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觀察

台灣2024選後政治社會民意演變及影響

2024-04-06 00:26:17
  中評社╱題:台灣2024選後政治社會民意演變及影響 作者:翁明源(成都),四川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講師/博士

  【摘要】2024年台灣地區“二合一”選舉,民進黨賴清德獲得558萬票當選“總統”,國民黨、民進黨和民衆黨分別贏得52席、51席和8席“立委”席次。此次選舉帶來了台灣政治格局的巨大變化:台灣政治版圖出現“上綠下藍”態勢;民進黨黨內關係變成新潮流系“一派獨大”;國民黨的衰弱態勢進一步加速;第三勢力作為獨立力量正式崛起。這也反映了台灣社會民意的變化,議題偏好上重經濟發展而非兩岸關係;投票選擇上重政黨認同而非個人評價;民意傾向上反民進黨也不支持國民黨,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白色力量。政治社會民意的變化帶來了深遠影響,使得台灣政治進入三足鼎立的相對穩定期;台灣民衆的政治效能感再次受到打擊,政治參與積極性下降;選舉結束後,“台獨”風險驟然升高,台海緊張局勢加劇。

  2024年1月13日,台灣地區“二合一”選舉落下帷幕。“總統”層面,民進黨賴清德以558萬票當選“總統”,與之競爭的國民黨侯友宜和民衆黨柯文哲在合作破裂之後各自為戰,分別獲得467萬票和369萬票。“立委”層面,民進黨席次出現大幅下滑,在“不分區立委”和“區域立委”上分別獲得36.16%和44.73%的選票,獲得13席和38席,共51席,創下2012年以來的新低,反映了八年執政引發的“討厭民進黨”的主流民意。相比之下,國民黨成為“立法院”最大黨,分別在“不分區立委”和“區域立委”中獲得13席和39席,共52席。民衆黨則再次實現突破,在“不分區立委”中獲得22.07%的支持,獲得8個席次。三黨都不過半。由此形成了台灣政治格局的新變化,反映出台灣政治社會民意正發生重大演變,值得高度關注。

  一、“二合一”選後台灣政治格局的變化

  長期以來,國民黨和民進黨的相互競爭和輪流執政形成了穩定的兩黨政治。然而,此次柯文哲及其民衆黨的崛起真正意義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民衆黨柯文哲拿下369萬的選票,不僅數量上位居第三,更重要的是其支持者并非依附國民黨或民進黨的邊緣勢力,而是真正“超越藍綠”的“白色力量”。

  (一)台灣政治版圖出現“上綠下藍”

  自2012年以來,台灣政治版圖中“綠長藍消”的趨勢就不斷發展,國民黨在全台層面的選舉中節節敗退。但同時,在地方選舉層面,國民黨則連續在2018和2022的“九合一”選舉中大勝,在2020和2024的“區域立委”選舉中也持續突破。由此使得台灣政治版圖在“北藍南綠”的平面分布上又形成了“上綠下藍”的新局面。

  [表1:2020年“二合一”選舉與2024年“二合一”選舉結果比較]

  從“總統”選舉來看,民進黨成為了台灣地區民主化以來第一個連續三次執政的政黨。儘管蔡英文八年的執政不力引起了約60%選民的反對,但由於在野勢力未能實現有效整合,在簡單多數決定的選舉制度下,民進黨的賴清德憑藉僅僅40.05%的支持率就贏得勝利,創下了陳水扁之後台灣“總統”選舉勝選者得票率的新低。而分別獲得33.49%和26.46%支持率的侯友宜與柯文哲相加共59.95%恰恰反映了社會民衆對民進黨的不滿。具體到支持的區域來看,賴清德在22個縣市中的7個獲得了超過40%的支持,另外還在7個縣市領先。相比於2022年民進黨僅拿下5個縣市,顯示民進黨在“總統”層面擁有比基層更強的號召力。侯友宜則在5個縣市獲得了超過40%的支持以及在另外3個縣市領先。從區域分布上看中南部仍是民進黨的票倉,而國民黨則僅在東部和外島保持絕對優勢。“南綠北藍”的格局再度被打破,國民黨在北部地區全面退守,甚至連侯友宜執政的新北市也出現落後。值得注意的是,民衆黨在中北部有亮眼表現,特別是在高虹安執政的新竹市僅僅落後賴蕭配259票。

