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觀察

社評:軍事大國的道路上日本還會走多遠?

2018-01-18 00:02:47
  中評社北京1月18日電(評論員 陳鴻斌)近來,日本在強化本國的防衛能力上不斷加大力度:將斥資2000億日元引進兩套陸基宙斯盾系統,還將引進巡航導彈,並準備引進美國的F35B戰鬥機,作為改進後的“出雲號”的艦載機,使其成為攻擊型航母。此外日本還在醞釀引進電子戰飛機。其實這一切都是已付諸實施的,公開報道的。而尚未公開見諸報端、本國的相關研發動向更令人關注。

  為了早日實現“正常國家”的夙願,日本國內的“防衛族”早就渴望擺脫所謂“專守防衛”的束縛,從而擁有主動攻擊的能力,而朝鮮的核導試驗對日本來說可謂是正中下懷,否則它開發這類攻擊型武器還有點師出無名,如今它已直言不諱地在熱議“攻擊敵方基地能力”問題。

  所謂攻擊敵方基地能力,基本上就是兩種手段,空中打擊和巡航導彈攻擊。前者須具備轟炸機、護衛艦和加油機等裝備,目前的日本航空自衛隊尚不具備這些手段。但“自民黨有識之士小組”卻始終在關注後者即擁有巡航導彈問題。隨著朝鮮核導試驗活動的加劇,他們開始公開呼籲:“通過加強自衛隊的軍事力量(正式表述是‘防衛力量’)來保衛自己的國家”。原先,日本的綜合商社一直在努力從美國購買巡航導彈,而特朗普政府也有意向日本提供這一手段。

  在自民黨中熱心於防衛問題的大佬們看來,他們應該打擊的是朝鮮的指揮中樞和居民區而非車載彈道導彈,只有這樣才能對朝鮮形成威懾。根據他們所掌握的信息,實際上日本不購買美國的巡航導彈,也可擁有這一手段。因為強大的日本製造業完全具備生產巡航導彈的能力。據悉,實際上日本海上自衛隊已經擁有巡航導彈,而且是早在1995年就擁有了,這就是宙斯盾驅逐艦所搭載的SM3導彈。如今只須採取三個步驟,該導彈就可配備實戰。

  第一步是給該導彈增添助推器,從而延長其射程,另外還需增加其裝填的燃料,此外則是改變其外形。對日本製造業而言,這些改進是毫無問題的。在結果上述改進後,再經過兩年左右的實彈試驗,即可配備自衛隊。

  過去,欲使這些導彈能正確擊中目標,還須借助美國的GPS,但在去年10月10日日本發射了第四顆定位衛星後,日本的“指路號”全球定位系統已完全具備運用能力,而且其精度在1米以內,從而使日本的巡航導彈完全具備了打擊能力。

  此前,日本在該領域還曾存在明顯的短板,即缺乏相應的數據。巡航導彈在搜尋目標時,根據其飛行高度和目標所在地區的地形,對照其自身擁有的數據坐標和圖像,通過對地攻擊系統的三維地圖,來自動鎖定目標。過去日本並不擁有這些數據,只是在從美國引進巡航導彈之際,作為“附錄”才能獲得這些數據。但同樣據“自民黨有識之士小組”透露,實際上在日本內閣衛星情報中心,已擁有這類立體圖像數據。不僅如此,日本也已研發出“數控飛行模塊”,這樣它就可以使日本的巡航導彈具備精確打擊能力。

  據自民黨的這一團體透露,這一工作由防衛省下屬的一支部隊專門負責,該部隊的成員經常造訪內閣衛星情報中心,指導對方為朝鮮的相關重要設施確定必不可少的路標。如前所述,加上“指路號”衛星定位系統,日本的巡航導彈完全可望在兩年內配備部隊。

  此外,通過整合日本的H2A火箭和彈道導彈所必備的技術,只要經費充足,而且經過一定的實用試驗,日本同樣可望在“兩年”內完成彈道導彈的開發。過去,這樣的試驗必須通過風洞實驗,很耗費時間。如今完全可以通過超級計算機進行模擬,當然一定的風洞試驗還是必不可少的,但這最多也就是“兩年”可以搞定。

  即便是洲際彈道導彈。從技術上對日本來說也沒有問題,只是日本目前從戰略上並不需要它。洲際彈道導彈最關鍵的核心技術,是其彈頭能否在重返大氣層時經受住由劇烈摩擦所產生的高溫。而此前朝鮮發射的“火星15”形成一大團火球下墜,據悉就是在技術上仍不夠成熟所致。但對日本而言,其小行星探測器“隼鳥”已掌握了重返大氣層的相關技術。這是集日本全國之力聯合攻關成功的,當初日本曾向美國NASA和歐洲航天局請求技術支持,但均遭到拒絕,就是因為該技術直接涉及到洲際彈道導彈的研發。

