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觀察

中評論壇:澳門回歸二十周年面面觀

2019-12-16 00:09:53
與會者合影
邢志紅
劉成昆
李小勤
黃明健
王耀
盧樹棟
余渭恒
林卓華
劉景松
王平
林志軍
  中評社香港12月16日電/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 中評智庫基金會不久前在澳門佛山街51號建業商業中心11樓會議室舉辦座談會,邀請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會長林卓華、澳門鏡湖護理學院副院長邢志紅、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劉成昆、澳門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會長黃明健、澳門大學新聞傳播系助理教授李小勤、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助理教授劉景松、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理事王耀、澳門經濟學會理事余渭恒、民聯智庫副理事長盧樹棟、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王平與會。座談會由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林志軍。與會者發揮各自的專業特長,分別就澳門的博彩、旅遊、醫療、科技、金融、文創、法制與法治、民生、輿論、教育、一國兩制實踐,以及對香港的參照與借鑑作用等諸多方面,各自給出了精辟的分析。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2月號以《澳門回歸二十周年:成就、挑戰與展望》為題,詳細刊登了與會者的發言。文章內容如下:

  開場白:林志軍

  今天我們論壇的主題是“澳門回歸二十周年的成就、挑戰與展望”。澳門回歸20年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的經驗值得充分肯定、意義非常重大。“一國兩制”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偉大設想,在“一國”主權之下實行“兩制”,歷史上從未有過。20年來,無論從澳門本地民眾,還是從國際社會來看,都認為澳門實踐“一國兩制”是成功的。雖然香港社會近期有些波折,澳門實踐的結果是有目共睹的。希望大家能暢所欲言,圍繞澳門回歸20年“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司法建設對澳門保持繁榮穩定的作用、澳門科技發展的現狀與前景、對澳門未來的期許等議題,講一講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首先請鏡湖護理學院副院長邢志紅發言。
    邢志紅:澳門回歸以來醫療方面建樹頗多

  我從醫療方面來談一談澳門回歸20年,主要是通過自身經歷和查詢的一些數據,從三方面進行總結回顧。

  第一,是20年來在醫療體制建設方面的成就和建樹。2000年,特區政府正式提出醫療改革;2001年,成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2002年,提出“妥善醫療、預防優先”的政策規劃;2003年,提出健康城市的目標;2009年,推出醫療補貼計劃,對永久居民發放醫療劵;2011年,提出《完善醫療系統建設方案》,興建離島醫療綜合體;2013年,成立醫務委員會,首要任務研究《醫療人員專業資格及執業註冊制度》立法;2018年,成立醫學專科學院;2019年,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塑造健康灣區和灣區養老等。

  第二,是醫療系統設施的硬件、軟件方面有了很大提升。特區政府開展了擴建與重建工程,例如仁伯爵綜合醫院、公共衛生專科大樓、九澳康復醫院、離島醫療綜合體,急診醫院等,綜合醫院、康復醫院、放療中心都在建設中;此外,擴建、重建衛生中心,更增建5間衛生中心。私立醫院方面,2008年在政府資助下建立了鏡湖醫院專科大樓、C座門診大樓。政府還積極發展智能醫療,例如電子健康記錄互通系統、藥物管理網絡系統等。

  第三,醫療人才培養取得一定成就。一方面,特區政府投入資金支持醫療專業人員培訓,自2006年至2014年,全澳門培養專科護士近200名、護理碩士近100名,護士的學歷、專業水平均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法》通過,增加了高校學術評審要求,整體提升澳門高等教育的質量;護理學院可以開辦碩士課程,為澳門與大灣區城市合作“開了綠燈”。

  關於對澳門未來的期許,我認為政府在醫療方面的投資已經很大,希望未來能積極統籌整合人力資源、財力資源,比如人力資源的分配,無論公立、私立或民間都應該納入長遠規劃。而現在往往在規劃中將私立醫院排除在外,實際上是不健康的,投入很多,收益卻不是很大。