  [表2:“總統”選舉各政黨支持度區域分布]

  從“立委”選舉來看,全台一共113席,其中“不分區”34席,國民黨獲得13席,民進黨獲得13席,民衆黨獲得8席;“區域立委”79席,國民黨獲得39席,民進黨獲得38席,無黨籍獲得2席。總體來看,民進黨與國民黨旗鼓相當。但比較而言,民進黨實際是慘敗,總席次比2020年下降10席,比2016年下降了17席。顯示出台灣民衆不僅對民進黨“中央執政”不滿,對其地方服務也并不認可。而國民黨則實現了席次的大幅增長,實現了13個席次的翻轉。從具體的區域分布來看,仍然呈現“北藍南綠”的格局。民進黨在台南、高雄、屏東、嘉義、宜蘭和澎湖拿下了所有的“區域立委”席次,可見其在濁水溪以南的優勢地位。相比而言,國民黨在桃園、南投、新竹、花蓮、台東和金門、馬祖拿下所有“區域立委”,在台北、台中等重鎮都取得領先,顯示國民黨在地方選舉中擁有較強實力。

  [表3:“區域立委”選舉各政黨席次區域分布]

  (二)民進黨新潮流系“一派獨大”

  再次贏得“總統”選舉的民進黨可謂是此次選舉的最大贏家,但“立委”席次的直綫下滑,不僅使其失去了“完全執政”的機會,也影響了民進黨的派系分贓和政治生態。

  [表4:民進黨“立委”各派系當選席次分布]

  從此次選舉結果來看,民進黨形成了新潮流系“一派獨大”的局面。以賴清德為代表的新潮流系在贏得“總統”選舉後打破了派系建立以來“千年老二”的政治哲學,也使其民進黨內“第一大派系”的地位更為穩固。作為英派代表的蕭美琴也隨之成為“副總統”,雖然沒有實質權力,但也盡可能幫助英派保留了政治影響力。從“立委”選舉來看,各派系間的實力對比也出現了巨大變化。新潮流系減少6個席次,保留18席,仍然是第一大派系。英派受損最大,減少6席後僅剩6席,“正國會”減少2席剩7席,超過英系,排名第2,其他派系除蘇系外都出現了1~2席的損失。值得關注的是新增加了7席無派系色彩的“立委”,必將成為各派系博弈,擴充實力的目標。


  (三)國民黨“中央”與“地方”相脫離

  國民黨是此次選舉的“輸家”。侯友宜僅拿到33.49%的選票,在藍營并未分裂的情況下,是史上最低票,相比於2020年韓國瑜的38.61%,出現了約5%的萎縮。同時,在“不分區立委”選舉中,國民黨與民進黨雖然席次相同,但在投票率上的差距從2020年的0.62%增加到了1.58%。唯一有突出進展的是在具有地方選舉屬性的“區域立委”中拿下39席。由此,國民黨呈現出“中央”與“地方”相脫離的趨勢。

  在近6年的大型選舉中,國民黨呈現出在地方選舉穩定獲勝、在“中央選舉”卻頻頻折戟的詭異情況。這主要源自國民黨當前“中央弱地方強”的實力格局和不同的選舉邏輯。從選舉實力來看,國民黨“中央”持續陷入資源短缺的困窘局面。在沒有資源供給的情況下,不僅難以對地方形成約束,甚至還需要地方的救濟。從選舉邏輯來看,全台層面的選舉更強調議題操控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而國民黨近三次“總統”選舉候選人中,朱立倫和侯友宜缺乏議題操控能力,沒能整合全黨資源。而地方選舉則更看重地方服務能力和組織動員能力,前者通過候選人的勤跑基層可以彌補,後者則需要長期的利益乃至人際關係的經營。因此,有著數十年在地經營經驗的國民黨地方派系具有絕對優勢。從此次選舉中就能看出,花蓮傅昆萁、台中顔寬恒、彰化謝衣風、雲林丁學忠等地方派系人士都順利當選。

