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觀察

楊澤軍:台灣縣市長選舉影響深遠

2018-12-15 00:15:33
  中評社北京12月15日電(作者 楊澤軍)台灣縣市九合一選舉於11月24日正式落下帷幕,其中最為外界關注的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共拿下15席,較上屆六席猛增九席,獲得壓倒性勝利;民進黨較上屆大幅減少七席,僅獲六席,慘不忍睹。選舉結果如此的大起大落,給外界留下深刻印象,對此有如下幾點觀察。

  一、政黨輪替已成島內政治常態

  2008年大選,民進黨大敗,島內二次政黨輪替,當時外界多認為民進黨輸得太慘,沒有10年恐難翻身。可僅僅年把時間,政治局勢就開始翻轉,民進黨重新呈現出明顯的上升勢頭,至2012年大選國、民兩黨實力已是比較接近,民進黨雖然敗北,卻讓國民黨方面很是緊張。2014年縣市“七合一”選舉,民進黨成功實現地方包圍“中央”的戰略目標,六大都會城市贏得四席,台北市也是在民進黨的奧援下被無黨籍人士柯文哲拿下,國民黨僅保住新北市一席 。其它16席縣市民進黨贏得九席,國民黨僅剩下五席。奠定了2016年第三次政黨輪替的堅實基礎。同樣,2016年大選後,外界又斷言,國民黨將一蹶不振,10年甚至更長時間難以東山再起,有的甚至認為島內二元政治格局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呈現出“一大(民進黨)一中(國民黨)兩小(時代力量、親民黨)”的新格局。 可僅僅兩年多時間,情況再度發生重大、深刻變化,這次縣市長選舉,國、民兩黨地方政治實力發生根本性逆轉,國民黨成功形成地方包圍“中央”的戰略態勢,若民進黨沒有很好改變,2020年島內實現第四次政黨輪替的可能性頗大。

  這次縣市長選舉充分顯示,政黨輪替已成為島內政治常態,無論是台灣“中央”政權,還是地方政權,只要施政不彰,經濟搞不上去,民生水準無法提升,民眾就會加以唾棄,就會用手中的選票表達不滿,所謂的基本盤已經無法救助無能的政黨。在這次高雄市長的選舉中,國民黨名不見經傳的候選人韓國瑜在民進黨的大本營、票倉擊敗實力雄厚的陳其邁,拿下民進黨掌控20年之久的市長寶座,最能反映出島內的這一政治現實。這也告誡島內各政黨、特別是實力雄厚的國、民兩大黨,要想鞏固執政地位,就必須高度重視民生經濟建設,努力提升基層民眾福祉,讓老百姓對之執政有感而非無感,要能夠真正讓民眾受益。否則,就真正應了那句: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二、二元政治格局依然相當穩定

  這次九合一選舉,縣市席次出現大調整、大變動,國民黨成功達成“地方包圍中央”的戰略態勢,攪翻台灣政治形勢,帶動島內政治格局發生重大、深刻變化,民進黨“一黨獨大”的局面受到嚴峻挑戰,政治力量對比進入“綠消藍漲”的新態勢,“北藍南綠”的結構被打破。 不過,島內二元政治格局卻依然如故、較為穩定,第三勢力發展空間仍較有限。
  
  從選舉、尤其是縣市長選舉部分看,完全是國、民兩大黨玩弄於股掌的政治遊戲,22席縣市長中,其中21席全部被國民黨和民進黨收入囊中,僅台北市一席由無黨籍的現任市長柯文哲競選連任成功。這次民進黨與柯文哲分道揚鑣,在民進黨與國民黨的夾擊下,柯文哲的選戰打得不輕鬆,在其餘21個縣市結果已經全部出來之後,柯文哲與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仍是難解難分,一直到全部選票開出才決出結果,柯僅以3254票的微弱優勢險勝丁守中。由於差距在千分之三以內,加之開票中問題頻出,丁守中已經提起當選無效訴訟,要求重新驗票。丁強調,寧願乾乾淨淨地輸,也不讓柯文哲骯髒地贏。 可見,柯文哲此番贏得是多麼艱難!只要再減少1628票,競選連任就會失敗。甚至於新竹縣縣長,原被外界普遍認為參選的民國黨主席徐欣瑩穩操勝券,結果卻在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形成的巨大“韓流”衝擊下,功虧一蕢,敗給國民黨候選人,與新竹縣長失之交臂。