  “隼鳥”在從小行星攜帶樣品資料返回地球之際,在重返大氣層時的速度是美國航天飛機的約兩倍,劇烈摩擦形成的溫度高達幾千度,雖然日本主要機械廠商研發的絕熱板出現了脫離狀況,但攜帶有樣品資料的彈頭部位卻完好無損。而且,“隼鳥”是在自動分析圖像之後著陸的,這與導彈自動鎖定目標的功能完全相同。此外,發射“隼鳥”的固體燃料火箭處於隨時可發射的狀態。

  綜上所述,研發洲際彈道導彈所必須具備的技術,日本已完全擁有。

  目前,“自民黨有識之士小組”又在為彈道導彈防禦而緊張忙碌,這就是用激光束攔截來襲的彈道導彈,這是一種全新的武器系統。據自民黨政調會相關人士透露,在今年的預算中將會為激光武器的研發撥款90億日元。同樣據“自民黨有識之士小組”披露,早在36年前,其時的防衛廳(防衛省的前身)技術研究本部與日本的製造業企業就開始著手研發該技術。在1980年前後,日本已研發了最早的激光武器試驗設備,它由兩部分組成:A裝置在相隔10公里之外以10厘米的精度跟蹤目標(彈道導彈);B是一組激光發射器,其發射的激光比目標的功率更大,以此來摧毀彈道導彈,曾在千葉縣旭市的技術研究本部試驗場進行過試驗,以確認其性能。但欲使激光炮達到設計要求,就必須使激光束在10公里外的目標上聚焦於某一點,當時這一技術並未成熟。幾年後美國研發的激光炮才摧毀了地面的固定目標,激光炮目前仍未達到實用階段,美國和德國的研發也都先後下馬了。

  此番重新上馬的日本的激光武器研發包括4個部分:激光發射器,相應的光學系統,精密跟蹤系統的實用化,實驗評估(包括實驗飛行物),力爭在5年後達到實用階段。這基本上是重複80年代的研發。雖然那次研發未能成功,但卻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數據。用激光束瞄准10公里外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激光束會被空氣中的物體尤其是水蒸氣所吸收,從而產生嚴重衰減,目前日本已擁有突破昔日瓶頸的技術手段。

  不言而喻,對“自民黨有識之士小組”而言,其最終目標當然是研發核武器,但這一話題在目前的日本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且在現有的日美同盟體系下,日本是由美國提供“核保護傘”的,日本目前想擁有本國的核武器並不現實。但從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對朝鮮的擁核政策正在出現明顯的變化,特朗普作為一名曾經的商人,他非常喜歡做交易,包括在核武器問題上。日本目前非常神經質地關注著美國是否可能承認朝鮮為“核國家”。如果此舉一旦成為現實,則日本國內的“擁核論”將立馬高漲。即便擁有美國的“核保護傘”,但日本與核國家一水之隔,對朝鮮擁核日本是絕對無法接受的。因此,屆時日本政府悄悄讓相關企業研發核武器是完全可能的對應措施,這將成為日本的國家意志。只要確立了這樣的“國家意志”,則日本完全可能在兩年內研發出以導彈作為運載工具的核武器。實際上,日本歷屆領導人始終在考慮一個重要的戰略問題:日本不可能總是通過別人來提供保護,總有一天必須具備自我保護能力,這一想法是一以貫之的,只是不為外界所知而已。使“自民黨有識之士小組”深受鼓舞的是:日本擁有獨立的軍事力量並非那麼困難,如今可謂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股東風就是全國上下為此形成一種“國家意志”,其他問題都不在話下。一旦日本政府下定決心,就可以修改相關法律,並撥出相應的研發經費,實現日本“防衛族”多年來的夙願。

  所謂“自民黨有識之士小組”在推動上述研發活動中,完全將日本政府一貫標榜的“專守防衛”和“最低限度的防衛手段”置之腦後。對他們來說,那只是為了在國會應對在野黨質詢和對應付媒體的幌子而已,既便如此,他們也將這些制約視為妨礙他們大顯身手的緊箍咒,必欲去之而後快,安倍全力推動修憲,就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此前,《產經新聞》的社論就直言不諱地表述:日本應轉向“積極防衛。”

  在走向軍事大國的道路上日本還會走多遠,必須密切關注。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