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觀察

社評:印度對中國企業強取豪奪說明了什麼?

2023-06-25 00:01:16
  中評社北京6月25日電(評論員 劉宗義)最近幾年來,印度政府不斷出手打壓中國企業,其中尤其以智能手機行業為甚。2023年6月9日,積極布局印度市場的中國手機製造商小米,被印度執法部門正式指控“向外國實體非法轉移資金”,違反印度外匯管理法,並被凍結48億元人民幣資金,這相當於小米去年淨利潤的57%。小米對此解釋,這筆款項中逾84%是付給美國高通集團的特許權使用費,但印度拒絕解凍。

  小米被凍結巨款後,印度對中國企業再提新要求。印度《經濟時報》6月13日引述消息人士披露,印度政府部門將要求小米、OPPO等所有中國手機廠商的首席執行官、首席運營官、首席財務官和首席技術官等關鍵職位,由印度籍人士擔任。同時,要求將代工生產委托給印度公司,以及擴大當地經銷商出口。印度的做法完全無視國際法與商業基本原則,相當於要全面接管中國在印度的手機企業,實際上是一場赤裸裸的搶劫。

  印度號稱“外企墳場”。除了除中國企業之外,包括沃達豐、沃爾瑪、諾基亞、三星、IBM、亞馬遜、谷歌、微軟等跨國巨頭都在印度市場遭遇過挫折,遭到過印度的巨額罰款。沃爾瑪在2021年被印度以違反外國投資法為由,罰了13.5億美元,沃爾瑪直接撤出印度市場。印度政府的數據顯示,2014年到2021年,共有2783家跨國公司關閉其在印度的子公司或辦事處。

  印度政府對外資企業的打壓和掠奪充分暴露了印度這個民族及其壟斷資產階級的無能、貪婪和狹隘。莫迪政府的實質是印度婆羅門和巴尼亞的代言人。他們非常希望能夠在世界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或者擁有主導地位,但他們自己的產業非常落後。莫迪政府提出要推動“印度製造”的發展。他們雖然希望借助外國資本和技術來促進本國產業的發展,但對於外國資本占領印度國內市場又充滿了嫉妒和仇恨,他們認為印度市場只能是他們的。因此當在外國資本扶植之下的產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當以前不存在的市場被開拓出來之後,這些巴尼亞就會迫不及待地要據為己有。但公平競爭他們又競爭不過外國資本,因此就會借助行政手段強行奪取。

  印度對中國手機行業的掠奪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在中國小米、OPPO等智能手機品牌進入印度之前,印度的智能手機製造業水平很低,市場規模很小。中國智能手機品牌進入之後,憑借優越的性能和較低的價格推動了印度智能手機製造業的發展和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大。現在,印度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智能手機生產國,並大量向世界其他國家出口。在此情況下,印度政府開始通過提高關稅等行政手段一步步要求實現中國智能手機品牌的本地化生產,從當地組裝,到零部件生產,到核心部件生產,到現在要求印度人士擔任高管,實際是通過循序漸進的手段對中國企業強取豪奪。

  很多年以來,我們就知道印度經濟民族主義非常盛行,但這種經濟民族主義或保護主義並不是專門針對中國的,對所有外資都是如此。但最近幾年,印度方面針對中國企業的打壓和掠奪表現的尤為惡劣。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與中美競爭和中印關係惡化的大背景有關。印度方面可能認為,在中國面對美西方及日、韓等國聯合圍堵和打壓的情況下,印度對中國企業的打壓和掠奪,中國只能默默忍受,而不會反抗,並且美西方國家也不會同情和支持中國。另外,印度方面可能認為,通過直接掠奪在印企業,奪取中國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是實現“印度製造”的最便捷途徑。現在,印度的發展戰略非常明確,即借助美國的印太戰略,與美西方合作,在遏制中國的同時,推動全球產業鏈、價值鏈轉移,最終實現印度的經濟騰飛和大國崛起。

  印度政府對小米等中國手機廠商的掠奪只是第一步。今後,有可能會擴展到其他產業,如筆記本電腦、白色家電、光伏產品等。

  目前來看,印度對外資的掠奪主要集中在中國身上,對美西方以及韓、日等國資本還會保持一段時間的相對友好姿態。這一方面是因為印度迫切希望吸引美西方以及日、韓等國的資本和先進技術,在政治上對這些國家也有所顧忌,另一方面是因為美西方和日、韓等國在印度的投資的高新技術企業所造就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可能還不夠成熟。但對於台灣企業來講,這種情景可能很快就會到來。鑒於台灣地區的政治地位,台灣企業缺乏像美西方和日韓企業那樣的政治保障,今後台灣企業在印度所投資的產業鏈如果發展到一定程度,很可能會成為印度的掠奪對象。

  (評論員劉宗義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