  縣市議員、鄉鎮長等,也是國、民兩大黨的天下,這次縣市議員,共計912席,國民黨獲394席,民進黨獲238席,雖無黨籍等獲280席,但多為獨立候選人,時代力量黨、親民黨、新黨及無黨團結聯盟等共僅獲31席,難以翻出什麼大浪花;鄉鎮長方面,共198席,國民黨80席,民進黨40席,無黨籍雖有78席,全為獨立候選人,時代力量黨、親民黨等小黨則無收穫。這也從一個側面揭示出第三勢力的困境,顯示縣市九合一選舉並未給第三勢力帶來多大機遇,其仍難突破瓶頸,發展空間仍較有限。

  其實,近些年來,島內的政治大環境相對有利於第三勢力,民進黨執政不彰,老百姓不滿情緒高漲,國民黨仍無上乘表現,民眾對之負面觀感沒有太大改觀,越來越多的選民對島內兩黨惡鬥的政治生態失去信心,中間選民的數量在增加,有民調反映,這次九合一選舉,約有半數民眾表示選人不選黨,這對於第三勢力小黨突破兩大黨的擠壓、爭取在夾縫中爭取自己的一片生存空間是較為有利的。只是第三勢力依然如故,沒能抓住機遇。由於缺乏鮮明、獨特的政治特徵,或多或少地被打上藍、綠的政治印記,政策主張不上檔次,不具吸引力,缺乏強有力的核心領袖人物,各自為陣、一盤散沙,從未形成完整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三勢力,政壇始終為藍、綠所把持,這次的九合一選舉一如既往,第三勢力沒有亮眼表現,202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及“立委”選舉也難有大作為,發展困境依舊。不過,民進黨由於政治實力的衰落,未來為鞏固執政地位,可能會加大對第三勢力、特別是深綠黨派、團體的拉攏和倚重,使得其政治地位有所上升。

  三、“統獨”議題的份量在下降

  此次九合一選舉進入白熾化的後期,民進黨選情低迷,危機重重,令之萬分焦急。為此,民進黨使出一貫伎倆,塗紅抹黑,在兩岸關係上不斷生事,“台獨”動作頻頻,以鞏固深綠基本盤,設法改善、拉抬低迷選情。

  “台獨”團體“喜樂島聯盟”於10月20日在台北舉行“1020全民公投反併吞活動”,公開要求再度修改“公投法”,允許將舉辦“變更領土、國名等公投”的涉及“法理台獨”內容加入“公投法”,為推動2019年4月6日舉行“台灣正名公投”掃清法律障礙。民進黨也於當日在高雄市同步舉辦“反併吞活動”,一南一北遙相呼應, 配合默契,變相給予支持,為“台獨”助威造勢,企圖借此拉抬選情。 “台獨”團體竭力推動“東奧正名公投”,民進黨暗中予以支持,助其連署成功。台涉外部門負責人吳釗燮更表態稱,如果“公投”過關,當局就得受“公投”結果拘束,也就是說得著手進行相關改名作業, 明顯認可、首肯“東奧正名公投”。更重要的是此舉也暗示著未來“台獨”團體的“台灣正名公投”若成功,台當局可能會接受“公投”結果。在第55屆“金馬獎”上,台灣的《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一片獲得最佳紀錄片獎,該片女導演傅榆在頒獎典禮上公然發表“台獨”言論,表示:“青春很美好,青春卻也是最容易犯錯的時候,也是容易把錯誤的期待投射在別人的身上,也有可能發生在人對人、或是國家對國家,希望我們的國家可能被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最大的願望。” 此話不僅是在頒獎典禮上投下了一枚震撼彈,也在兩岸激起了強烈反響,使得這一純粹的影視藝術的盛典平添了些許政治味。應該說,傅榆在作獲獎感言時,拋開影視藝術,而去談論極其敏感的“台獨”話題,顯然是不明智、也不得體的,是沒事找事,使得原本就十分嚴峻的兩岸關係雪上加霜。可民進黨卻大加讚賞、給予力挺,借機操弄“統獨”議題,蔡英文親自上陣,在臉書上強調,從來沒有接受過“中國台灣”這個說法,“台灣就是台灣”。 台文化部門負責人鄭麗君就此表示:“這裡是台灣,不是中國台灣”。 既是對傅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上表現的力挺,又是對傅“台獨”主張有力聲援與支持。蔡英文在宜蘭助選時還呼籲民眾不要支持“傾中政黨”,在嘉義月台時強調,“這次選舉是一次價值之爭”,鼓噪民眾“用手中的選票告訴全世界,台灣人民堅持國家主權”。 民進黨還高調指責大陸介入選舉,甚至惡意造謠,以統派人士口吻在臉書上散佈大陸金援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的謠言,稱“這次光韓總這邊,祖國大概就投了10E(億)”。 塗紅抹黑,中傷韓國瑜,打壓其選情。