  (四)第三勢力作為獨立力量正式崛起

  在台灣藍綠分野的政治格局中,第三勢力作為區別於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其他政治力量一直存在,但是從島內政治實踐看,第三勢力大多“來去匆匆”,難以改變“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政治宿命①。這主要是因為在台灣的選舉結構中,“非藍非綠”的中間選民也需要有自己利益的代言人,但由於缺乏能夠凝聚中間選民民意的政黨,第三勢力一直沒有能夠成為獨立力量。

  此次作為第三勢力代表的是2019年成立的台灣民衆黨,該黨以原台北市長柯文哲為中心,先後參與過2020“二合一”選舉和2022“九合一”選舉,分別獲得了11.22%和25.14%的支持,擁有5席“立委”、2席縣市長、14席縣市議員、9席鄉鎮市民代表、1席村長和1席里長,是台灣地區的第三大黨。在此次選舉中,台灣民衆黨作為唯一參與“總統”競選的第三勢力,獲得了369萬票的支持,此外得到了22.07%的政黨票,獲得了8席“不分區立委”席次。雖然從結果來看,民衆黨贏得8席“立委”不過是實現了第三勢力的整合,但更重要的意義則在於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三勢力的崛起。在此之前雖然也有新黨、親民黨、“台聯黨”、“時代力量”等獲得過不錯的成績,但他們都無一例外在“藍綠”之間有明確的傾向,通常是在國民黨或民進黨禮讓或受挫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并未打破藍綠分野的基本格局。而民衆黨代表的則是超越藍綠的中間力量,在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共同夾殺中成為台灣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二、“二合一”選舉體現台灣社會民意的變化

  政治選擇是社會民意的反映,2024年的“總統”選舉是1996年台灣地區開放“總統”直選以來第八次“總統”選舉,同“立委”選舉一起成為觀察台灣社會民意變化最重要的參考。而事實上,從今年的選舉來看,無論是選舉過程還是選舉結果,都展現出了不同以往的新特點,反映了台灣社會民意的全新變化。

  (一)重經濟發展而非兩岸關係的議題偏好

  不同於地方層面的選舉,全台層次的選舉通常更關注台灣整體的政治經濟路綫選擇。由於當前兩岸尚未統一的特殊狀態,關係台灣地區前途命運的政治選擇是每一位“總統”候選人都必須要回答的問題。這一問題既包括“統與獨”的方向選擇,也包括如何處理兩岸關係的政策傾向。由此形成了台灣政治“統獨”有別、藍綠分野的政治光譜。從歷次台灣地區的“總統”選舉來看,兩岸問題不僅僅成為選戰攻防的核心,也常常成為決定選舉走向乃至結果的關鍵。

  然而在2024的選舉中,卻呈現出候選人大談兩岸議題而選民紛紛無感的奇怪場景。在台面上,無論是民進黨賴清德所提“和平保台”,還是國民黨侯友宜提出開展兩岸協商,亦或是民衆黨柯文哲提出恢復服貿談判等都是在兩岸議題上著力。但從選民反應來看,關於本次選舉最關注的議題,74.3%的受訪者認為是經濟、42.2%認為是“內政”,僅有39.5%認為是兩岸。②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轉變,與台灣民衆近年來的政治態度與社會環境密不可分。一方面,台灣民衆不認為投票可以改變台灣或自身的前途命運。長期以來被不同政黨所哄騙,無論是民進黨的空頭支票,還是國民黨的脫離實際,都讓台灣民衆逐漸意識到選舉并不能够維護自身利益。“台灣民主化這條路走了30多年,已纍積出一批可觀的‘民主懷疑論選民’。”③另一方面,艱難困頓的社會生活環境使台灣民衆無暇顧及“兩岸關係”等宏大命題。在民進黨執政之下,台灣經濟發展依然停滯不前。台灣2023年GDP成長率僅為1.4%,是14年來的新低。④反映到社會生活中則是民衆生活成本的急劇上升和薪資的停滯不前。自2016年5月蔡英文上任以來,台灣地區的物價指數年年上升,八年間已經上漲了11.97%。⑤但與此同時,台灣民衆的薪資卻增長緩慢,過去8年台灣民衆實際工資年均增長率僅為0.64%,最近兩年更是連續下降。⑥年輕人生活境況尤為困難,台灣“勞動部”2022年的一項調查發現,青年勞工現職工作平均薪資3.4萬元(新台幣,下同),遠低於全台灣4.1萬元的平均薪資,2成3的青年勞工打算到海外工作,因為“薪資及福利不符期望”。⑦

