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觀察

閩南師大:台灣新南向政策評估(越南篇)

2019-05-19 00:09:14
圖1.1993-2018年曆年台灣對越投資額及其占越南當年吸收外資總額的比例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越南國家統計局(General Statistics Office)
圖2 台商在越南各行業累計投資分佈(1988-2017年). 資料來源:越南計劃投資部
圖3 2017年台灣地區在東盟主要國家投資情況 資料來源:台灣地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投資審議委員會”
圖4 新南向政策體系 資料來源: 根據台灣“新南向政策推動計劃”編制
  中評社香港5月19日電(作者陳麗麗、林中威、吳曉芳)越南是台灣當局“新南向政策”的重點對象國,近年來曾經成為該政策收效較為明顯的國家。台商對越投資額一度顯著上升,台灣地區對越南的出口也大幅增加。根據越方提供的資料,2017年台灣地區在越南累計投資已達309億美元,在越南外資來源地中排名第4。2015年“投資審議委會”訪問的48家越南台商中,有36家處於盈利狀態,其中更有11家利潤率在10%以上,在越台企的盈利和高利潤率比例在全球各地台商中高居首位。但從2018年開始,台商對越投資由明顯下降趨勢,2018年台商對越南投資金額僅5.3億美元,占其引進外資總額的1.5%,隨著東盟與中日韓一體化的快速推進,未來台商在越南面臨的競爭顯然有更為激烈的可能。蔡英文當局的“新南向政策”是其對外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蔡英文民進黨當局制定該政策除了經濟方面的考量外,同時企望“新南向政策”與“一帶一路”形成對沖,阻滯減緩兩岸融合進程,並配合美日亞太政策,挾洋自重,以期提交台灣的戰略重要地位。蔡英文民進黨當局“新南向政策”政治掛帥,前景不容樂觀。台灣的出路在於依託“一帶一路”之於兩岸經濟的發展的契機,深化合作,融合發展,實現兩岸統籌佈局聯動發展。

  一、2017年-2018年台商對越南投資的基本情況分析

  (一)投資數額巨大,但增長面臨瓶頸
  根據越方提供的資料,2017年台灣地區在越南累計投資已達309億美元,在越南外資來源地中排名第4。但從2018年開始,台商對越投資有明顯下降趨勢,2018年台商對越南投資金額僅5.3億美元,占其引進外資總額的1.5%,與2016年的13.27億形成鮮明對比(見圖1)。但隨著美中貿易戰使不少台商調整供應鏈,越南又有成為熱門選項的趨勢。

  此外,儘管台灣地區在越南外資來源中的地位正持續下降,但這一趨勢可能並非官方資料顯示得那麼明顯。按照島內研究機構的分析,台灣地區對外投資存在不少借道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新加坡和香港等第三地的情況。根據台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的估算,2017底年台商對越累計投資額超過500億美元,其中借道第三地的投資可能接近200億美元。若此情況屬實,那麼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台資仍然有望對越南經濟發展發揮較大作用。

  (二)加工製造業投資一枝獨秀
  加工製造業是1988年以來台灣對越南投資最為集中的領域,截至2017年底,台商在加工製造業的投資占其歷年對越投資總額的86.2%,投資專案達1952項,占專案總數的77%(見圖2)。2017年台商在該領域的投資增速也遠快於其他領域,顯示出該行業的絕對優勢地位。而這些投資又可以細分為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與以電子產業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三類。以制鞋、服裝與紡織等行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是台商在越南投資較為集中的領域。根據越方統計,台商是越南紡織服裝業的最大外資來源,在2012年—2016年間台商累計投資總額大於10億美元,超過同期越南該行業吸收外資總額的20%。2015年,台灣遠東集團旗下企業又在平陽省投資2億7400萬美元設置紡織和服裝廠,生產服裝製造所需的布料、纖維和棉紗,計劃充分發揮越南的經貿優勢,搭配美國廠房生產,以全球化調度的模式,創造最大利潤。該項目已於2018年投產。