  只是這次民進黨的如意算盤並不奏效,未能拉抬低迷選情,選舉以人們意想不到的結果——國民黨大勝、民進黨慘敗而告終,“台獨”團體力推、民進黨暗助的“東奧正名公投”也以失敗而告終,公投結果,不同意票5774556張,同意票4763086張,前者較後者高出100多萬票。 炒作金馬獎上的“台獨”言論,也沒啥收穫。如此結果充分顯示,“統獨牌”的份量在下降,操弄“統獨”議題已經失靈,“台獨”挽救不了民進黨選情。同時,也展現出台灣選民的政治心智已漸漸成熟,對民進黨的惡意煽動、欺騙已有所警惕,已經不太容易受到煽動與鼓惑。

  四、兩岸關係因素有所增長

  這次選舉是一次地方性選舉,照以往的規律,兩岸關係應不算選舉的主要議題。只是民進黨為拉抬低迷選情,刻意挑起兩岸議題,試圖將國民黨與大陸聯繫起來,打壓其九合一選情。在民進黨的意識中,還停留在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 、停留在2016年大選的勝利狀態。當年的“太陽花學運”,予國民黨沉重打擊,嚴重阻礙了兩岸關係的深化發展;緊接著民進黨於當年底實現“地方包圍中央”的戰略目標,在縣市“七合一”選舉中獲得大勝;2016年大選民進黨獲得台灣地區領導人及“立委”選舉的雙勝利,在其眼中,更以為島內民眾認同其煽動“仇中”、“反中”的意識形態思維,只要加以操弄、煽動,就能達到打壓對手、拉抬自身選情的目的。殊不知,此種認知已跟不上形勢,是大錯、特錯。

  現今,島內再也不是那個談兩岸關係色變的年代,愈來愈多的民眾對發展兩岸關係有了新的認知和見解,感受到發展兩岸關係之於台灣的重要性。選前一段時間的民調顯示,島內民眾對大陸的好感度呈明顯上升趨勢,敵意下降,“獨升統降”的趨勢得到較好遏制,願意赴大陸就業、想到大陸創業、願意讓孩子去大陸念書的比例甚高,民眾對蔡英文大陸政策普遍感到無信心,對其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感到失望,對之處理兩岸關係的方式感到不滿,對由此造成的兩岸關係緊張的現狀感到擔憂,希望兩岸關係能夠健康穩定的發展。選前不到一周,韓國瑜在與陳其邁進行電視節目辯論時,當被問及高雄未來“東西要怎麼賣出去人要怎麼進來?”時,韓明確表示自己承認“九二共識”,認為“九二共識”是目前海峽兩岸和平共存的最好方式, 很清楚表達了通過發展與大陸關係加強高雄經濟建設、為業者謀出路的想法。這不但沒有影響其選情,相反還有所拉升選情。

  選後,多位當選縣市長、島內媒體等多對兩岸關係有較大期待,認為民進黨大敗,兩岸因素不能忽視,希望民進黨直面失敗,加快世代交替,改變兩岸思維,調整大陸政策,加強與大陸經貿合作,不能一味和大陸對立,靠“反中牌”謀取政治利益;期待兩岸城市合作機制範圍大幅擴展,特別是國民黨掌控的新北、台中和高雄等縣市和大陸一線城市締結雙城合作機制,希望相互間發展成“一日生活圈”,不僅帶來巨大商機,也助於扭轉兩岸關係目前的僵局。在韓國瑜的帶動下,多位勝選縣市長力挺“九二共識”,紛紛表達加強兩岸關係的意願。台中市長當選者盧秀燕表示,未來台中不談政治只拼經濟拼民生,“九二共識”最能發展經濟,帶來和平,是可以給民眾帶來好日子的共識。 南投縣長林明溱宣稱,韓國瑜主張接受“九二共識”,“我舉雙手贊成”,同時將快速成立兩岸工作小組,蔡英文當局不交流,“我們地方政府積極交流”。 這些充分顯示,兩岸問題在島內選舉中的正向作用在上升,島內社會對兩岸關係有相當大的期待。

