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實名網評

網評:莫讓“防偽碼”變“偽碼”

2024-04-02 16:51:56
  中評社北京4月2日電/網評:莫讓“防偽碼”變“偽碼”

  來源:紅網  作者:吳睿鶇

  掃描商品防偽二維碼顯示為正品,包裝和使用感受卻有出入。有消費者反映,購買商品後遭遇虛假防偽碼和“自制”防偽查詢網站,聯繫官方渠道查詢才讓虛假防偽碼現出原形。記者調查發現,防偽碼和查詢系統都可以花錢購買,甚至能量身定做。而一些冠以“中國”“全國”名號的防偽查詢系統也是由商業公司運作管理,並不具備可靠、權威的資質。(3月31日《成都商報》)

  防偽碼相當於商品的“身份證”,消費者只需通過手機、微信等掃一掃功能,就可以通過防偽系統掃碼查詢信息,來辨別商品真偽。可是,令消費者意想不到的是,商品可以造假,就連防偽碼也概莫能外。掃碼結果明明顯示為“正品”,聯繫官方查詢卻告知並非“正品”,是“名副其實”的假貨。不止防偽碼是“贋品”,掃掃描防偽碼後,跳轉的查詢系統也是“自制產品”,“一條龍全套造假”,消費者若不去官網查詢,認真甄別,難免會落入不法分子精心設計的“圈套”。

  商品的防偽二維碼,變成“偽碼”,成了假冒偽劣產品的“護身符”和“通行證”,不僅會讓假貨的“暢通無阻”,嚴重損害消費者和商家的合法利益,也會對社會誠信構成挑戰,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無序競爭。

  虛假防偽碼之所以“大行其道”,一方面源於商家造假成本低,花幾分錢就可以商品搖身一變成“正品”,身價倍增;與此同時,防偽碼固然能刨根問底,但現實中,較真的消費者畢竟是少數,主動到官網核實查驗的消費者,更為鳳毛麟角;更為重要的是,《產品防偽監督管理辦法》明確要求,防偽技術產品生產企業在承接防偽技術產品生產任務時,必須查驗委托方提供的有關證明材料,包括營業執照、權威機構的檢驗合格報告、商標持有證明與質量標誌認定證明等。而部分生產製作防偽碼的公司,見錢眼開,見利忘義,根本不查驗商家的相關證明材料。一些購物平台也助紂為虐,對商家使用虛假防偽碼,不嚴格審核把關,視若無睹,這些因素的叠加,導致虛假防偽碼呈泛濫成災態勢。

  防偽碼成為造假的重災區,不僅反襯出市場監管機制存在著“管湧”,也反映出對消費者權益保障機制的缺失。根除“防偽碼”變“偽碼”,首當其衝的是,市場監管部門,對公然兜售“偽碼”的不法商家,進行嚴懲,並深挖其背後的產業鏈,進行全鏈條嚴厲打擊,從而形成強悍的威懾力;電商平台應當壓實主體責任,嚴格審核把關;強化防偽碼的宣傳和科普,讓消費者知曉到官網查驗;暢通舉報機制,鏟除“偽碼”生存土壤。

  當然,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也應當擦亮眼睛,保持高度警惕,利用正確渠道和方式來查驗商品真偽,有效避免上當受騙。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