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頭條

兩岸青年學子書會 汪毅夫分享故事

2017-02-27 00:12:00
兩岸青年學子讀書會現場(中評社 臧涵攝)
全國台聯副會長楊毅周(中評社 臧涵攝)
兩岸青年學子發言(中評社 臧涵攝)
兩岸青年學子發言(中評社 臧涵攝)
兩岸青年學子發言(中評社 臧涵攝)
兩岸青年學子發言(中評社 臧涵攝)
兩岸青年學子發言(中評社 臧涵攝)
兩岸青年學子發言(中評社 臧涵攝)
全國台聯會長汪毅夫(中評社 臧涵攝)
與會全體人員與全國台聯領導合影(中評社 臧涵攝)
讀書會現場(中評社 臧涵攝)
  中評社北京2月27日電(中評社報道組)由全國台聯指導,中評智庫基金會、全國台聯文宣部和中評社思客廚房共同主辦的兩岸青年學子讀書會昨天在北京台灣會館舉行,兩岸青年共同分享交流研讀《台聯工作的學術風(2016)》一書後所獲得的思考與感悟,聆聽該書作者、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汪毅夫現場講述台灣史小故事,並起草《兩岸學子的公開信》。讀書會由全國台聯文宣部青年幹部林湯安怡、中評創意工作室學員朱亞文共同主持。

  《台聯工作的學術風2016》一書今年1月在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了全國台聯會長汪毅夫2016年在中評網發表的諸多文章以及相關演講,包括“汪爺爺講故事”系列講座的內容,如《楊克煌收藏的一份光榮》、《天然反獨的二二八之子》、《文化堅守與文化自信》,以及《天演論與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等文。

  全國台聯副會長楊毅周在致辭中表示,汪會長的每一篇文章,都對應著當時兩岸關係發生的重大事件。汪會長以自己的方式還原歷史真相,強有力地證明了兩岸自古以來就是命運共同體。他堅持正義,向兩岸傳遞捍衛統一的堅決態度,對分裂勢力進行有力打擊,在兩岸引起了廣泛的重視和強烈的震動。兩岸關係走到今天,我們共同面對的是一個格外複雜的新局面。在這樣的情況下,汪會長的這本書在許多問題上讓人豁然開朗,也更顯出意義重大。汪會長在代序中稱“小的本是學者”,幽默中也反映出汪會長平日里―貫的謙遜低調。

  楊毅周還指出,近年來,汪會長在海峽兩岸的幾十所大學做了上百場關於台灣的學術報告,盡自己所能將學術工作同台聯工作結合起來。這也是在座的同學們可以努力的方向。今天,我們在台灣會館舉辦這場讀書會,也是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個機會彼此認識,相互了解,共同學習,一起長。希望大家能廠泛地學習、仔細地研究、謹慎地思考、明確地辨別、切實地行動,充分發揮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的生力軍作用,成為兩岸融合的實踐者,和平統一的見證人。

  23名來自大陸、香港與台灣的本科、碩博士學子與青年學者先後發言,暢談閱讀心得體會,兩岸學子們紛紛認為,《台聯工作的學術風2016》深入淺出、微言大義,以充分的史料、創新的形式、生動的語言、翔實的圖文講述了百年來台灣與大陸的歷史風雲與交流歷程,突出了台灣同胞愛國愛鄉的高尚情懷,體現了“兩岸一家親”的豐富理論內涵。

  首都師範大學政治學專業本科生朱亞文表示,這本書反映的是政治史,但是記錄的內容卻豐富多樣,有些章節涉及到台灣戰後社會史,有些又是近代台灣相關的一些概念的文化史。像汪爺爺那樣還原歷史真相,恢復還原真正的血緣、文化聯繫的愛國學者讓人敬佩,有耐心的促進兩岸一代代融合,重建認同交流就更有必要,這也是當代兩岸青年的任務所在。