  民生方面,澳門從表面上看起來很繁華,實際上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交通、住房等。澳門這麼小的城市,資金很充裕,城市建設和改造方面應該下決心花大力。如果法律阻礙了社會進步和發展,那就應該思考進行改變,因為法律是為社會服務的。希望新一屆特區政府在此方面下大力氣。
  劉成昆:澳門需加強打造自身科技創新能力

  我想談談澳門科技發展的現狀與前景這一議題。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不斷演變的今天,縱觀世界著名創新城市和地區的發展歷程,可發現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城市綜合競爭力,而城市綜合競爭力歸根結底又源自於城市的科技創新能力。

  澳門是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四個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世界和亞洲重要的國際城市,自1999年回歸以來,經濟增長迅速,然而波動性亦較大且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如何利用自身獨有優勢在大灣區城市群中發揮引領、支持、輻射、聚合作用,將關係到澳門在華南、中國、亞洲、葡語國家和地區及全球的定位和可持續發展。

  我和研究團隊通過構建科技創新指標體系,將澳門與國際創新城市樣本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樣本進行比較,以發掘澳門在科技創新發展方面的優勢和不足之處,從而為澳門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協同創新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我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指標體系。指標體系以“全球創新指數”的框架為主,在參照“中國區域創新能力檢測報告”、“中國創新指數”、“國家創新能力指數”等的基礎上,結合當前科技發展的實際,兼顧資料的可獲得性,構建了“科技創新指標體系”。“科技創新指標體系”由三個層級組成,包含6項一級指標,16項二級指標和31項三級指標。一級指標中包含制度、人力資本和研究、基礎設施、市場成熟度、商業成熟度、科技和知識產出。從研究方法上,採用熵值法對科技創新指標進行計算,具體計算過程就不作介紹了。

  我先談一談澳門科技創新能力在全球城市的位置:通過重點選取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 20 個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作為重點評價對象,例如紐約、悉尼、多倫多、首爾等,研究得出澳門當前的科技創新能力在所選取的20個樣本城市中位列第18名,與倫敦、北京、紐約等第一梯隊城市仍有較大的差距,但正逐漸接近台北、首爾等城市,並已超過馬德里。

  通過對20個樣本城市具體指標的比較分析,可以得到全球科技創新城市6項一級指標評價結果。制度方面。可以發現澳門在監管質量的表現已與倫敦、香港、新加坡等世界著名創新城市較為相近,但在法治環境方面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可通過進一步細化完善相關的商業法律法規,提高投資者對於財產權、合同執行質量的信心,以優化法治環境,吸引更多投資者與刺激企業科技創新發展。
  人力資本與研究方面。可發現國際上公認的創新城市在人力資本與研究方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徵:一是世界知名高校數量與綜合實力強勁,二是R&D研發強度較高,三是科研人員與科研人才儲備充足。澳門在上述三項指標方面與世界著名創新城市存在較大差距。首先,澳門在大學指數方面遠低於倫敦、北京、紐約、香港等城市,在今年9月11日發佈的2020年世界高校綜合實力Times Higher Education Ranking排行中,澳門有澳門科技大學與澳門大學兩間高校入圍,其中首度躋身排行的澳門科技大學的科研實力提升較為顯著。目前澳門的綜合實力已與阿姆斯特丹和哥本哈根等城市相當,但全澳高校綜合得分約為第一名倫敦的2/5和香港的1/2,高校整體綜合實力亟待提升。其次,全職科研人員比例不到香港的10%,一方面是因為修讀科技工程專業的畢業生人數較少,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當前澳門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相關科技產業比重較低,缺少相應的就業機會,最後人才交流就業的管道也尚未完全打通。澳門可發揮自身區位優勢,在積極推進產業多元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高端人才引進鼓勵政策。

  基礎設施方面。與倫敦、紐約、柏林、香港等科技創新城市相比,澳門在ICT普及率(在固定/行動電話使用及家用電腦/互聯網普及度)與ICT利用率(個人互聯網使用率及固定/移動寬頻使用率)方面仍有較大差距。

