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實名網評

網評:交流促互信 中國民眾對日印象好轉

2018-10-16 00:23:34
  中評社北京10月16日電/網評:交流促互信 中國民眾對日印象好轉

  來源:中國網  作者:含辰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近日,由中國外文局和日本言論NPO共同實施的第十四屆北京-東京論壇“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結果在東京發布,作為北京-東京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日關係同步輿論調查自2005年首次實施以來,已成為反映中日兩國民意、增進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徑,也為論壇提供了重要的民意參數和討論話題。

  調查結果整體趨勢顯示,中國受訪者對今年中日關係的發展樂觀,對日感情等方面出現好轉,但對日本構成軍事威脅的擔憂增加,中日之間由歷史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依舊存在。此次的中國受訪者普遍認同中日關係的重要性,期待進一步加強雙邊和多邊合作,這與當前中日關係保持改善向好的勢頭一致。

  一直以來,歷史問題對中日關係帶來的負面影響一直存在,這種影響表現為更深層次的心理影響。此次調研報告數據顯示,在對日本不好印象的原因選擇上,居於首位的是“日本對侵略中國的歷史沒有真誠地道歉和反省”,占比高達一半以上。也正因日本始終沒有正視這段侵略的歷史,所以在多數受訪者中,“歷史問題能否完整正視和解決”成為評判中日關係的衡量標準之一。整體而言,中國受訪者在對中日關係發展、對日感情等方面出現好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開放多元的交流加深了兩國民眾的感性認識。隨著中日旅遊、學術交流、經濟商貿往來等各種交流方式的日益多元,民眾對兩國間的人文風貌有了感性認知,而這種感知往往是基於歷史的沉澱和國家底蘊。其實,空前多元的交流機會既得益於交通工具的發達便捷,更得益於空前開放的交流氛圍。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與國之間的個體交流更能彰顯文化的認同。

  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塑造了國人優良的包容品質。誠然,“有無正視歷史問題”是國人在中日關係上一直都在意的事情,但國人從未因日本沒有正視這段歷史就產生偏頗,反倒以更包容、更客觀的姿態對待,這份《中日關係輿論調查報告》就是證實國人包容姿態的一個縮影。同時,在多元的交流中,國人用學習的眼光發現其長處,比如報告數據顯示,大多數人認為日本經濟發達,國民生活水平高;日本人講禮儀、懂禮貌、文明程度高等。當然,這種印象的產生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蘊含的謙遜、內斂、包容的品質有關。

  移動互聯時代為“無國界”提供便捷。移動互聯時代也意味著信息時代,通過社交平台等自媒體的傳播,兩國國人的交流實現了“零距離”,這為雙方了解一個真實國家的人文風貌做出了“貢獻”。毋庸置疑,依托社交平台的個體傳播更能展現“真實性”,儘管個體並不代表全部,但個體傳播呈現的整體風貌恰是一個國家的真實縮影。此外,中國媒體對於日本的客觀報道,也為中日關係的改善和兩國民眾的相互理解做出了貢獻。

  無論如何,當下的國際形勢錯綜複雜,增加了國家關係的不確定性。在中日關係正步入正常軌道的當下,雙方能否繼續通過共同努力,抓住改善關係的歷史機遇,推動兩國關係行穩致遠,是兩國面臨的嶄新的時代課題。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