  (二)重政黨認同而非個人評價的投票選擇

  選黨還是選人是影響選民投票最重要的兩大因素。一般而言,政黨因為存在時間更久,選民對其的認知也更為穩定,每個政黨都有其較為固定的支持者,即所謂的“基本盤”,他們通常不因候選人的變化而改變投票取向。但同時,候選人個人特質也會產生不同影響,或是極具個人魅力而吸引跨黨派選民的支持,或是極被厭煩而被本黨支持者所拋棄。在過去的兩次“總統”選舉中,台灣選民都主要以候選人特質來決定投票取向。2016年和2020年的國民黨支持者都有因不喜歡朱立倫或韓國瑜而選擇不投票,而蔡英文則因為個人魅力和議題操作獲得了遠超民進黨基本盤的選民支持。以至於在2018和2022的地方選舉中,政黨認同的作用都出現了顯著下降。⑧

  然而在此次選舉中,政黨的號召力重新回歸。選前民調顯示,藍綠白三方候選人分別獲得了本方政黨支持者中92.3%、94.9%和92.7%的支持。⑨三位候選人除了民衆黨是“一人黨”之外,其他兩黨都是幾經博弈後推出的候選人。二者的共同點都是因為個人形象無法拓展選票,個人支持度小於政黨支持度。民進黨方面,賴清德因為政治傾向和出自新潮流系,與包括英派在內的其他派系存在較大矛盾,理論上得不到全黨的支持。但由於民進黨一致對外的政治文化,也推動著民進黨支持者選黨不選人,全力支持賴清德。而國民黨方面則是另一種邏輯:侯友宜確定參選後一直不溫不火,不僅長期被柯文哲壓制位居第三,還因為自身“不粘鍋”的性格得不到全黨的支持。但是,隨著郭台銘的堅持參選和柯文哲以民調壓人反而激起了國民黨選民的不滿情緒,後在馬英九、韓國瑜等相繼表態支持之後終於逐漸團結起來,忽視掉侯友宜個人能力的欠缺,衹是堅定支持國民黨的候選人。由此,在藍綠選民雙雙歸隊的情況下,此次選舉形成了“藍綠對決”的局面。從最終選舉結果來看,賴清德與侯友宜分別得到40.05%和33.49%的選票,可以被看作是雙方基本盤的直接比拼,也反映了台灣社會經過民進黨兩次16年執政之後,在“綠長藍消”的趨勢下民進黨在全台灣的基本盤已經超過了國民黨。

  (三)反民進黨也不支持國民黨的民意傾向

  由於民進黨八年執政中經濟停滯、弊案頻發、貪腐橫行、忽視民意,反對民進黨成為台灣地區的主流民意。約50%的受訪者不滿意蔡英文執政表現,與之相關的是約60%的受訪者認為台灣經濟不好。⑩因此,有59.6%的受訪者表態支持政黨輪替。⑪網絡大數據分析了2020-2023年民進黨執政期間發生的民怨最大的10起爭議事件,其中4起是關於食品安全、醫藥衛生、生活保障等民生議題,3起是貪腐弊案,2起是權力傲慢。⑫由此可見,反對民進黨的民意并非出於意識形態的對立,而在於民衆能够切身感受的民生和建設等領域民進黨執政不力,傷害了民衆的利益。這是賴清德支持率遲遲難以突破的重要原因,不是僅僅通過操弄“統獨議題”、製造“芒果乾”就能緩和的。

  然而,這一反對民進黨的主流民意并沒有讓侯友宜獲勝、讓國民黨“立委”席次過半。國民黨的支持者也主要是其“基本盤”,同樣也沒能得到中間選民的支持。民調顯示,受訪者對國民黨的“反感度”高達43.3%,⑬對候選人侯康配的討厭度達42.6%⑭。這主要是因為,國民黨一方面還沒能改變僵化老舊的政黨形象。另一方面,在選舉方式和政策擬定上與選民還有不小距離。特別是對於“Z世代”的青年群體,國民黨在競選文宣上還不注重網絡傳播的耕耘,還不能够與青年群體進行有效溝通。

