深度融合,共同發展。

  2023年4月12日,中國大陸商務部宣布就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此次貿易壁壘調查涉及範圍廣,調查時間長,在島內外引起廣泛反應,對未來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方向和程度影響巨大,需要我們對這次對台開展貿易壁壘調查的前因後果進行梳理分析,從而更準確地判斷和展望兩岸經貿關係的前景。

  一、大陸開展對台貿易壁壘調查對台灣社會經濟產生重大衝擊

  (一)大陸此次對台開展貿易壁壘調查對台灣相關行業和企業影響廣泛

  大陸公布的對台貿易壁壘調查清單裡總共有2455項商品,根據台“貿易局”統計,台灣在不准許輸入項目方面,禁止全世界輸入的項目有97項,禁止大陸輸入的項目有2460項。在有條件准許輸入項目方面,嚴審全世界輸入的項目有37項,嚴審大陸輸入的項目有788項。大陸此次在2455項調查商品中,屬於禁止輸入的有1066項農產品、1349項工業產品,其中有些農產品即便課徵關稅,大陸產品仍有巨大優勢,因此引起部分台灣農業專家的擔憂。農業之外,還涉及紡織業、石化業、食品業等,若開放進口將影響大量內需型的島內中小企業,而這些中小企業擔負著大部分台灣就業崗位。目前最焦慮的是島內食品業者和機械業者。對於食品加工業者來說,台灣大量出口到大陸的一些品項還牽涉到飲食習慣,如果外銷到美國、澳大利亞,或者找其他替代市場,飲食習慣并不符合。況且兩岸貿易中大陸讓利台灣同胞,使很多中小企業從中獲利。一旦失去大陸市場,島內業者的利益必然會受到嚴重影響。對台灣的最終影響評估主要得看大陸采取什麼樣的措施。島內預估大陸措施大致有三種:其一是雙邊磋商;其二是啓動多邊爭端解決機制;其三是尋求貿易救濟,如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對台灣的輸入項目加徵關稅或配額限制。大陸這次未言明是針對ECFA,但全面性盤點兩岸貿易,早收清單也衹有539項,遠未涵蓋貿易壁壘的2455項,未來若要調整對台貿易政策,就會全面性調整,對台灣經濟方方面面影響廣泛。

  (二)台灣的貿易及整體經濟環境面臨嚴峻挑戰

  大陸啓動對台貿易壁壘調查將進一步衝擊台灣的貿易及整體經濟環境。2022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涵蓋22.7億人口的市場,經濟規模26.2萬億美元,出口貿易金額達5.5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RCEP對提升亞太區域的貿易水平、促進投資及區域產業供應鏈的重組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也對台灣的貿易環境構成了挑戰。台灣企業出口產品與RCEP參與國,尤其是日韓和中國大陸企業的出口產品存在較大重叠性,未來台灣布局RCEP市場首先面臨區域內關稅壁壘的挑戰,壓縮了台灣企業的生存空間,尤其在以製造業為中心的傳統產業品貿易領域,如石化、鋼鐵、機械和紡織等,台灣企業出口RCEP要比區域內國家地區企業多負擔10%以上關稅,長此以往,台灣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必將萎縮。今年第一季度,台灣地區的經濟形勢極為嚴峻,據台當局財政主管部門發布的報告顯示,台灣地區今年第一季度出口977.5億美元,同比減少19.2%,創14年來同期最大跌幅,如此慘淡的成績單暴露出民進黨捉襟見肘的經濟治理能力。當前,兩岸貿易額占台灣出口總額4成以上,台灣每年從中獲得1000多億美元順差。如果沒有對大陸的順差,台灣的的整體貿易要逆差500億美元,島內的整體經濟情況會更加糟糕,而且台灣企業本可以藉在大陸的企業生產商品出口RCEP,若大陸正式對台灣貿易壁壘采取應對行動,台灣企業通過大陸地區曲綫進入RCEP的通路也不會通暢。

  (三)大陸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的效應將溢出兩岸經貿領域

  現在通過世界貿易組織的機制進行貿易壁壘的調查,是大陸反制民進黨當局實施貿易壁壘的一個重要舉措。這樣的舉措不僅能够改變兩岸之間不公平貿易的局面,其效應也將溢出兩岸經貿領域,在台灣社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大陸商務部日前宣布就台灣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展開貿易壁壘調查是對台灣社會的嚴重示警,長期以來大陸願意讓利給廣大台灣民衆,完全體現了大陸對台灣同胞的真心善意和中國人幫中國人的誠意,但民進黨若繼續操作“仇中恨中”的社會氛圍,堅持走“抗中保台”的“台獨”路綫必將影響到台灣社會的根本利益。因此大陸對台貿易收緊將促使台灣民眾反思“抹黑與對抗不能帶來繁榮和利益”、“台獨與和平不能共存”的邏輯。

