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實名網評

段哲哲:相信政客,還是相信官僚?

2017-09-22 00:30:47
  中評社北京9月22日電(作者 段哲哲)島內內閣改組之後最大的政策變化就是民進黨當局的第一道發夾彎:公務員加薪3%。僅僅2個月不到的時候,島內政經情況、際經貿環境、島內投資經濟情況並沒有發生太大改變,改變的僅僅是政客特性的賴清德與官僚特性的林權,面對同樣的資訊,同樣的證據(evidence),同樣的環境,卻可以得到完全矛盾的決策結果(我們所追求的evidence based policy making)。當外界在質疑這樣的決策品質時,當下的人往往無法評估政策真正的影響,或者說影響的滯後性,讓人無法判斷政策正確與否,何況出現後果之後,又往往是多因一果,一因多果,現實世界往往難以區分內在的因果關係。那麼,問題是面對這樣的政策環境,我們追求的善治結果,到底是該相信官僚的決策品質,還是相信政客的決策品質?或者說賴清德與林全,到底誰對誰錯?這確實留給公共政策與公共管理人員值得深思的問題,本節課的政治經濟學以及島內公共管理學者對文官體系的肯定來看,似乎我們應該更相信文官的判斷,然而當下的島內工商業界及媒體都對賴的漲薪舉措都拍手叫好,吊詭的是理論似乎與直覺相違背。相信官僚還是相信政客?這是一個需要在島內環境中需要分析的問題。

  一、林全的決定:財政緊張,調薪無空間

  島內上一任內閣從7月25日開始就開始不斷放出風聲認為不會調漲薪水,從當時的各種解釋看,不漲薪的理由有如下幾條:

  第一,中央預算已經編列完成,沒有漲薪安排。聽取106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籌編情形,歲出1兆9980億元,較105年度增加220億元,僅增1.1%,政府財政捉襟見肘,加上全球景氣低迷,因此確定明(2017)年沒有軍公教調薪空間。

  第二,財政增加收入不能覆蓋漲薪所需資金。軍公教人員薪水加不了,主要在於倘若全國軍公教人員薪資調整1%,就會增加國庫支出70億元,若以近20年來的調薪潛規則,調薪3%來算,需210億元的預算支出,不過還得加上地方政府人事支出的配合,等同全軍公教人員加薪3%,就得花掉近400億,不過政府財政收入比去年只增加了200多億,因此財政緊絀、國庫太小,經濟成長不佳的情況,中央並無調薪打算。

  第三,稅源不穩定,條件不成熟。徐國勇在賴清德漲薪後表示,雖然台灣的股市在5月23日已經衝上萬點,當時林全考慮到經濟發展還不算穩定,所以先決定不加薪,

  第四,公務員漲薪與勞工基本工資漲薪是不同議題。林全在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8月18日召開期刊,針對外界傳出調漲基本工資,公務員也必須調薪,林全認為,這和基本工資並沒有一定的關連,政府一向很重視低薪的問題,同時也會關心到公務員在何時調薪比較適合,不過,這部份和基本工資審議無關,所以“我也不希望兩者放在一起討論,這樣只會模糊焦點,而且也解決不了問題。”

  從這些有限的表態看,林全採取了針對未來的財政情況並不樂觀,因此採取了相對保守穩健的財政政策,並沒有給公務員漲薪條件;其次,將公務員漲薪議題與勞工基本工資議題分析,避免了政治上被攻擊成勞工工資不漲,但是公務員工資又漲,引起社會對立,新開政策議題。因此,作為專業官僚而言,林權的決策基礎是財經專業+政治考量,同時財經專業大於政治考量。如果未來島內的經濟繼續下行,政府財政狀況繼續惡化,林全當下的決策無疑是正確的:這也說明林全對未來的島內經濟發展持有悲觀判斷,試圖擠出更多的資金進行生產性投資,多島內消費性經濟並不持有樂觀看法。

  二、賴清德的決定:提振士氣,促進消費

  賴清德在上任的幾天內,出手的第一個政策就是給100多萬公務員漲薪3%,公務員調薪3%的政策在12日晚間公布之後,難得獲得朝野肯定,立委、民間也都支持此舉,就連立場上反對蔡政府的李來希也認為賴清德比林全有同理心。那麼賴清德漲薪的理由又有哪些呢?