  市場成熟度方面。澳門當前城市GDP體量較其他科技創新城市處於較低水準。澳門與香港一水之隔,享有相似的優越地理位置與金融市場時差優勢,有打造成為世界經貿活動樞紐的天然潛力,但澳門金融業的發展受限於本地經濟規模小,引資能力弱,市場範圍十分狹窄,發展一直比較緩慢,黃金與證券市場也主要以香港市場為重要依託。澳門未來可效仿香港的經驗,一方面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城市GDP;另一方面在做大做強本土企業的基礎上,鼓勵境內外企業來澳發展,推動金融開放性。結合澳門“中葡金融服務平台”角色,全力推動包括融資租賃、中葡人民幣清算和財富管理在內的“特色金融”產業發展,並逐步豐富“特色金融”內涵,或效仿“滬港通”、“深港通”與“債券通”的成功經驗,在保持開放的國際制度環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澳門與內地經濟的深度融合。

  商業成熟度方面。香港、新加坡、阿姆斯特丹的FDI流入淨值佔比穩居前三位,這與其開放的金融政策與較為成熟開放的資本市場密不可分。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場亦起到了顯著的人才集聚作用,吸引了眾多高端人才,進一步推動了城市的發展,構建了“吸引人才——城市發展——進一步吸引人才”的良性循環。但目前澳門的高素質人才儲備與外商直接投資水準嚴重不足,制約了澳門經濟的健康良性發展。

  科技和知識產出方面。可以發現:在新增企業數方面,北京遠高於其他城市,地區的創業表現極為強勁,環渤海區域中心城市的集聚效應極大地激發了經濟發展的活力;此外得益於地區中的知名高校,倫敦、紐約、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的科技論文產出優勢明顯,為新知識的產品實體化奠定了基礎;最後在產出效率方面,紐約的新知識溢出效應較為明顯,而香港與新加坡的產值產出效率較高,阿姆斯特丹的資本溢出水準較高。這些都是澳門可借鑒加強的方向,澳門應重視高校科研對科技創新的作用,提升高校的科研產出水準;並完善鼓勵性政策,刺激地區創業與新科技產出的應用。
  我還對澳門科技創新能力在大灣區城市群的位置進行了比較。從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科技創新排名來看,澳門位列第五。深圳的綜合科技創新能力遠高於大灣區其他城市,屬世界一流水準,尤其在人力資本指數、科技知識產出方面排名第一。香港緊隨其後,在金融市場建設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近年來佛山、東莞、惠州等城市注重科研與製造業融合,亦在科技研發方面有一定的進步。但總體而言,除香港、深圳外,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的具體指標仍處於相對落後的位置,創新機構缺乏和創新環境欠佳制約了澳門、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等城市的創新能力。

  在制度方面,大灣區坐擁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並適用“一國兩制”政策,在制度上與中國內地有一定差異性。從制度指標下的相關三級指標排行可看出,澳門在法治方面較大灣區其他城市仍有提升空間,與全球排名中反映的情況相似。

  在人力資本與研究方面,深圳研發強度排名第一,珠海次之,其後是佛山、廣州與東莞,而澳門排名最末,可推斷出研發強度與研究機構不足是制約澳門科技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地區高校綜合實力排名,得益於國家的大力扶持與回歸二十載澳門高等教育取得的長足進步與積纍,目前澳門的高校科研實力有了快速的提升,澳門高校綜合實力得分(35.55)已基本與位列大灣區第二名的廣州(39.47)的相當,其中將“質量”與“創新”作為大學發展核心要素的澳門科技大學的創新性改革經驗可作為提升澳門本地高校綜合實力的範例。

  在基礎設施方面,可看出澳門在互聯網利用率與物流表現指數方面與其他城市有一定差距,仍有待提高。

  在市場成熟度方面,澳門與香港較中國內地城市在適用稅率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同時由於澳門本身的金融業發展較為遲緩,且澳門本土私營企業數目較其他城市要少,私營部門的信貸佔比不及其他城市。對此,一方面可通過優惠鼓勵政策刺激創業,另一方面需加強金融服務業建設。此外,通過上市公司市值佔比與城市GDP的比較可以看出,較金融產業與資本市場較為發達完善的香港與深圳,澳門的資本市場建設仍有較大進步空間。