  五、非典型政治人物頗受青睞

  韓國瑜、柯文哲等的成功當選,可說是這次縣市九合一選舉的最大看點,充分揭示了非典型政治人物在島內頗受青睞。

  韓國瑜能最終戰勝實力雄厚的民進黨候選人陳其邁,與之非典型政治人物的特質不無關係。韓雖系國民黨員,卻具有與柯文哲一般的非典型政治人物的特質。韓20餘年前雖曾任過“立委”,並因痛揍同為“立委”的陳水扁而被黑多年。“立委”之後,淡出政壇,2017年參選國民黨主席前只是一名基層行政官員,任台北市農產公司總經理,政治標籤不突出,知名度也不高,更無政治人物的圓滑、世俗。韓說話直來直去,耿直豪放、敢說敢為,不按常理出牌。作為一名普通黨員,參選黨主席需要很大勇氣,明知選不上,卻依然為之,不懼外界冷嘲熱諷,尤其是不默守陳規,相反非典型政治人物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大膽對黨內的一些不良現象痛加針砭,向一些陳規陋習發出挑戰。
正是異于常人的表現,後被推舉為國民黨高雄市黨部主委,任上依然是一貫作風,敢說真話,甚至直接向黨主席吳敦義叫板,進一步提高了知名度,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打選戰,韓也是獨具一格,其頗有口才與智慧,說話詼諧、風趣,很接地氣,選戰打得有聲有色,讓選民們刮目相看。其一句“讓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言簡意賅,卻在高雄掀起了勢不可擋的“韓流”,極大拉抬了自身選情,在黨內外頗受青睞與支持,不僅獲得藍營的廣泛支持,在中間板塊的支持率也高於陳其邁,甚至撬動綠營板快,讓不少泛綠選民轉變立場,有了“換黨做做看”的想法。若不是韓非典型的政治人物特質,恐很難在民進黨的大本營形成對陳其邁的優勢,贏得選戰。

  韓不僅為國民黨拿下高雄市長寶座,立下汗馬功勞,更刮起勢不可擋的巨大“韓流”,席捲全台灣,外溢效應更是有力拉抬了國民黨縣市長選舉的整體氣勢,加熱國民黨其它諸縣市選情,這才是其對國民黨更大的貢獻所在,被譽為是“一人救全黨” ,可謂國民黨獲得選舉大勝的最大功臣。國民黨雲林縣長候選選人張麗善對陣尋求連任的民進黨現任縣長李進勇,之所以能反敗為勝,贏47000餘票,被認為最關鍵的原因就是雲林女婿、新科高雄市長韓國瑜掀起的巨大“韓流”發威所致。 新竹縣原民國黨主席徐欣瑩一路領先,同樣受“韓流”影響,結果被國民黨候選人楊文科逆轉,與縣長失之交臂。同樣,台中市國民黨候選人盧秀燕與民進黨現任市長林佳龍選情一直膠著,結果卻大贏21萬票;嘉義市在泛藍分裂情況下國民黨候選人黃敏惠仍能險勝民進黨現任市長塗醒哲,“韓流”均功不可沒。即便台北市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雖然敗北,但僅小輸現任市長柯文哲3000餘票,差距在千分之三以內,丁已提出當選無效訴求,要求重新驗票。 若非“韓流”影響,丁守中難以將差距拉至如此之小。

  台北無黨籍現任市長柯文哲,此次尋求連任,與2014年選舉情況截然不同。上一次柯有民進黨的奧援,獲泛綠陣營全力相挺,勝選並非靠自己的實力。此次民進黨與其決裂,推出自己的候選人姚文智,柯文哲可說是在兩大黨的夾擊下,最終依然能夠勝出,雖然僅以3000餘票的微弱優勢戰勝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但這次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實力贏得選戰,意義是上屆選舉無法相比的。柯文哲的勝出,主要應歸功於其非典型政治人物的特質,若非如此,此次恐怕連任無望。
  