  這樣一種既反對民進黨又不支持國民黨的民意實際上成為了台灣民衆黨的支持基礎。民衆黨的支持者呈現三大特性:20-29歲,大學學歷以上,無明顯地域特徵。除此之外,民衆黨還呈現出年齡越低支持度越高、學歷越高支持度越高的特點。還原到現實當中可以認為,民衆黨的支持者主要是分散在全台各地擁有較高學歷的年輕人。這類群體不同於以往認知中的“理性”“客觀”的中間選民:“分散各地”意味著不會以因地域而形成的在地服務或人情關係為投票考慮,“高學歷”意味著有著較高的認知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而“年輕”則意味著喜好接收新鮮事物、討厭被約束以及沒有固定的意識形態。因此,這類群體可能會受情緒影響而投票,但也會更看重具體的政策方案;討厭藍綠,但也不會成為某一政黨的固定支持者。隨著年輕人的增多,這類群體數量會逐漸增長,成為各政黨都難以忽視的政治力量。

  三、“二合一”選後台灣政治社會民意演變的影響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紀疫情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⑮台灣地區2024年“二合一”選舉是在中美戰略博弈持續加深、台海局勢風高浪急的背景下進行的。無論參選的政治人物和台灣民衆感知如何,這都是影響台灣前途命運的重大事件。正如連戰在公開信中所言,“這是攸關台灣安危、經濟發展、子孫前途的重要選舉”。⑯如今選舉結果已經出爐,其對台灣政治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正在逐漸展開。

  (一)台灣政治進入三足鼎立的相對穩定期

  經由此次選舉,台灣政治展現出“民進黨贏得‘中央’,國民黨占據地方,民衆黨守住中間”的三足鼎立態勢。事實上,這一態勢從2018年就初現端倪,彼時國民黨大勝贏得15席縣市長和394席縣市議員,民進黨獲得6席縣市長和238席縣市議員,第三勢力則保留1席縣市長和280席縣市議員。而2020年民進黨在“總統”選舉中獲得史無前例的817萬票,但是在“立委”選舉中國民黨和第三勢力都有所增長。2022年再度複製了2018年的情況,2024年則同2020年類似。因此可以認為這一藍綠白三足鼎立的態勢已經進入相對穩定期。


  首先,在“中央”層面,民進黨難以被撼動。從島內來看,民進黨在台灣政黨結構中具有相對優勢。在藍綠爭霸的時代,民進黨與國民黨基本盤大體相當,因而出現了兩黨此消彼長、輪流坐莊的結果。而隨著討厭藍綠的民意穩定增長後,兩黨相爭就變成了三足鼎立。但由於民進黨支持者更為堅定,且占比更大,在國民黨與第三勢力難以合作的情況下,民進黨將長期保持相對優勢。從島外來看,台灣政治也是中美博弈的重要場域。美國要通過打“台灣牌”遏制中國崛起,就需要扶植一個既親美國,又願意被美國操縱以對抗中國大陸的台灣當局。出於對抗中國大陸的目的,民進黨是美國更傾向的選擇。

  其次,在地方層面,國民黨領先優勢依然明顯。由於國民黨在“兩蔣時期”通過地方派系在基層精耕細作,進入民主化之後則成為國民黨的實力基礎。因為地方選舉更為注重自身利益和人情關係,在民進黨執政不力的情況下,國民黨自2018年以來在包括“區域立委”選舉在內的地方選舉中都贏得勝利。雖然隨著台灣城市化發展的加快,基層人員流動頻繁,地方派系實力銳減,但由於中國社會注重人情利益關係的傳統并未改變,長居地方的“樁腳”依舊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可預見的未來,國民黨在地方選舉的優勢仍然難以改變。

  其三,第三勢力已經成為台灣政治中穩定存在的政治力量。自2012年以來,藍綠之外的第三勢力都穩定獲得8席以上的“立委”席次。雖然每次選舉中第三勢力的組成都有所不同,但超越藍綠的民意卻從未減少。誰能够有效凝聚起這股民意,誰就能够成為第三勢力的代表。在此次選舉中,柯文哲所帶領的民衆黨能够奪得8席“立委”不僅僅在於其個人魅力,也在於台灣社會穩定存在的接近20%“超越藍綠”的民意基礎。因此,即便台灣民衆黨最終走向泡沫化,也會有一個或幾個新的人物或政黨脫穎而出,成為這股民意的代表。