  在商業成熟度方面,澳門總體低於大灣區其他城市與中國內地平均水準,科研人才儲備與引資能力均排名末位,需重視高校師資隊伍建設與優化產業機構,並加強營商環境與金融市場建設以更好吸引外資進入,可將加強與內地市場的經濟融合作為前期的工作重點。近年來澳門已建設了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亦為港澳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打通了政策的綠色通道,為澳門科技創新研發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澳門整體研發實力較香港、深圳、廣州等地仍有較大差距,可積極鼓勵企業與高校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強地區研發綜合實力。

  在科技知識產出水準方面,澳門整體弱於香港與中國內地平均水準,亟待提升科技產出質量與數量。同時澳門經濟的整體活力不及其他個城市,年新增企業數在大灣區城市中排名最末,可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地區創業。

  總的來講,無論在國際上還是大灣區內,澳門科技創新能力排名基本靠後。未來可通過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與營商環境建設、推進資本市場開放、提升科研產出效率與積極培育高端科研人力資本幾個方面入手,打造自身科技創新能力。
   李小勤:文創產業是澳門未來重要生長點

  今年是澳門特區回歸祖國20周年。20年來,澳門特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據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統計,澳門人均GDP由1999年的1.5萬美元漲至2018年的8.3萬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盧森堡。澳門的驕人成績,也成為“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典範。澳門當然也有很多不足和需要去改進的地方,比如單一產業能否多元化。

  2019年2月,中央政府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大灣區建設正式提上議事日程。經濟上,可以為國家更高層次的國際經濟貿易和科技合作搭建新的平台。在社會上,有利於構建粵港澳居民美好的生活圈,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政治上有利於協調三地多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分工,鞏固"一國兩制"的國家政策。

  大灣區的建設無疑為生活在該地區的人們提供了許多發展和工作機會。同時,聚集於這一地區的高校也提供了人才儲備。然而,這畢竟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挑戰與機遇並存。年輕一代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呢?他們準備好了嗎?因此在2019年3-4月份,我們在網上發佈了調查問卷,針對大灣區就讀的大學生,尤其是澳門的大學生。一共完成了264份問卷,其中210份主要來自在澳門就讀的大學生。這個研究雖然不具有嚴格的廣泛代表性,但仍然不乏積極的參考意義。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心態越開放、自信的人群,對大灣區有關政策、培訓或實習的信息都是越持積極態度,也更願意投入有關的實踐。不過,在大灣區政策的瞭解程度的小測試中,我們卻發現澳門的大學生得分明顯低於香港地區就讀的大學生,與大灣區其他地方得分相若,然而他們平均正確率均不超過40%,澳門則僅僅30%。這也提醒我們,在澳門的大學生中有關政策的宣講與推廣仍然有很大的推進餘地,也是提升本地人才的競爭力的一個要求。

  仍然以身邊的大學生為例。澳門大學的學生戲劇社剛剛參加深圳南山的戲劇節,他們的劇名《苦盡甘來》,是自編自導自演的,以祖國70周年與澳門回歸20周年為主題,歌頌上一代艱苦奮鬥,下一代的繼續傳承。主創人員都是本澳的年輕學子,演出受到觀眾和主辦方高度好評。這個劇社成員以“一己之力”,在過去數年中幾乎沒有申請到有關部門的任何資助,他們未來更有計劃走進大灣區乃至全國巡演。這個例子也反映出,在澳門這個小社會中,文創人才與年輕人的成長日新月異,他們的行動力與自信心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迅速成長。澳門如何保持與發揮本身的獨特優勢,比如廣義的文創、藝術產業,由於並不主要受制於科技、硬件等的高門坎,而本地又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肥沃土壤、創作自由等優勢,是澳門未來的一個重要的生長點。

