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實名網評

網評:文港一支筆

2024-03-30 10:38:12
  中評社北京3月30日電/網評:文港一支筆

  來源:人民網  作者:王 芸

  每逢農曆一、四、七日,在距離江西南昌市中心城區六十多公里的進賢縣文港鎮有個集市,匯聚來自各地的客商。這裡售賣的不是蔬菜肉食,不是百貨雜物,也非古玩珍寶,而是筆,更準確地說,是與毛筆有關的各種原材料。

  這是個兩層小樓。一樓的店鋪不多,售賣成品毛筆。隨意走進一家,女店主聽說我們平時練字,多寫行書,偶爾寫小楷,便從眾多“花朵”中摘取一瓣,“這是雞距筆,試試。”她的眼神飽含期待。

  雞距筆的筆毫不長,接近筆管處渾圓飽滿,收縮至筆尖的弧線短而陡峭。筆毫入水浸透,在紙上運筆寫來,筆鋒游走間,字的筋骨浮現,一支筆的品性也隨之顯現。這支筆筆鋒內蘊力道,蓄墨不散,圓轉自如。

  與女店主閑聊,她的老家在進賢縣張公鎮。小時候她喜歡看自家姐姐做筆頭,長到十一歲,堂姐家開始做筆頭,她就天天跑去堂姐家玩。堂姐告訴她不同的毛毫有什麼特性,適合放在筆頭的哪個部位。她嫁到這個有著一千六百多年制筆歷史的小鎮後,自然與毛筆結下了更深的緣分。有小時候的經驗作底,她三天就學會了做小楷筆的筆頭,再到做各種筆的筆頭,慢慢熟悉了制筆的每一環節。三十年間,她與毛筆耳鬢厮磨,相看兩不厭,而今可以輕易地知曉毛毫的優劣,以及羊毛、兔毛、黃鼠狼毛等的不同配比,會帶給一支筆何種特性。“柔彈的筆,相當好寫!”至於何為“柔彈”,如何制出“柔彈”之筆,這個話題她可以細細說上半天。

  在文港,但凡與筆有關的人家都是二代、三代接續制筆,也有四代以上的。筆,穿過紛紜世事,穿過不同年代的時光,支撐起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的日常生活與生存大計。

  沿樓梯上二樓,人影穿梭叠映。一側是筆頭區,一側是筆杆區,再一塊是畫筆區,還有鋼筆區、圓珠筆區等。

  在這裡,還處在混沌狀態的筆,以局部的形態呈現。未加處理的動物毛毫,散開的片羊毛,成捆的把羊毛,一朵朵捆扎成束或串聯成線的毛筆頭,還未被截成筆杆、猶帶有枝丫的竹莖,已做成筆管形狀的牛角、竹、木,大大小小、形態不一的繪畫筆,纖細的畫瓷筆……來自文港各鄉村的制筆師傅,走過一個個攤位、店鋪,不時停下來用眼睛審視,用手指摩挲,在心裡掂量,仔細挑選心儀的物品。

  我在筆杆區的七十四號店鋪前停下來,那不大的鋪板上密密地擺滿了各種竹管,其中有著天然斑點、紋路的,尤令我心儀。女攤主姓付,她說自己做筆杆四十年了。早年跟著父親來集市,而今每逢集日,她一大早坐四十分鐘公交車趕來這裡。

  我看中的筆管來自福建山中,名為紅湘妃,一支成品筆管八元錢。攤位旁的墻上靠著一捆竹莖,是今天剛收到的,還來不及截管製作。有人停下來細細察看,議論著其中一段竹節,筆直均勻,褐色斑紋分布適當,不疏不密,色澤也美,天然一副上品。

  二樓的筆頭區地盤最廣,人氣也最旺。一條條串起的筆頭或如叢林,或如隊列,排在水泥台攤位上,下墊木板或報紙。據說,這裡開市在凌晨4點,頭一批筆頭售價最廉。天光放亮後,客商們陸續趕來,至中午散去。不同品質的筆頭價格有別,但這裡的市場價格穩定、透明。我看見一位客商買下六千個筆頭,一個筆頭售價三毛六。

  從這裡回到自己的作坊,滿載而歸的制筆師傅們沉下心來,按照手工制筆的古法,一道一道工序往下走,直到一管管筆經由靈動的手指、聰慧的心思、豐富的經驗,被賦予獨一的形態與靈魂。

  每到文港,話題就繞不開毛筆。一個又一個文港人不無自豪地告訴我,這裡有規模很大的毛筆材料集散市場,連東北三省、內蒙古、山西的客商都到這裡來買毛筆。毛筆、畫筆、圓珠筆、化妝筆應有盡有。2022年,小鎮產銷毛筆逾九億支,產值超三十五億元。

  一個地處偏遠、人口五萬的小鎮,緣何擁有知名的毛筆集市,有兩千多家制筆作坊、四百多家毛筆生產企業?自然,與文港鎮擁有一千六百多年制筆歷史不無關係。

  清代時,文港毛筆生產進入鼎盛時期,鄒紫光閣筆和周虎臣筆聞名於世。位於文港仿古街的中國毛筆文化博物館裡,收藏有數支鄒紫光閣筆和周虎臣筆。它們有著鮮明的文港毛筆特徵,形貌質朴、剛柔並濟。

  中國獨有的傳統技藝,靠人創生、傳承並創新發展。文港制筆師傅周鵬程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得第一次走進他的工作室,穿一件白色汗衫的他坐在一方小木桌前,戴著眼鏡,專注地“護筆”——將蓋毛卷覆住筆心,再剔除雜毛、浮毛,以確保毛毫的齊整純粹。

  頗有年頭的木桌上,堆擠著台燈、筆筒、蠟燭、藥瓶、眼鏡,一個鐵盤裡躺著許多細小的棕色、白色筆頭。鐵盤左邊竪著一排排筆毫,右邊一只白瓷碗,清水一盞。他手下臥一方黑色的大理石板,左手中指、食指、大拇指抵住一截竹管,竹管前一排濕潤的毛毫緊密排列;右手握一柄刀,埋頭用刀尖理順毛毫。

  這一幕就是他的日常。在他身後,鐵架子上懸掛著一條條筆頭,長案邊坐著埋頭“裝筆杆”的兒子、“綁筆頭”的孫子,而他做了一輩子筆的父親坐在一把躺椅上。一家四代人共處於被毛筆環繞的空間。

  工作室連通陳列室,這裡是毛筆們的天下,一支支筆都出自這個家族的巧手、妙思。周鵬程熟悉每一種筆的品性,他會根據不同書家的特點和運筆習慣,設計不同的毛毫對比。做筆已有六十年的他,經由一枚小小的筆頭,抵至他心中的大道。周鵬程一家與毛筆的淵源,到他這裡已有八代,一代代人完成著關於中國古老技藝的傳承。而無數這樣的制筆師傅,共同寫就了文港的千年制筆史。

  在集市上,我看到不少拿著手機直播的年輕人,面對鏡頭介紹文港毛筆的歷史和各種原材料。小小的文港鎮,在新時代電子商務勃發的背景下,由“一支筆”催生出三千七百多家電子商務企業及網點,一年發出快遞超過五千萬單。直播興盛起來,更是將文港毛筆的聲名傳揚到了國內外。如今每天晚上,小鎮約有兩百個直播間在推介、售賣文港毛筆與相關的文化產品。

  從無到有,一支筆需要一百二十多道工序。在文港,一支筆穿越了千年時光,依然生氣勃勃,保持著古老的形態。這變化甚微之物,如一枚穿越時空的箭,連貫起千年歷史和豐沛文脈。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