  隨著越南經濟規模增長與產業結構升級,台灣島內部分資金密集型企業也開始向越南遷徙。在水泥、鋼鐵等重工業領域,從歷經20年發展,總投資已達4.5億美元的慶豐集團海防水泥廠,到2017年計劃投資額達到116.24億美元的台塑集團河靜鋼廠,台商在越南相關領域專案投資數量與規模都在逐步增加。尤其是台塑河靜鋼廠的建設,正在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帶動上下游產業台商向越南遷移。

  自2007年開始,電子產業的台商也開始了向越南轉移的步伐。鴻海集團於2007年推出“前進越南”計劃,投資50億美元,在越南的北甯、北江兩省設立電子加工業園區,希望在短期內將越南變成高科技產品的主要產地之一。同期,仁寶集團也對越投資5億美元建設電子產業基地。從2015年開始,上述企業又陸續著手追加在當地的投資。尤其是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鴻海集團正在考慮以大手筆在越南設立Iphone組裝廠,牽動了業界的關注。

  二、越南的投資環境優勢與劣勢並存

  (一)越南政府重視對台經貿合作
越南政府對台灣的重視程度在東盟各國中名列前茅,其在1997年設立了全部由內閣司長以上官員組成的台灣事務委員會,專門負責處理涉台問題。在越南政府積極態度的影響下,台越經貿合作獲得了有力支持,雙方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定,台灣當局駐越南的相關機構和當地台商會也較為活躍。這一相對友好的氛圍,增強了台商投資越南的信心,成為其對越投資的一大利好因素。

  (二)越南經濟社會形勢有利製造業發展
越南的人口數量眾多且年齡結構合理,這保證了當地勞動力總體價格低廉且素質相對較高。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評估,2016-2017年度越南工人在健康與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與培訓兩項指標上都明顯優於柬埔寨、孟加拉等國,同時其勞動力市場效率分值已達4.3分,與大陸工人的4.5分相去不遠,表明越南在發展加工製造業方面有其獨特優勢。同時,越南境內資源豐富、部分區域交通便利,在紡織和制鞋等輕工製造業領域已經形成了為成熟的產業鏈,使越南在經濟結構上具備承接台灣地區以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為先導的產業轉移的能力。革新開放以來越南經濟持續增長,數量龐大的新興中產階級崛起,也使其國內需求快速增長,讓許多台商認為越南的發展潛力類似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因此對遷離中國大陸的台商形成了吸引力。越南對各類國際經貿組織和東盟一體化進程的積極參與,也使其成為台商進入東盟一體化市場的重要跳板。

  (三)越南內政治理不足影響投資者信心
當地行政效率低下和法規不完善,一直是越南台商面臨的主要障礙,而隨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逐漸步入調整期,其投資環境又開始出現新的問題。如勞動力成本低廉原本是越南吸引外資最主要的優勢之一,但隨著近來其國內勞資糾紛尖銳化,迫使當地最低工資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台商已開始將勞動力成本多變視為阻礙投資越南的不利因素。不僅如此,由於越南經濟對外資依賴性較強,客觀上也導致其發展具有明顯的脆弱性。加之近年來越南國內地價上升、基礎設施改善緩慢、行政效率低下等問題逐漸凸顯,當地民眾在保護環境、平抑物價和維護民族產業等方面也呼聲日高,這些都減弱了越南對外資的吸引力。更嚴重的是,隨著越南國內通貨膨脹加速和貧富分化嚴重,近年來罷工事件屢有發生,而這些罷工針對目標往往是外資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要投資領域的台企自然首當其衝。如2014年越南的反華遊行本因越南同中國大陸之間的海洋爭端而起,但由於台企長期以來勞資矛盾尖銳,事件最終演變為針對台資的暴力行動,使台商遭受了巨大損失,也在島內激起了“台資逃離越南”的呼聲。上述因素使台商對越南投資環境的不足之處尤為敏感,從而制約了其在當地投資的持續增長。