  2019年對澳門具有特別的意義,既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澳門回歸20周年,這座小而美的古老城市也將迎來新特首。澳門過去的20年發展翻天覆地,當然也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僅僅就以上的研究與個人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澳門在人才教育、政策推廣、乃至政策實施的跨部門合作上有很大的空間。政策實施的協同高效,是走向灣區的重要前提。澳門的市場小,文創產業的發展必須突破這個局限,才有旺盛與持續生命力。政府已經在經濟適度多元化的路上努力著,剛剛結束的夏季的文化局主辦的“藝文匯澳”就取得很好的社會反響,這可以說是“請進來”的重要實踐,而大灣區恰恰是給澳門提供了一個空前的發展平台,如何鼓勵、協助本地人才走出去與灣區其他地區合作,增強自信,不負契機,乃是新一屆政府的一個重要且美好的使命。
  黃明健:法制建設對澳門保持繁榮穩定發揮重大作用

  我談一談“法制建設對澳門保持繁榮穩定的作用”。首先,有關澳門回歸20年法制建設的成就。澳門回歸20年來,“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在澳門得到了全面的貫徹和落實,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特區政府、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澳門《基本法》落實比較到位,法制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對澳門保持繁榮穩定發揮重大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立法方面。回歸後,特區政府著力推動法律改革,在立法統籌、立法規劃、統一立法技術形式的規則和指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回歸至今,澳門立法會已審議通過了289項法律,其中包括新增法律190項和修改法律99項,平均每年通過14項法律,及時響應了澳門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澳門社會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行政執法方面。公務員制度是現代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回歸後特區政府重視對相關人事管理的完善,採取一系列措施推進公務員制度的建設和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澳門公務員完成了本地化的進程,澳門公職法律制度不斷健全,透過公務員法律教育培訓工作,提升了公務員的行政執法質素,為依法行政奠定良好的基礎。

  司法方面。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澳門特別行政區實行高度自治,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回歸後特區政府不斷完善法律制度,持續加強司法制度的建設,積極配合司法機關的人員培訓及軟、硬件的設施建設。司法機關一直嚴格按照《澳門基本法》的規定,獨立行使司法權,捍衛法治精神,維護公平正義,為“一國兩制”方針在澳門全面落實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澳門近些年也在進行司法改革,借鑒和移植他國先進經驗,建立了有澳門特色的司法制度。

  守法方面。透過特區政府普法工作的深化,使居民真正認識、理解和運用法律,回歸後澳門居民的守法和維權意識不斷提高,充分證明澳門回歸以來的法制建設獲得長足的發展,從而推動澳門法治社會的建設。
  護法,即法律監督方面。澳門法律監督制度比較完善,除了對公民個人遵守法律情況進行監督外,監督內容也十分豐富,既有對政府機關及其公務人員不法行為的監督,也有對法律制度規範和行政程序的審查監督,還有新聞公正、自由報道也發揮重要的監督職能。

  關於澳門法制建設面臨的挑戰。澳門回歸祖國近20年來,成績斐然,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居民安居樂業,多元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澳門財政儲備總額5549億元澳門幣,外匯儲備1548億元澳門幣;澳門人均GDP已經高居全球第二。社會各界對新一任行政長官自然寄予極高的期望。在高起點上接任,新一任行政長官不僅要進一步推動澳門持續發展,更需繼續向“優化民生、多元發展”的目標邁進,以更大勇氣和智慧破解澳門發展道路上的各種難題,把“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推向前進。

  具體而言,擺在新一任行政長官面前的,主要有三大挑戰:首先是經濟適度多元化更加迫切;其次是社會快速發展和資源短缺的矛盾;其三是重視民生,解決繁華背後市民的憂慮。法制建設要與時俱進,新一任行政長官面臨的三大挑戰,同樣也是澳門法制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

  最後我再談一談對澳門法制建設的展望。澳門未來法制建設要放眼大灣區、“一帶一路”建設與中葡平台,澳門本土具備“三文四語”(三文:中文、葡文、英文。四語:粵語、葡語、普通話、英語)的優勢,所以要鼓勵澳門青年人要學好中葡英三文,活用“四語”,努力充實及裝備自己,把握“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學以致用,發揮所長。要加強比較法研究,研究葡語國家法律、歐美法律,不斷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借鑒、貢獻法制力量。在粵港澳大灣區三地的法制建設方面,可在三地不同實體法的適用和區域司法合作等方面進行研究,考慮就三地不同區域的法律共融探索一套實際可行的路徑,針對區際之間的法律衝突研究制訂一套能同時適用於三地的統一區際衝突規範的可行性,為三地民商事的法律衝突提供統一的適用標準,使粵港澳三地的民商事法律關係均能適用同一項准據法,從而健全涉及粵港澳三地民商事法律糾紛的解決機制。