  第一,股市向好,條件成熟。由於漲薪需要有固定的稅源,到8月23日股市上萬點天數已經超過65天,其他指標也顯示國家經濟發展比預期來的更好,加上經過從新精算之後,股市證交稅可以多徵收新台幣70億元,和其他節省下來的開支約110億元,總共有180億元可以支撐,重申調薪決定是經過精算後的結果,並不算“打臉”林全院長。

  第二,刺激消費,經濟強心臟。根據行政院徐國勇的說法這次加薪也是因應8月底時,工業總會、商業總會呼籲,要政府先帶頭加薪,如此一來民間企業也會願意提供更優渥的待遇給員工,賴清德院長希望可以透過增加公務員薪水,可以帶動內需,刺激經濟成長。公務員調薪對民間消費與經濟的幫助,公務員家庭等於每年多200億元的收入,依照所得彈性理論,增加的所得中總會有一定比例拿去消費,透過乘數效果可對經濟有幫助,這部份有可能抵銷因年改造成預期所得減低導致的消費緊縮,至於實際效益則待實證檢驗,但相對於整體17兆台幣的GDP,綠營把這個調薪說是“對經濟的強心針”大概是過份誇張。從刺激消費角度而言,這樣的政策只能衝抵部門退休軍公教年金減少後的消費支出,這部分的減少的對經濟的衝擊,還需要其他方面的彌補,島內公共管理學者認為“前瞻計劃”8800億的支出會是一個好的方向;然而這部分學生最為質疑,因此,消費減少之後影響產業與前瞻計劃所刺激的產業並不相同,因此,島內消費導向的產業,如島內旅遊、飯店、汽車、住房等等消費性產業可能出現關閉潮,島內經濟在2018年7月之後將會顯現出這樣的特征,並且會產生長期的影響。

  第三,安撫軍公教,推動政務,服務選舉。雖然徐國勇絕對沒有外界所想的“安撫軍公教”,然而從政策的變化看,安撫味道濃厚,從治理角度而言,這樣的安撫是必要的,當砍掉了一半的退休金之後,需要有一定的安撫,才能更好的推動政務。同時,如同島內公共管理學者所言,2018年的選舉來臨,這樣發錢的政策當然是受大家歡迎的。

  因此,有媒體指出不論說出的道理有多大,公務員調薪與否的決策,最終還是一個高度政治性的決定。沒有人會不知道對公務員調薪,在政府體系內可產生的“政治效益”,但林全選擇不調薪,最重要的出發點還是政府財政情況考慮,算是財政專業壓過政治考慮;賴清德決策特征為政治因素+財經可行性,也就是政治決策為主,從短期政務推動以及政治可行性而言,賴清德無疑是正確的;然而,這樣的調薪所能彌補的是對年金改革帶來的巨大經濟衝擊的一小部分的彌補,也就用小正確的政治決策彌補大的錯誤的政治決策的行為,未來如果島內經濟沒有找到新動能,尤其是兩岸關係不改善的情況下,很難解決彌補退休之後消費支出減少對經濟的衝擊,那麼,則會出現當下的財務給公務員加薪的舉動,未來加重了財政負擔,當下的決策則會是一個錯誤的決策。政治人物將最後的解決方案交給了未來,持有樂觀的態度。

  總體而言,賴清德是政治判斷,且偏樂觀,政治人物本來就該比一般人更能看到未來,並且能帶帶領大家走向未來,將最後的解決方案也交給了未來的樂觀預期;林全則是專業判斷,帶有官僚特有的保守特性,也符合官僚的預期,本來就該“做最壞的打算”。因此,兩者都沒錯,錯的是將官僚放在了政治家的位置。作為官僚就該扮演無名者的角色,將林全作為賴清德的財經高級幕僚或顧問,官僚與政治人物的結合,才是治理之福,今日之對錯與轉彎才對台灣的治理現實才更具參考價值。

  (作者段哲哲系深圳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員、台灣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原文題目為:《不成熟的“民主”:民意是人為的結果》)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