  (二)台灣民衆政治效能感不足政治參與減少

  無論是選黨還是選人,政治效能感都是推動選民參與投票的根本要素。所謂政治效能感是指“政治參與者認為自己的政治行為可以對政治過程產生影響的感覺,即認為通過政治參與政治是可以改變的”。⑰衹有當選民認為自己的投票行為會帶來預期效果才可能真正出去投票。當支持的政黨或候選人與競爭對手差距比較大時,選民會認為其投票不會改變最終結果從而選擇不投票。隨著選民政治參與的增多,對自身投票的效能感知就越清楚,也逐漸認識到了在大環境和結構之下自己投票的無力感,正如台灣民衆所言,“衹有投票那天還像個主子,其它的時候,就是個奴才。”⑱因此,台灣地區各層級的選舉投票率大體上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

  但投票率并不總是下降的,在面臨選民認為選舉競爭比較激烈或出現重大事件時,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反彈。例如2000年三方候選人的激烈競逐激發了選民的投票意願,使投票率升至歷史最高的82.69%;2020年因為蔡英文當局炒作的“抗中保台”也激起台灣年輕人返鄉投票,拉動投票率回升。而2024年,雖然在國民黨實現高層團結而帶來的“藍綠對決”下也激起了選民的投票意願。國民黨的支持者認為這是國民黨難得團結起來下架民進黨的最好機會,民衆黨支持者則認為這是幫助柯文哲及民衆黨發展壯大的關鍵戰役,因而紛紛選擇投票,使得最終投票率維持在71.86%。然而,選舉結果卻再次澆滅雙方支持者的信心。國民黨再次遺憾落敗,民衆黨也沒能獲得預期的成果。台灣民衆的政治效能感再次受到打擊,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也將再度減少。

  (三)“台獨”風險驟升,台海緊張局勢加劇

  此次選舉產生的最大影響是賴清德與蕭美琴所形成的“雙獨”組合將成為台灣地區的正副“總統”。兩人都是多次發表“台獨”主張并付諸行動的頑固“台獨”分子,基於二人的政治主張和行為特點,其當選後將大幅抬升“台獨”風險,加劇台海的緊張局勢。

  一是賴清德作為“務實台獨工作者”會繼續推動“務實台獨”活動。賴清德是一個“自律”、“固執”“務實”的政治人物。所謂“自律”是對自身羽毛的愛惜。為了實現其政治目標,在其數十年從政生涯中尚未被發現一起貪腐弊案。所謂“固執”是其認定的事情就很難轉變。例如在擔任台南市長時,認定市議會議長李全教賄選就拒絕出席市議會長達232天直到李全教因賄選被判當選無效。同樣,在堅持和推動“台獨”上賴清德也極為固執。在此次競選中面對民衆擔憂“台獨”帶來戰爭時仍然大談“台獨”主張,可見其當選後依然不會轉變“台獨”方向。所謂“務實”是指賴清德為達目的可以委曲求全也可以無所不用其極。2019年為了保住政治地位,被蔡英文沉重打擊的賴清德選擇臉帶苦笑同蔡英文搭檔參選。同樣為了推動“台獨”,當選後的賴清德也可能表面上“委曲求全”,而推動更加務實、隱蔽卻危害更深的“台獨”活動。

  二是蕭美琴將助推“台獨”活動配合美方戰略選擇。蕭美琴是美國人,為了在台灣謀取政治利益曾放棄美國國籍,但卻不改一直為美國服務的角色。蕭美琴是頑固“台獨”分子,不僅長期以來參與對美游說同美方進行利益交換、“倚美謀獨”,也一度被視為美方的代言人;還同“藏獨”等境外分裂勢力串聯勾結,致力於傷害中國的國家利益和領土完整。在民進黨黨內,蕭美琴屬於英派人物,作為蔡英文延續政治生命的抓手與賴清德搭檔參選成為台灣地區“副總統”。可以預計在其當選後既會代表美方意圖監督賴清德防止其脫離掌控,又會在美方指導下使台灣當局在對抗大陸和謀求“台獨”過程中與美國對中國的遏制策略進行配合,破壞國家統一進程。