  三、台灣對越投資面臨自身條件的局限

  (一)赴越台商產業升級緩慢
  一方面,以往在越台商投資集中在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多數企業規模有限,同質化現象嚴重,難以應對越南市場逐漸增強的競爭。2016年對當地台商的調查表明,同業競爭激烈和企業規模過小已開始成為台商在越南出現虧損的主要原因。儘管近年來台灣當局和島內企業、相關人士對上述問題已有所重視,但越南台商已經在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巨型財團的競爭中失去了先機,引入島內大企業和整合現有台資刻不容緩。另一方面,隨著越南進一步融入國際市場,其國內製造業開始向高附加值、資本密集型轉型,傳統低端製造業的問題則日益顯現,台商的傳統優勢更加無從發揮。尤為嚴重的是,近年外資數量的增長及其來源的多元化,在使越南一些投資集中的地區出現缺工現象的同時,也讓當地對工人權益的維護投入了更多關注。在此背景下,勞動密集型產業台企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近人情之處便頻繁地進入當地公眾視野,加劇了台商作為整體在越南國內受到的非議,反過來又使台商在當地投資時面臨的阻力有增強趨勢。

  (二)台灣地區對越南綜合影響力不足
以往台灣當局與島內學界對東南亞台商的幫助有限,使得台商對越投資長期缺乏支持,且受制於人才和文化影響力的匱乏。首先,台灣地區對越南開發援助專案極少,與企業在當地投資聯動也明顯不足。儘管台灣在20世紀90年代就為越南5號公路建設提供過援助,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總體而言,台當局一直未能將越南這一主要投資對象作為其援助的重點,其在當地數量有限的援助專案也沒有充分帶動台企的參與,因此廣受在越台商非議。其次,台當局在保護台商權益方面行動不力。無論是處理排華騷亂還是台塑河靜鋼廠事件,台灣當局都在事件程序中缺乏擔當,在協助台商事後維權上動作遲緩,挫傷了台商對在越南投資的信心。最後,台灣當局和島內學界長期不重視培養瞭解越南語言文化的人才,使當地台商一直受到智力資源不足的困擾,投資的拓展屢屢面臨各種社會文化障礙。

  四、“新南向政策”對台商在越投資的影響

  (一)在越傳統製造業台商轉型升級迎來機會
當前,越南仍是台灣地區在東盟的最大投資對象,同時也是除中國大陸之外台灣地區製造業外遷的最重要目的地。根據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2016年的調查,在中國大陸之外的海外地區投資的台商中,目前僅有在越台商持續保持勞動成本誘因領先市場誘因的態勢,台商在越南設置生產製造中心的比重高達86.00%,越南仍是台商在製造業對外投資方面除中國大陸以外的首選。

  (二)台灣當局將加強對在越中小規模台商的政策扶持
以紡織服裝和機械加工為代表的傳統製造業曾經是台灣地區對外投資的主力,同時也是“新南向政策”服務的主要物件之一。這些台商大多以中小企業為主,一方面缺乏瞭解當地語言文化的人才,無法及時掌握商情,難以適應所在國法律和政策的變化;另一方面也長期受到在東南亞融資不易的困擾。針對上述情況,台灣當局推出了一些針對性措施。台經濟主管部門正在東南亞、南亞各國設立一系列“台灣視窗”,目前“台灣投資視窗越南辦公室”已先期啟動,這一“視窗”集合了來自經濟和對外事務主管部門、專業會計師事務所以及當地台商社團的人員,組成服務團隊,由熟悉中文及越語的項目經理負責,為在越台商提供最新商情及投資法規的諮詢等各類服務,以協助廠商掌握正確資訊、降低投資風險。與此同時,為方便台商在東南亞融資,台灣當局著手在農業信用保證基金、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與海外信用保證基金中編列共50億新台幣專款,希望通過杠杆操作,為東南亞台商提供總額度達500億新台幣的融資保證。越南作為台灣當局認定對“新南向政策”“反應積極”的國家,當地台商的融資需求將獲優先處理。