  我們相信,澳門有中央政府作為堅實後盾,發展必定成功,整個國家亦會愈加繁盛。回顧過去二十年,事實證明澳門的確邁出了成功的一大步,社會一切向好。我們要再接再厲、自強不息,在此良好根基上更加努力將澳門法制建設得更好。
  王耀:目前澳門銀行業整體利潤是1999年的160倍

  作為一名銀行從業員,我來談一談澳門回歸20年來的銀行業發展情況。先說一些數字。回歸初期澳門銀行總資產是一千三百九十億澳門元,到2018年末已接近一萬八千億;銀行存款回歸初期是一千億,2018年末達到一萬一千億左右;銀行貸款則從回歸初期的五百多億增加到一萬億。銀行業利潤的增長也非常驚人,2018年度澳門銀行業整體利潤為160億,是1999年的160倍。

  回顧澳門回歸20年發展,無論是外部因素還是內部因素,都對澳門銀行業發展十分有利。從外部因素來看,澳門本地經濟快速增長,規模數倍擴張;內地金融體系開放,尤其是近些年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發展,為澳門銀行帶來了非常多的業務機會和收益,跨境業務收入已經成為澳門銀行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內部因素來看,澳門銀行積極拓展業務,服務及管理水平不斷提升。雖然銀行的數量變化不大,但有進有出。內地四大行及交行在澳門都有了一定規模,內地資本銀行的業務量已佔到澳門銀行業八、九成。從總體來看,澳門銀行業的發展與澳門經濟的發展具有較高的相關性。

  對於近年來大家比較關注的澳門發展特色金融,官方、商界都認為具有可行性,畢竟澳門做金融有一定基礎,發展金融業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土地資源。但特色金融發展估計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也會面對不少困難。銀行方面相對來講是被動的,有更多的商人去做投資、做貿易,銀行才會有更多的生意。
    盧樹棟:廣泛宣傳“一國兩制”澳門故事

  大家好,今天我將從澳門新生代創新創業和青年企業家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站位出發,對澳門回歸20年“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談幾點感受:第一,澳門經濟活力旺盛,民生顯著改善。從澳門的GDP、博彩業發展,現金分享計劃、CEPA等措施的落實當中,都能感受到經濟民生的顯著提升和進步。

  第二,澳門同胞當家做主,政制發展穩妥推進。從行政管理權、立法權、司法權這幾方面,澳門回歸以來都是相對穩定,有所穩步發展的。例如澳門根據基本法23條制定了《維護國家安全法》,並在立法會獲得通過,這也是 “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重要成績。此外,澳門在回歸初期就已經制定了國旗、國徽、國歌使用及保護的法律。

  2019年1月24日,澳門特區立法會舉行全體會議,細則性通過《修改第5/1999號法律〈國旗、國徽及國歌的使用及保護〉》法案。法案對原有法律主要有七處修改,包括奏唱國歌的場合,禁止國歌使用於某些商業或其他不適當用途,國歌奏唱的形式、禮儀和違反規定的處罰,侮辱國歌的犯罪行為,在重大慶典和節日播放國歌,將國歌納入中小學教育,新聞媒體宣傳國歌。這有利於國歌、國徽、國旗被更多澳門青少年認識,更加深入人心。

  第三,中西文化交流融合,愛國愛澳精神薪火相傳。澳門是四百多年以來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匯集點,塑造了澳門中西合璧、族群共榮的特質,比如說大三巴牌坊與哪咤廟比鄰而建。
  接下來我談一談自己的展望。第一,澳門青年應學習國情教育,瞭解祖國發展。祇有瞭解祖國發展,才能培養愛國愛澳情懷,並將其精神薪火相傳。

