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財經科技

京津冀分工協作共築中國經濟新增長極

2017-02-26 16:06:34
  中評社北京2月26日電/與中國傳統經濟“發動機”長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區與其面積相當,GDP卻僅相當於一半。如今,京津冀的經濟潛能正借協同發展的歷史性機遇,被重新正視與挖掘。

  新華社報道,京津冀地區是未來中國經濟最具潛力與活力的增長點之一。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裡,京津冀三地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速達7.5%,連續三年對全國GDP貢獻率超過10%。

  依託於優勢與潛能,一場醞釀多時的變革正在京津冀地區拉開大幕。

  北京在全國率先出台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從源頭將不符合首都功能的產業加以禁止,為協同發展打開空間。以“三升三降”為主要特徵的北京產業變局開始顯現:新增的金融業、文化體育、科技服務業不斷上升,製造業、農林牧業、批發和零售業開始下降。

  從3年前起,天津拉開“萬企轉型升級”行動計劃的大幕。作為昔日摩托羅拉供貨商,天津津亞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劉文波感觸頗深。隨著全球以摩托羅拉為代表的傳統電子產業整體下滑,津亞電子在困境中求生,將發展觸角伸向汽車電子行業,提速轉型升級。

  去年10月27日,河鋼唐鋼唐銀鋼鐵有限公司450平米高爐正式退出生產舞台。以此為標誌,河鋼提前兩個月超額完成2016年全年壓減產能任務。

  據河北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河北省鋼鐵、煤炭等行業去產能任務超額完成。在河北經濟結構調整的版圖中,工業不再“一鋼獨大”,裝備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6%,超過鋼鐵工業0.5個百分點,成為該省第一支柱產業。

  “產業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體內容和關鍵支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說。建立在這種共識基礎上,三地間的產業融合網也越織越密。

  新年伊始,京津冀三地的鋼鐵行業科技院所、企業在天津濱海新區達成11項合作協議。北京的科技資源、天津的製造業優勢與河北的生產能力重新擺盤,優化配置。

  在距離北京200多公里的滄州,不久前,一座現代汽車製造工廠竣工量產,預計可實現年產值360億元。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以來,河北省引進落地的最大體量項目。

  2014至2016年,京冀企業在津投資項目4865個,累計到位資金5226.7億元人民幣。天津企業到河北省投資項目超過2600個,累計到位資金1300多億元,天津市市長王東峰說,京津冀互補優勢有效發揮,也促進了天津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產業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內容和實際支撐。”河北省省長張慶偉指出,河北借力京津產業優勢和科技資源,加強上下游合作,促進京津科技成果到河北孵化、轉化,理順產業發展鏈條,這有助於改造提升產業結構。

  在不斷磨合中,三地產業地位逐漸明確。河北省社科院財貿經濟研究所所長顏廷標說,北京研發、天津工程化、河北轉化產業化,這樣的格局是三者間互補、融合發展的動力。

  最近3年來,京津冀推進產業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由生產製造向產品創造、由鏈式集群向生態集群、由自身發展向區域協同轉變。越走越寬的產業升級之路,為京津冀加快成長為中國經濟發展新支撐帶和新增長極,源源不斷地注入強勁動能。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