  (三)台灣對越出口的增強有望吸引台企在當地設廠
除為台商赴越南投資提供直接支持外,台灣當局也正通過其“貿易協會”努力發展對越貿易,以求間接促進島內企業向越南遷移。進入2017年以來,“貿易協會”陸續組織多批台商前往越南進行展銷,除參加當地原有展會之外,還於2017年7月在胡志明市主辦了“台灣形象展”,並計劃于同年10月組織專門的拓銷團。這些推廣活動主推的消費電子、運動器材、醫療器械、日化用品、建材五金和輕工機械及其零部件等產業,都有前往越南投資設廠的潛力。“貿易協會”的推廣活動也非常重視宣傳越南的投資機遇,其董事長黃志芳就在“台灣形象展”上表示:台商在越南上一個階段是從事製造業、拼出口外銷,但是“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商有必要與越南企業一起合作,利用東盟共同體(AEC)零關稅的優惠,來進入東盟內需市場。鑒於台商對越投資與兩地間貿易歷來關係密切,未來受島內產業結構轉型和越南進口關稅提高的影響,推動雙方貿易,確實有望促使更多台灣企業在越南進行生產。產品即將出口越南市場的台灣煙酒公司就已表示,如果其產品在當地的銷量能穩定增長,未來會考慮在越南設廠。

  (四)提高資金技術含量,增強文化社會聯結成為台灣對越投資新趨勢

  1.高科技與金融服務業成為投資新趨勢。隨著越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內市場的擴張,未來可能有更多來自台灣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專案和高科技企業在越落戶,其產品也將逐步由面向出口轉為面向越南國內市場,同時台商也會繼續嘗試進入當地金融、服務與房地產等行業。近年來越南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其國內產業發展環境的變化,不僅勞動力成本有所上升,政府產業政策的重心開始轉移,外資在當地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也不再突出。為應對這一挑戰,未來台商對越南製造業投資的重點可能從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生產模式接近的消費電子行業轉移,以追求更高的利潤。同時隨著越南國內需求的快速增長,部分原本僅在該國進行生產的台商已開始探討在當地設置行銷中心與品管中心,島內電子商務企業也表達了與越南同行合作的願望,顯示出製造業投資帶動服務業發展的趨勢。此外,目前島內對東南亞房地產和金融業投資熱情正高,越南周邊的柬埔寨等國在相關領域已吸引到了大批台資。而越南房地產行業對外資吸引力一直較強,當下更隨著越方放寬政策限制呈現出繁榮態勢,其投資潛力正為島內企業和相關研究機構所關注。可以預計,未來會有更多的台資進入當地這一行業。在越南的金融領域,台資則已經有所建樹。到2017年底,來自台灣地區的13家銀行已經在越南設立了55家機構,其中包括46家分行和9家辦事處。在具體業務方面,來自台灣的“中國輸出入銀行”正為胡志明市城建提供貸款,遠東銀行獲得了對越南境內企業跨境貸款的授權,“台灣保險事業發展中心”也和越南保險協會建立了全面交流合作機制,這些都顯示出台資金融機構開拓越南市場的旺盛勢頭。

  2.社會文化交往與投資相互促進。順應“新南向政策”強調“以人為本”的要求,台灣當局和島內相關機構正努力使其對越經濟合作與同越南之間的社會文化領域交往相互促進,以應對其他國家和地區與越南社會聯繫增強所形成的挑戰。未來不僅台灣當局會大力推動同越南的人員與文化交流,島內企業和教育機構也將在相關領域投諸更多精力,以期強化兩地之間的人文紐帶,為將來台灣對越投資的持續增長奠定基礎。當前台當局已簡化了越南人士赴台的簽證手續,並通過越南政府和當地台商,鼓勵該國民眾到台灣旅遊、探親。島內學界和企業界也陸續推出了一批文教合作專案:景文科技大學與“越南台灣商會總會”簽訂合作協定,負責為當地企業訂制課程,培養其急需的人才;台北教育大學在全台首先成立的“東協人力教育中心”正在參與培訓越南的漢語教師等工作;南台科技大學和台北教育大學也嘗試組織學生前往越南參訪和實習。除此之外,越方也一直致力於推動台灣方面用發展援助形式加強雙方在農業、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合作,未來蔡英文當局可能投其所好,加大相關投入。