  第二,澳門青年應學習政策,融入政策。現在國家為澳門陸續出台了很多重大政策,所以青年一代要主動去學習政策,才能夠有機會把握融入政策。

  第三,澳門青年可以發揮所長,以澳門定位參與大灣區建設,促進區域錯位互補。近年來,在國家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風潮之下,內地青年創新創業不斷發展,是澳門青年學習的方向標。但澳門青年如果是往共同方向去做,就會遇到起步比較晚、市場土壤不夠成熟等問題,澳門應該把握好自身“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定位參與大灣區發展。

  有關“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澳門有很多綜合旅遊休閑體,如何使用好既有資源,迎接好大灣區的機遇,是值得思考的。對於“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我自己參與過一個項目,就是在廣州南沙建立的一個500平方葡語國家商品展銷中心,引進澳門10-20家企業,將紅酒、罐頭等葡國商品帶進南沙,並由當地政府負責推動商品走進內地市場。所以,澳門青年可以通過小的方面去切入,融入大市場之中。對於“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澳門背靠400多年以來中西交流的文化背景,如何去參與、貢獻到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這也是青年事業發展、自身成長中值得思考和把握的重點。

  我認為,未來澳門要有機平衡利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發展定位,向內地及葡語系民眾廣泛宣傳“一國兩制”的澳門故事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故事。
  余渭恒:澳門應積極發展為智慧旅遊城市

  大家好!很高興有機會在本次“思想者論壇”代表澳門經濟學會分享一下我對澳門回歸20年的個人認識和感受以及對澳門未來的一些期望。我的發言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澳門回歸20年的簡單回顧;第二、澳門推動智慧旅遊發展以構建世界旅遊休閑中心。

  2019年是“雙慶”之年,迎來了中國建國70周年和澳門回歸20周年,在這重大時刻,回顧澳門發展、成長、變革的20年,走了不平凡的路,經歷過了巨大變化,我想澳門居民都看得到,感受得到。“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在澳門得到了全面貫徹落實,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特區政府、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澳門取得了非凡的發展成就,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安居樂業,多元文化得到了良好發展。澳門積極拓展對外交往,著力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我接下來分享回歸20年的一些心得和成就。

  其一,順利解決“澳門問題”,為全球處理政治紛爭樹立良好的典範。澳門回歸問題是舉世矚目的國際大事,最終得以順利處理,是中國和葡萄牙共同努力的成果,中葡友好為全世界解決政治問題樹立了一個極有參考價值和可操作的典範。近年來,在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澳門不僅成為中葡友好的一個合作橋梁,也為中國和葡語國家開展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中國與葡萄牙之間的合作由此越趨緊密,使中國與葡語國家拉近關係。
  其二,居民在回歸後得到實在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澳門回歸之前,經濟持續下滑,在1996年至1999年GDP連續四年負增長,1999年失業率高達6.4%。治安問題嚴重,營商環境惡化。但是回歸以來,在中央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按照國家憲法和澳門基本法的規定,有效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使整個政治體系得到改變和改善。回歸之後,經濟更實現了飛躍式發展,2018年,澳門的GDP已經升到4403億澳門元,人均GDP達到了8.3萬美元,全世界排第二,僅次於盧森堡。澳門2018年失業率是1.8%,也就是完全就業。澳門從2007年開始,就已經推行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15年義務教育。澳門醫保體系提供了覆蓋面廣的免費醫療,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太平洋地區典範”。澳門的人均壽命也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人均預期壽命達到了84歲,僅次於香港的84.2歲,與日本並列世界第二。回歸之後的澳門,社會氣氛總體表現祥和。最重要的表現是,與回歸前比較,社會治安明顯好轉。讓全體居民更實實在在地體會得到回歸之後的向好轉變。除了剛才所講人均GDP世界第二、醫療福利覆蓋好、人均壽命長之外,澳門還獲得世界第一大賭城、全國最具持續發展競爭力十大城市、亞洲最具增長潛力的城市之一、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等成就。