  二、大陸開展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的深層原因分析

  (一)民進黨當局長期堅持“台獨”立場的必然後果

  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來,民進黨當局口頭上強調要“維持現狀”,但拒不承認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在政治上謀求“兩國論”包裝下的“一邊一國”,在經濟上推動台灣企業脫離中國大陸市場和所謂“新南向”政策,在國際上積極呼應美國對華遏制戰略,利用其全面“執政”地位推行“事實台獨”的路綫。當前民進黨更是確定由賴清德出戰島內2024“大選”。賴清德在獲得提名當日發表演說。他說,台灣有土地、有人民,定期選舉領導人,“已是主權獨立國家”,不必另行宣布“獨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台灣自然而然非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賴清德不僅繼承了蔡英文“四個堅持”的“兩國論”路綫,而且徹底否定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宣布“抗中保台”仍將是2024選舉主軸,賴清德的兩岸關係路綫已經走到了懸崖邊上,大陸不能坐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美好前景和兩岸人民的福祉被“台獨”分離主義者的一己之私所斷送,必須在推動兩岸統一的進程中采取更積極主動的政策措施,審視兩岸經濟政策如何更有效地服務於促進兩岸統一的政治目標也成為必然。


  (二)民進黨當局積極配合美國制華戰略的惡果

  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為推行其漸進式“台獨”路綫,積極配合美國的對華遏制戰略,推動台灣經濟與大陸“脫鈎”,實行“脫陸入美”政策,追隨美實施“小院高墻”策略,配合美國對華高科技封鎖。台灣當局通過所謂嚴懲“經濟間諜”的“安全法”修正案,以維護台灣核心技術秘密為名對兩岸正常的產業技術及人才交流橫加阻擾,同時提高大陸企業赴台投資門檻,推出所謂“愛奇藝”條款,以行政手段阻止台灣企業和民眾代理大陸網絡視聽業務,并嚴格限制台灣教育等部門采購使用大陸生產的IT產品以及智能販賣機、道路測速器等設備,阻止台灣高科技企業向大陸企業提供高端芯片。台灣當局追隨美國遏華戰略倒行逆施,還策劃佩洛西等西方政要訪台,將台積電等台灣核心高端技術資產遷美等,台灣當局出於“台獨”意識作祟,製造兩岸產業脫鈎斷鏈,在大陸市場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全面升級和全產業鏈優勢持續凸顯的大背景下,衹能削弱台灣企業自生的市場競爭力和發展機遇。台灣當局漠視台灣農產品對大陸出口的質量,就直接導致了2022年中國大陸對台灣進口農產品采取了限制措施,台灣對大陸農產品出口已經從2021年的11.2億美元下降到了2022年的6.8億美元,台灣企業和農民的利益由此受損就可見一斑。隨著大陸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的不斷深入,台灣必須正視大陸市場對其利益和生存發展的重要性。

  (三)台灣社會本土意識形態異化的後果

  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民進黨開啓了一場以“分離主義價值觀”為導向的社會改造計劃,通過推動“轉型正義”“正名制憲”等重大法律和意識形態重建,打造一個符合民進黨“台獨”價值觀的正常“國家”和正常社會,從而實現民進黨的長期執政目標。在民進黨長期的意識形態操弄下,一部分有台灣認同或台灣人認同的本土意識群體有開始向“台獨”傾向轉變的跡象,據島內“台灣民意基金會”最近發布的民調結果顯示,67%台灣民衆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同一基金會之前的另一份民調結果則顯示,有78%自認為自己是台灣人,7.7%自認自己是中國人,9.1%自認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其他單位做的民調也呈現類似結果,絕對數字或有出入,但自認為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的比例總在穩定持續上升。在民進黨當局的政治操弄下,台灣社會有一部分人不自認自己是中國人,連經貿政策對大陸都充滿了敵意,在台灣面臨蛋荒藥荒的情況下還限制大陸相關商品進口,台灣的限制性大陸經貿政策與大陸讓利台灣推動“兩岸一家親”對台經貿政策的政治對抗性越來越凸顯。台灣社會本土意識的異化正開始影響島內的政局走向,縱觀以往島內選舉,大都是藍綠陣營的基本盤決定勝負。大陸商務部公告對台灣限制大陸進口的2455項商品啓動貿易壁壘調查期限將於今年10月12日前結束,特殊情況下可延到明年1月12日;次日即1月13日台灣將舉行“大選”。大陸此舉實際也是推動台灣社會思考台灣的未來需要什麼樣的兩岸關係,這取決於大陸的政策,也取決於台灣人民的選擇,兩岸同屬一中,兩岸一家親,兩岸互惠互利才是兩岸經貿共同發展的政治基礎。