  (五)外部環境關係“新南向政策”在越南成效
  1.對越南投資增長為台商投資中南半島其他國家提供便利。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越南對其中南半島鄰國有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在經濟上,柬埔寨與老撾的交通、航運乃至能源都有賴於越南,在政治上,台灣當局由於歷史原因不能在柬埔寨設立辦事處,目前台商在柬埔寨和老撾的相關事務都由台灣當局在越南的相關機構代管。這些都促使三地台商形成了較緊密的聯繫,也讓在越南的經營成為台資進入柬埔寨乃至老撾市場的後盾。迄今為止,已有不少台商開始從越南向越柬邊境地區的柬埔寨曼哈頓經濟特區遷徙,希望在享受柬埔寨更低勞動力成本的同時,繼續利用越南一側相對成熟的產業鏈和基礎設施,實現利益最大化。在越南發展達25年的味丹企業也於2017年著手在柬埔寨設立其在東南亞的第二個分公司,並將這一公司作為向老撾乃至泰國拓展業務的基地。在台灣當局推動“新南向政策”的背景下,台商利用在越南產業基礎,向柬埔寨和老撾等國發展,不僅滿足了台灣當局的政治需要,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台商對越南勞動力成本攀升、國內環境不穩定等問題的憂慮,有望在短期內強化中南半島各國作為整體對台商的吸引力。

  2.越南在吸引台資方面也將面臨“新南向政策”其他物件國的競爭。總體而言,當前越南台商投資的金額及其增速都在東盟各國中居於前列(見圖3)。但從長期看來,在“新南向政策”鼓勵台商將全體東盟國家作為投資拓展對象的背景下,柬埔寨、老撾乃至緬甸都有望得到台灣投資者更多的關注,隨著這些國家的發展,越南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原有的勞動力素質良好、基礎設施較完善和經濟增長快速等相對優勢也將逐漸喪失。與此同時,台灣學者普遍認為,越南投資環境存在的問題集中在法制、稅收、治安和廉政等與政府治理密切相關的領域,其要想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向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較發達的東盟國家看齊尚需時日。因此未來越南在吸引高端的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方面競爭力仍有不足。此外,同屬“新南向”範疇的孟加拉等南亞國家同樣具備發展紡織服裝業的優越條件,對越南留住相關產業台商同樣會形成有力競爭。總之,隨著台灣當局鼓勵台商放眼“新南向”各國,越南不僅會在留住勞動密集型台企上遭到挑戰,還將在引入高端產業台企方面遇到一定困難。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的變化對台商投資越南的影響有待觀察。TPP是蔡英文“新南向政策”規劃中的關鍵助力,也是近年來台商對越南投資的重要動因。這不僅是由於台灣和越南在官方層面都對加入TPP表現出積極態度。更因為TPP架構下原產地規則的實行更為嚴格,促使台商必須籌畫將完整的產業鏈條向越南遷徙,以享受TPP架構下越方獲得的各項出口優待。但隨著美國特朗普政府宣佈放棄TPP,上述投資理由至少在一段時期內將大打折扣。雖然越南政府也積極試圖加入日本主導下的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但由於這一TPP的“替代品”缺少越南最主要的出口對象美國的參與,越方也坦誠其預期收益將明顯下降。根據越方的估算,CPTPP將使越南GDP增加1.32%,若越南同時執行減免關稅及開放服務貿易,將會上升到2.01%。這一效果比起越南方面之前預計TPP可帶來約6.7%的GDP增長而言,無疑有較大幅度的縮水。與此同時,越南體制改革也將面臨挑戰,之前越南為履行加入此類合作的義務,突擊推進各類法律的完善,反而導致在越台商為遵循當地法規付出的成本快速升高,其投資吸引力還減弱的風險。

  五、政治掛帥影響“新南向政策”前景,台灣的出路在融入“一帶一路”實現統籌佈局聯動發展

  以“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核心內容和主軸的“一帶一路”倡議,宣導共商共建共用原則,是迄今為止人類文明史上以陸地為中心的農耕文明和以海洋為大舞台的工業文明首次比翼雙飛。自2013 年習總書記“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大陸已經同1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定,“一帶一路”已經從倡議、構想發展為具體的貿易額和合作專案,進度和效果超出了預期。 “一帶一路”倡議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經濟全球化作出了中國貢獻。