  韓國瑜、柯文哲之所以能夠勝選,顯示島內民眾對兩黨惡鬥的政治生態極其不滿,對兩大黨相當失望,他們更加傾向青睞類似于韓國瑜、柯文哲這樣的非典型政治人物,願意給他們機會。有民調反映,島內中間選民不斷增加,這次選舉,有半數以上選民表示投人不投黨,這些人對韓、柯一類的非典型政治人物格外感興趣,這也是兩人勝出的重要原因所在。選後,有民調顯示,在島內重要政治人物的排行榜上,韓國瑜、柯文哲分列第一、第二,而當政的蔡英文則排位倒數第一。 而另一份202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民調支援度,柯文哲最高,新北市長朱立倫其次,韓國瑜緊隨其後排名第三,其餘包括蔡英文、賴清德等傳出的可能人選均落在後面。 足見島內民眾對兩位非典型政治人物的喜愛。

  六、年輕世代的選票極其關鍵

  年輕世代,富有激情,最有朝氣,也是選舉的有生力量,他們手中的選票極其關鍵,對選舉結果影響甚巨,爭取到他們的支援才是勝選王道。這次縣市長選舉也再次印證了這個道理。

  年輕世代,原被民進黨標榜為之生力軍,被蔡英文形容是“天然獨”, 視為是助力民進黨2014年地方選舉和2016年台灣地區領導人及“立委”選舉勝出的最重要力量。然而民進黨上台兩年多來,對青年的關心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對他們的困苦、艱難處境視而不見,虛偽嘴臉與本質暴露無遺,年輕世代就業難、薪資低的情況一如既往,近年台全年失業率為3.8%,但15至19歲、20至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則高達8%與12%;台灣300多萬“薪貧族”中多為年輕人,月薪不到新台幣3萬元,其中近40萬人月薪不足2萬元新台幣, 很多青年買不起房、結不起婚、不敢生養,他們思想苦悶、徬徨,由於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這些年輕世代,很快從對民進黨的期待變成失望,由民進黨的堅定支持者急轉成為民進黨堅定的反對力量。僅以高雄市選舉為例,據深綠的《三立新聞》“封關”前民調顯示,韓國瑜受到年輕族群的青睞,在20-29歲選民中,支持韓國瑜的高達59.1%,而支持陳其邁的僅22.6%,相差達36個百分點之多。11月23日選前之夜,由台北開往高雄的火車,約五分鐘一班,可說是全部爆滿,一票難求,其中很多都是北漂在台北的青年人,他們多是韓國瑜的支持者,不畏擁擠、不怕麻煩,主動回家鄉為韓國瑜投下神聖的一票,希望韓國瑜能夠當選,帶來高雄的改變。選舉結果充分顯示,民進黨正在失去年輕人的信任、支持。選後,蔡英文自爆流失年輕人、中小企業勞工、農漁民三大族群是敗選的主要原因。 未來若不能引起重視,有效改變,就不僅僅是縣市長選舉慘敗了,還會動搖民進黨的根基,蔡英文的連任之路將因此變得渺茫,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圖謀將落空。

  當然,對民進黨如此,對國民黨亦然。這次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角逐台北市長寶座,利好挺多,包括大環境有利,在泛藍大本營佔有基本盤優勢,“韓流”的有利影響,泛綠分裂,柯文哲、姚文智魚蚌相爭,應該是丁守中漁翁得利,可結果還是以微弱劣勢惜敗,未能奪回台北重鎮。對這次的失利,國民黨中委連勝文認為關鍵在於台北市青年選票的流失,至今不見回流。 連的看法不無道理,丁守中畢竟不同于韓國瑜,國民黨的烙印在其身上還是較深,當然也就必須要概括承受民眾、特別是年輕世代對國民黨的不滿,加之對手又是柯文哲這樣一位對年青人頗有吸引力的非典型政治人物,其能夠突破藍綠夾擊成功連任,不少網友直言是其深受年輕人喜愛。確實,柯系網紅,擅長用網路工具美化自己,且其臉皮夠厚,知道幫不了年輕人大忙,甚至台北在六都中青年失業率最高,乾脆就直接利用行政資源去綁年輕族群,再開直播耍瞎討年輕人歡心,或直接陪年輕人玩電音趴等,關鍵是年輕人很吃這一套,願為此買單。 所以,丁守中未能爭取到確保勝選的年輕選票在所難免。未來,國民黨若想有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東山再起,奪回執政權,實現島內第四次政黨輪替,如何贏得年輕世代的信任、爭取他們的支持,將是擺在該黨面前的重要課題。

  (作者楊澤軍,南京大學台研所教授、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