  北京大學台籍博士研究生王裕慶在發言中表示,汪毅夫會長的著作是一部台灣研究中最符合社會文化的巨作。他對汪毅夫在書中有關“去中國化”的內容感觸頗深,他發現,所謂的“去中國化”也是延續了蔣介石“反共教育”的方向,為了本身割據政權的生存與利益而做出的大區分, 甚至不惜讓兩岸從兩黨之爭上升到所謂的兩國與兩族之爭。對此,他建議大陸應該直接與台灣基層老百姓打交道。他還注意到汪毅夫曾在書中介紹台灣會館在清代的功能,他建議台灣會館未來可以為來京台灣考生解決住宿的問題。此外,他也贊同汪毅夫書中關於國語與普通話的觀點。王裕慶認為,我們都應該一代接一代的讓兩岸在文化上繼續大融合,讓統一變成一種真正的你我一家人的發展。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台籍博士研究生伍優政在發言中表示,文化即生活,台灣地區居民的生活,即如實反應了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紮根。他分別以台灣的械鬥和科舉為例,認為台灣的社會如實反應了傳統漢人社會的構成方式與文化特色,中華文化在台灣生根、廣布,深入基層。伍優政表示,即便日據時期與國共內戰時期,台灣與大陸的關係與交流仍然十分密切,這說明那些主張兩岸長期隔絕沒有交流之說不能成立,屬於別有用心地刻意塑造民眾心理的隔絕意識。他感慨雖然兩岸當前局勢現在一時之間讓人感到天地閉塞,但他指出,即便天陰如晦,也都只會是一時的風雨,作為知識分子,無論如何也要為發出儻言正論“雞鳴不已”。

  北京大學傳播學系研究生王姝戎認為,本書文字中處處透露出汪爺爺在書的一開始就提到的原則,就是尊重歷史。作為關注並熱心兩岸融合的學子,我們理應承擔一份責任。汪爺爺就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對待兩岸關係問題上,我們要尊重歷史,尊重民族情感,絕不能成為政治的傀儡。在兩岸交流的過程中,摒棄偏見和傲慢,放下爭端和矛盾,用真誠和理解去抒發和化解那一份濃濃的鄉愁。

  世新大學助理教授、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博士王正在發言中表示,汪毅夫會長在日常工作百忙之中還能深入研究,用深入淺出方式說故事說歷史,這種學者風範值得學習。他表示,汪會長在書中強調要有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態度,尤其是兩天後時二•二八事件紀念日,這種態度非常彌足珍貴的,值得台灣社會學習。他舉例,最近台灣輿論有關二•二八議題出現了一些荒謬的奇談怪論。他認為,二•二八事件最主要的是貪官污吏統治者與被統治階層的矛盾,但被別有用心的人操作成族群矛盾,把二•二八事件說成“台獨”的起源也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此外,他還注意到島內有人把二•二八成為“皇民造反”和“民逼官反”,這也是在掩蓋歷史事實,回避腐敗的統治者所負的責任。因此,他希望兩岸青年朋友共同研究歷史,還原歷史真相。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研究生海涵認為,這本書給了我很多有益的補充和啟發,主要有從《天演論》的角度來看兩岸的心靈契合,以及中華民族的文化堅守與文化自信。大陸人民要去理解台灣人民心頭的傷痕,台灣人民也要理解大陸母親愛的深沉。只有增進了彼此的理解和感同身受,兩岸才可以進而“合群”,才能一家親。此外,中華文明是兩岸同胞共同所有的,沒有什麼“你的”“我的”之分,需要大家共同去傳承和發展。

  北京大學台籍博士研究生張立齊在發言中表示,汪會長這本著作跨越的時空不短,但是每一段都反應和影響著當代台灣與大陸社會的價值觀體現。他表示,正如書中所示,台灣的歷史在很多時候如同大陸同一個時期或地區的倒影,例如島內的械鬥與廣東的土客械鬥同樣的受到滿清官府做為的影響,“二•二八”在台灣的鬥爭就是國共在大陸鬥爭延續等。他指出,台灣近年來為了推動“台獨”大搞“去中國化”運動和同心圓史觀,而汪會長這本書則是為了還原真實歷史而存在價值。張立齊支出,製造“認同”問題是台當局為了鞏固和延續"割據政權"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造成台灣人民對國族認同的錯亂。他建議,要讓台灣老百姓能夠選擇的不只是台灣的藍綠,而是可以在人生發展的道路上有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選項。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編輯學系本科生胡樞林表示,汪爺爺的書像是橋梁,讓台灣和大陸互相多一點了解,裡面收錄的內容讀來不像是口號式的演說,是一個個有人,有文化,有感情的故事,能引起大家的共鳴。戰爭年代過去,和平之下的暗流仍沒有停止湧動,但很多台胞和大陸人始終沒有放棄為兩岸統一做出努力。台聯的學術工作或許正如蚯蚓鬆土,溫和有態度,持久努力且相信奇跡,推動改變發生。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台籍博士生林士清在發言中首先分享了一年前首次與汪毅夫會長交談的回憶,他表示,迄今能感受到汪先生回答這個尖銳問題的從容態度,更肯定汪先生在憑著深厚的治學功底。近年來往返兩岸三地之間的林士清發現,台灣內部湧現許多繽紛的政治情緒,“中華民族”、“兩岸一家”等是這幾年經常出現在兩岸交流的關鍵詞,亦為北京對呼喚兩岸統一的最大憑藉,喚醒兩岸血濃於水的共同情感。但是這種論述在學術定義上,隨著資訊的挖掘與更新恐怕備受挑戰。對此他認為,汪毅夫先生的回應讓他甚為讚揚。他指出,綜觀汪毅夫先生的學術成就,從歷史傳承、交流互動等層面入手,揭示了福建與台灣之間的社會關係的歷史與現狀,也印證了兩岸關係“血濃於水”的歷史事實,既富有學術價值,後輩瞭解汪先生知台是兩岸關係的資產,更勉勵台灣青年勇於瞭解中國大陸。