  三、大陸開展對台貿易壁壘調查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啓示

  (一)堅持“九二共識”是保障兩岸經貿關係穩定發展的政治基礎

  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的核心內涵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表明了兩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追求國家統一的態度。在此政治基礎上,兩岸經貿關係是中華民族經濟的共同組成部分,互利互惠的發展是長期穩定和空間巨大的。長期以來,大陸秉承“兩岸一家親”的理念,鼓勵和保護台胞來大陸投資,并積極推進兩岸經貿往來的制度化發展。大陸出台了台胞投資保護法和一系列惠台措施,切實保障廣大台胞的切身利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兩岸同胞謀福祉是我們發展兩岸關係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要兩岸同胞共同推動,靠兩岸同胞共同維護,由兩岸同胞共同分享。”“兩岸開展經濟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秉持互利雙贏,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在大陸對台經貿的政策體系中,關稅優惠占據重要的地位。大陸於2005年8月就發布了對台農產品優惠政策,尤其對部分農產品采取了零關稅政策,截至2010年11月,零關稅政策纍計稅收優惠共計5347萬元。自2013年1月1日起,根據早期收穫清單對原產於台灣的539項貨物實行零關稅,截至2020年6月底,ECFA項下纍計關稅減讓426.1億元。除了關稅減讓,大陸還采取了緊急采購機制、稅收減免、用地優惠、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惠台措施,形成了系統化、機制化的惠台政策體系,為推動兩岸經貿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台胞謀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但2016年民進黨上台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兩岸合作的政治基礎,推行“去中國化”的“台獨”分離主義路綫,兩岸經貿合作也受到了衝擊和影響,一系列兩岸經濟合作的制度性安排得不到台灣方面的配合落實,兩岸正常的經貿技術及人才交流更是被台灣當局橫加阻擾,兩岸經貿往來的不對稱性愈加凸顯,早期收穫清單台灣給予大陸的關稅優惠貨物衹有267項,不及大陸539項的一半,台灣批准的大陸投資台灣項目截至2020年衹有28億美元,554家非金融企業在台設立公司或代表機構,而同期大陸纍計批准台資項目11.7萬個,台商投資金額達704億美元。兩岸開放的不對等直接導致了兩岸經貿利益分配的不均等,民進黨當局一邊推行“柔性台獨”的兩岸分離主義路綫,一邊繼續視大陸出於兩岸同屬一中和“兩岸一家親”而做出的讓利為理所當然,這是注定不能持久的。未來台灣當局衹有回到“九二共識”這一兩岸合作交流的政治基礎上來,兩岸經貿關係才能行穩致遠,台灣人民的福祉才能得到更堅實的保障。

  (二)台灣經濟衹有融入中華民族經濟才能有大發展

  發展兩岸經貿關係,是為了進一步壯大中華民族的整體經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造良好的經濟基礎。近年來大陸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為台資台企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公平、便利的營商環境和更多的機遇。習總書記明確指出:“大陸人口多,市場大,產業廣,完全容得下來自台灣的商品,完全容得下來自台灣的企業”,“我們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將繼續率先同台灣同胞台灣企業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台灣同胞台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讓大家有更多的獲得感”,①他主張:“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的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為發展增動力,為合作添活力,壯大中華民族經濟。”②這充分表達了大陸推動兩岸經濟共同發展的誠意和深化兩岸經貿合作的政策立場。後疫情時代,國際經濟的不確定性風險上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逆全球化的衝擊增大。台灣產業過度集中於半導體行業,經濟高度依賴於出口貿易,抵禦國際經濟波動的能力低,2023年第一季度,在全球經濟不景氣和國際半導體市場需求疲軟的背景下,台灣GDP同比下降達3.02%,而同期大陸GDP增長率卻達到4.5%,經濟復蘇勢頭強勁。台灣經濟與大陸經濟融合發展,不僅可以深度參與大陸的內循環,推動台灣的代工生產模式向技術創新升級、品牌培育塑造方向轉型,分享擁有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社會消費品年零售總額超40萬億元人民幣的大陸內需市場快速發展的機遇,還可通過大陸的“一帶一路”平台參與大陸的經濟外循環進程,尤其是台灣的中小企業可以通過與大陸企業的合作共同進入歐洲非洲及拉美市場,在傳統的全球經濟合作機制在逆全球化衝擊下功能日益疲弱的情況下,找到勇於開拓新市場的台灣中小企業發揮固有優勢的新途徑。

  註釋:

  ①《習近平在福建調研時強調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改、全面依法治國》(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年11月3日第一版

  ②《習近平: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9年1月3日第一版。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3年6月號,總第306期)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