  三是美國介入加深影響台海局勢的風險。“台灣牌”是美國遏制中國發展崛起的“神主牌”,無論哪個政黨上台,都不會改變美國打“台灣牌”同中國進行戰略博弈的整體態勢。此次選舉也是美國深度介入台灣事務的結果。早在選舉過程中,美國就通過對三黨候選人的“面試”介入台灣選舉,在選前,美國還聲稱會派遣代表團竄訪台灣,進行所謂“面對面傳達美國對台政策”。賴清德當選後,美國還將進一步加強對台灣的滲透和影響,操控台海局勢走向。

  四、結語

  台灣民衆在2024年“二合一”選舉中做出了他們的選擇。雖然因為台灣選舉制度的設計缺陷,賴清德的當選并不能够代表大多數台灣選民的真實意願,但至少由此形成的選舉結果將對台灣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乃至每一個人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民進黨史無前例地邁向第三任期,而“立法院”的不過半使得民進黨受其他兩黨的制衡無法“完全執政”。理論上這將使得台灣當局的施政更貼合大多數民衆的利益,但是實際上更可能的後果是台灣政治惡鬥的加劇以及台灣行政機構的空轉。不僅民進黨和國民黨將出現巨大的鬥爭和衝突,基於同質性競爭的民衆黨同國、民兩黨也將存在難以調和的利益爭端。賴清德當局可能推動的“台獨”政策會受到限制,但台灣可能再次因為政治內鬥大於經濟建設而經歷至少四年的發展停滯。在全球經濟下行,需求持續疲軟;地緣競爭加劇,世界動蕩不安;生態環境惡化,極端氣候頻發的當下,台灣將又一次喪失發展的機會,并可能掉入衝突的陷阱。

  基金項目:2019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研究”(19ZDA128)。

  註釋:

  ①方錦程,謝楠:《台灣地區“第三勢力”的發展與前景——從2022年“九合一”選舉到2024年“大選”布局》,《台灣研究》,2023年第4期,第31-42頁。

  ②陳弘志:《“總統”大選最重視的政見》,(台灣)FTNN新聞網,2023年12月6日,https://www.ftnn.com.tw/news/137350#google_vignette.

  ③《鄭閔聲:《2024“總統”大選,最大規模民調解密:近半民衆憂開戰、“九二共識”市場萎縮》,(台灣)《天下雜志》,2023年第783期。

  ④數據來自台灣“主計總處”網站,https://www.dgbas.gov.tw/Default.aspx.

  ⑤數據來自台灣統計資訊網,www.stat.gov.tw.

  ⑥數據來自台灣“主計總處”薪情平台,https://earnings.dgbas.gov.tw/.

  ⑦台灣“勞動部”:《111年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報告》,2023年4月版。

  ⑧翁明源,劉佳雁:《從“九合一”選舉透視台灣政治社會變化》,《台灣研究集刊》,2023年第1期,第44-59頁。

  ⑨《2024“總統”選情調查(新聞稿)》,(台灣)《ETtoday民調雲》,2024年1月1日。

  ⑩⑬《12月“國政民調”》,(台灣)《美麗島電子報》,2023年12月25日,http://www.my-formosa.com/DOC_202218.htm.

  ⑪台灣QuickseeK民調中心:《“總統”最新民調:“賴蕭配”支持度以33.7%維持領先,“柯盈配”支持度超車“侯康配”》,2023年12月30日,https://www.quickseek.com.tw/public_policy.

  ⑫台灣QuickseeK快析輿情數據庫:《民進黨政府“高民怨”議題出爐!這些立委監督炮火最猛烈》,2023年12月4日,https://www.i-buzz.com.tw/article/article?atype=topic&id=652.

  ⑭《2024“總統”選情調查(2023-11-30)》,(台灣)《ETtoday民調雲》,2023年11月31日。

  ⑮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01版.

  ⑯施曉光:《連戰公開信 喊話集中選票支持侯友宜、趙少康》,(台灣)《自由時報》,2023年12月28日,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534196.

  ⑰Campbell, Angus, Gerald Gurin and Warren E. Miller: 《The Voter Decides》, Evanston,IL: Row, Peterson and Company,1954.

  ⑱湘之音:《觀點投書:台灣是民主“國家”嗎?》,(台灣)風傳媒,2021年6月22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3764647?mode=whole.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3月號,總第315期,P35-43)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