  首都師範大學法學系本科生李昕言表示,汪爺爺的這本書主要談學術風,所以也從法學方向談談對兩岸學術研究的理解。兩岸法學建設首先是同根同源的,但是由於兩岸實際情況不同所以兩岸法學建設程度不同。大陸這邊最終形成了中國特色法學體系,注重實際研究。而台灣這邊就更注重理論研究一些。但是大陸與台灣的研究實際上是相互依存的,大陸的學術研究還是要依托台灣的理論研究。現在越來越多陸生赴台學習,是想促進兩岸學術交流,共同思考未來。“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謹以此言送給新一代學子。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台籍博士研究生張國聖在發言中表示,不論是聽汪會長講課、私下聊天或是拜讀汪會長的著作,汪會長的語言和文字都很能讓人感受到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溫暖,以及應對自如、處事游刃有餘的自在與真誠。他指出,在本書中,汪會長分析到有關台灣“棄民”一說與“台灣人的悲哀”的用語讓他深有感觸。他認為,汪會長在這本新著中,不論是談到台灣的老地圖或是國共冷戰期間雙方發送的傳單,或是有關對大陸台籍老兵或是台籍日本兵的故事解析,或是書中各種與大陸發生各種聯繫的台灣人故事,都讓他感受到書中不斷傳來一種頂天立地、超越偏安的新台灣人情調,也是一種游魚入大海的波瀾與壯闊。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本科生梁蘊盈指出,讀了汪毅夫教授的《台聯工作的學術風》,除了有感於汪爺爺數十年如一日的嚴謹治學態度和豐碩學術成果外,最深刻的體會還是透過汪老對史料的娓娓解讀,認識到兩岸交往相互理解問題的重要性。兩岸之間應當增進相互“理解”,已經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原則,但“理解”的具體內涵,卻不僅僅是對橫向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狀況的理解,更應是對縱向歷史的知悉。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台籍碩士研究生劉彥良表示,他曾在廈門大學“台灣史暑期研習營”及北京大學“中華文化論壇”聆聽汪先生的演講“中國制度史專題”與“《天演論》與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他說,看完這本書,還能讓他重溫汪先生當時的精彩演講。他表示,該書回顧了一百年來變遷影響最為劇烈的台灣史,從汪先生的著作中,他可以看見一部近代台灣的歷史,而且是在洞悉觀察研究下的台灣歷史,多數在我們以前的教科書裡可能只是寥寥幾筆帶過,而今該書通過“史料學術”來爬梳台灣政治史研究的板塊,讓我們得以見到不同風貌的台灣。他探討了書中提及的“高山族”、“國語”、“普通話”等概念。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政治學系本科生方一優在發言中表示,汪爺爺在搜集和考證史料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台籍老兵、旅日台胞、抗戰將領等人,錦旗、老地圖、老傳單等物,以深沉細膩的筆觸,從另一個角度描繪了戰後台灣的政治社會面貌。在本書中,我們看到了要折斷“台獨”肋骨的“二二八之子”,心系祖國,期盼統一的抗戰將領,反對、反思戰爭的老兵;我們在台聯會的歷史中感受溫情,在錦旗中感受偉大,在老地圖中明確了南海、釣魚島的主權歸屬。更重要的是,在本書的字裡行間,我們看到了汪爺爺為民族大義,為還原戰後台灣歷史原貌,為溝通兩岸融匯中華執著的身影。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台籍碩士研究生林士揚在發言中表示,由於專業不同,對於兩岸議題的了解有限,但閱讀完汪會長的創作,覺得對於兩岸的定位上,不論是歷史或是一些人物評價等,都有更深遠的認識。他非常贊同汪會長在書中說很喜歡“小的說話,句句是實”這句話。他指出,現在很多人在解讀一些數據時常常帶有個人色彩,或是很多意識形態,尤其是在“民主”的台灣,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常常混淆大家視聽。他認為,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台灣和中國大陸是不可分割的,但在主權上目前就還有爭議,大家都不希望有武力的行為。他希望全球華人都應該團結起來,也期待汪會長繼續客觀的審慎地披露所見史料,讓大家更了解兩岸議題。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國際政治系關愛雯表示,汪爺爺的著作讓我獲益良多,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也充滿著希望,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台灣民主自治同盟與謝雪紅的故事。在我看來,和平統一這條道路上雙方還會遇到很多難題和荊棘,需要雙方磨合協商,共同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當然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結合以往的經驗,兩岸共同合作,一步一步拉近彼此的距離,擦出更不一樣的火花。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台籍本科生陳映中在發言中表示,讀完汪教授的著作,他感到作為一個台灣人,了解的歷史和文化甚至沒有汪先生的深入,同時也讓他對台灣和兩岸問題的有了更新的認識。他認為,從書中可以看出,台灣無論是從歷史到文化,與祖國大陸都是難舍難分,一衣帶水。他援引龍應台“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線,將珠子穿起來成為社會”的名言表示,兩岸的人民好比珍珠,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重新拾起這根剪不斷的線。他說,讀書中的一些老故事,讓人感覺就像是回到了那段歷史,也讓他看見了他們的祖父母一輩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他表示,兩岸找到能讓彼此心靈契合,真誠相待的方式,才是關鍵。