  目前,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全球化背景下,以製造業為主體,以國際代工模式為典型的台資企業,日趨嵌入跨國公司與國際大買家主導與控制的俘獲型全球價值鏈中,遭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結構性封鎖,陷入國際代工的鎖定效應困局之中,台商台企處境艱難,亟需轉型升級。“一帶一路”視角下,相向而行,融合發展的海峽兩岸必定存在廣闊的合作發展新空間。一方面,可將台灣納入大陸主導的“一帶一路”倡議與發展佈局中推動兩岸區域經濟合作與社會融合,提升台灣連接大陸並經由大陸,走向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內外結合的發展方向也可為兩岸發揮產業比較優勢、產業整合與佈局調整及其多元市場驅動提供良好發展機遇。但是,2016年5月以來,由於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破壞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引發的兩岸既有制度性經濟合作平台多數停擺,致使“一帶一路”中的“台灣機會”至今依然無從談起。

  台灣屬典型的海島型經濟,對外部經濟高度依賴, 對全球經濟體系新變化極度敏感,大陸和東南亞是其最便利、最具利潤空間的投資與發展區域。但是,由於蔡英文民進黨當局“政治掛帥”等因素決定,提出了舍大陸而重赴東南亞的“新南向政策”。 該政策於2016年9月初正式啟動,目標市場聚焦東南亞、 南亞和大洋洲的18個國家,內容涵蓋產業投資、以人為本、資源整合和區域整合等四大面向。“新南向政策”負有的經濟與政治的雙重使命,是蔡英文民進黨當局拋出的台灣在經濟上應對全球化、在政治上應對兩岸關係的重要政策。蔡英文當局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其目的包括了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多種考慮。經濟上“遠中脫中”的“經濟台獨”,與其“文化台獨”、“政治台獨”共同構成蔡英文的“台獨路線圖”。

  蔡英文當局的“新南向政策”是其對外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前三次“南向政策”不同,本次“新南向政策”強調四個面向,即面向經貿合作、資源分享、人才交流、區域連結,將重點放在新興科技製造業領域和服務業的對外合作,力推台灣的“軟實力”,並且將目標國家拓展到南亞、大洋洲地區,試圖全面推進台灣的全球化水準以及參與地區經貿協定。蔡英文民進黨當局制定該政策除了經濟方面的考量外,同時企望“新南向政策”與“一帶一路”形成對沖,阻滯減緩兩岸融合進程,並配合美日亞太政策,挾洋自重,以期提交台灣的戰略重要地位。

  然而, 蔡英文當局推動“新南向政策”,在複雜的亞太國際形勢、敏感的兩岸關係及東南亞、南亞內部政治、社會、文化巨大差異之下,要達到預期目標並不容易,面臨不少困難與障礙,這些內外因素均對該政策實施效果帶來了相當程度的不確定性。台“經濟部投審會”最新統計指出,2018年台灣對“新南向”18國投資金額下滑至24.25億美元,較2017年大幅減少34.7%,但較之前的年份有較大衰退。另據台“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資料顯示,2018年台灣對東盟出口占比17.3%,比2017年18.5%少了1.2個百分點,更比2012至2016年(馬英九執政時期)的年平均值18.6%少了1.3個百分點。民進黨當局“新南向政策”政治掛帥,成效不彰。越南是台灣當局“新南向政策”的重點對象國,近年來曾經成為該政策收效較為明顯的國家。但從2018年開始,台商對越投資呈現大拐點,下降趨勢明顯,未來台商在越南處境不容樂觀。

  “一帶一路”倡議是大陸應對全球經貿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開放競爭與發展等方面的需要而發出的倡議與行動。創造條件讓台胞台企分享“一帶一路”機遇和紅利是兩岸融合發展的組成部分。建構以大陸為主導,以民間為主體,引導台胞台企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有序參與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與發展佈局中。一方面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助力大陸台資企業轉型升級,更高的融入大陸市場;另一方面,整合兩岸產業合作價值鏈、供應鏈,用好用足大陸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惠台政策措施以及自貿區、台商投資區、台灣農民創業園等一系列創新性產業合作的實驗平台,依託“一帶一路”之於兩岸經濟的發展的契機,兩岸同胞共同攜手參與“一帶一路”,共同感知兩岸命運共同體,共同體驗兩岸心靈契合工程的磅礴和偉大,形成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合力。

(作者簡介:陳麗麗,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庫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首席專家,台商研究中心主任;林中威,福建社科院現代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吳曉芳,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庫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副院長、兩岸語言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