  中國人民大學外交學系本科生鄧力萍表示,縱觀全書,每篇演講、每個故事串聯起來向我們展示了縱向與橫向的台灣史。如何與台灣當局博弈、如何消除“台獨”,這是官員們面臨的問題,作為仍在學術路上的我們學生來說,我們能做的就像汪先生正在做的學術一樣,陳述史料、輸出觀點、客觀交流。就像這次讀書會,兩岸學子因為一位學者的作品而坐在一起交流分享、增進了解,這就是學術的魅力與作用,而將這種純粹的學術與促進兩岸和平發展的工作相結合,正是汪先生所做的,也是兩岸學子青年需要做的。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台籍碩士研究生張立賡在發言中表示,新年伊始,他有幸在台胞之家網站上拜讀汪毅夫會長所著的學術作品,讀罷深有感觸。他結合個人經歷暢談了他的家庭作為“兩岸族”的故事。他介紹,兒時每當想起祖父是台南人時,總會心生疑問:為什麼祖父會來大陸?隨著年齡漸長,他才從父輩們口中了解到,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祖父赴廈門暫避風波,從此再沒機會回過台灣。他表示,他為自己能在全國台聯為兩岸台胞服務深感榮幸,今後將繼續致力於發展兩岸民間交流工作,續寫祖父的返鄉夢。

  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生李娜表示,汪爺爺在本書中指出的台灣同胞所經歷“棄民”和“孤軍”的這兩個歷史遭遇十分觸動我的內心。台灣人民被迫“割棄”出祖國,我們大多數大陸學生難以理解到當時台灣同胞“棄民”的特殊心態,更無法感同身受台灣同胞所經受的“歷史傷痕”。“去中國化”是台灣存在了一個多世紀的歷史遺留問題,是台灣同胞的堅守讓中華文化在近120年來受到日據台灣當局包括李登輝時期的極端破壞都未能“斷流”,海峽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台灣同胞對祖國深厚的感情是任何破壞分子都無法改變的,中華文化精神的繼承與發揚要靠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而歷史“傷口”的愈合需要時間與悉心呵護。

  天津財經大學台籍碩士肖凱在發言中以“正直勤勉人如其文”作為閱讀汪毅夫會長著作的感受。他表示,老話說“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從汪會長的文章里,首先看到“正直”,並分享了他閱讀在汪會長《為王天強的“問題”辯白》一文的感想,他介紹,王天強是台灣二二八鬥爭的參加者,他認為,馬英九先生多次對二二八受難人道歉,也應該給中國共產黨黨員王天強一個道歉。肖凱表示,汪會長勤勉治學,文章里每一個佐證,他都細細推敲,他介紹,書中這些歷史資料的複印件都一一舉例,用功程度可見一斑。他希望在2017年能看到更多汪毅夫會長的文章。

  主旨發言結束後,兩岸青年學子通過共同協商、草擬、審議,發表了《兩岸學子的公開信》。隨後,全國台聯會長、《台聯工作的學術風2016》作者汪毅夫來到讀書會現場,以四則台灣史小故事的形式,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大陸與台灣難以割舍的歷史情緣,現場學子認真聆聽並踴躍提問,與汪毅夫會長交流心得。

  中評“思客廚房”在騰訊網對汪毅夫會長演講及其與兩岸青年學子互動環節進行了現場視頻直播,據了解,觀看人數400余次,點贊人數超過一萬。

  (中評社報道組成員:林艶、郭至君、徐夢溪、束沐、臧涵)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