  其三,確立產業定位政策,為澳門經濟結構打下基礎。2002年,特區政府在施政方針中確立了澳門的產業定位政策:以博彩旅遊業為龍頭,以服務業為主體,各行業協調發展。這項政策,充分體現了“一國”之利、“兩制”之便。澳門實施對博彩業專營牌照有限度開放至今十多年間,這項定位政策對澳門的就業、稅收、福利、各業發展等方面都形成有效的保障。

  我們應當珍惜澳門回歸後得來不易的輝煌成就,更要居安思危。當前,受周邊不明朗因素持續增加的影響,2019年上半年澳門經濟同比實質收縮2.5%,政府部門、學界人士都預測下半年至明年澳門經濟面對下行壓力。從2018年3月中美貿易戰開啟以來,人民幣持續貶值,對以內地旅客為重要客源的澳門來說,會讓內地旅客在澳門的消費意欲下降,需求變得疲弱,尤其是高端零售跟奢侈品行業受到的打擊更大。雖然澳門正處於經濟不確定性的時期,但我們可以看到整體就業情況穩定、公共財政充足,經濟多元有序發展。大家對新一屆特區政府有所期待,我們相信在各方努力下,能夠續寫好澳門的故事。

  接下來我想談一談澳門科技和博彩發展的關係。澳門的博彩企業是最大的科技應用者和採購者,澳門賭場有一些很核心技術的應用,例如人臉識別系統等。這些賭場現在所使用的一些科技產品都來自國外,但現在大灣區科技發展非常蓬勃,我認為未來澳門可以更多使用自己國家的產品。
  我再講一下智慧旅遊的部分。2012年國家“十二五”規劃正式提出支持澳門建構“世界旅遊休閑中心”。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亦強調“一中心”為澳門重要的戰略定位。從1999年回歸至今,澳門旅遊業在國家政策指引之下,取得重大的發展成就。澳門特別行政區旅遊局2017年編制的《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提出8個關鍵目標,33個策略,91個涉及短、中、長期的具體行動計劃,是一份涵蓋了澳門旅遊產業各個層面的總體發展藍圖和行動綱領。由此可見澳門政府近年積極將旅遊產業往更多元、更優質的方向發展,以配合打造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步伐。隨著互聯網新興產業和智慧化產業的不斷發展,傳統旅遊業也需要轉型和升級,而智慧旅遊正是傳統旅遊業與智慧化產業的結合,也是現今旅遊發展的重要方向和趨勢。大數據經過合理應用、挖掘其價值能令政府提升公共服務質素、促進企業創新、帶動個人創業、刺激經濟增長及有助整體社會進步。政府部門在執行行政職務、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過程中會採集及儲存到大量數據,成為社會上掌握著海量數據資源的持有者。

  近年來,澳門社會各界對開放數據的需求日益增加,越來越多聲音促請政府有序開放數據,如何利用大數據結合民生施政,構建智慧城市更是刻不容緩的課題。合理開放大數據對澳門發展“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定位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坊間已提出對於部分熱門旅遊景點區旅遊承載力的質疑,尤其假期期間會出現過度擠擁的情況,嚴重影響旅客的旅遊體驗及居民的生活素質,善用旅遊大數據能加強旅客管理、妥善進行分流,提高澳門旅遊城市的形象、提升旅客的旅遊舒適度、減低旅客量對市民的影響,以取得三贏的局面。

  除此之外,大數據能反映旅客的出發地、消費行為模式、旅遊體驗及對澳門的整體評價,這亦有助企業及旅遊業者制訂或調整相對應的營銷策略。智能旅遊大數據具有智能性、精準性和定制性的特點,旅遊大數據和智能旅遊的結合是這個時代的必然產物,為了更加充分發掘出大數據的價值,就需要對更多數據進行整合分析,並通過更多旅遊平台將更多新產品應用於市場,這樣才能促使旅遊產業不斷創新及持續發展。

  旅遊局三月底推出三個智能旅遊項目,利用阿里雲的雲計算及應用大數據等相關技術能力,加快智慧旅遊發展。當然,澳門智慧旅遊的推行進度和效果需更長時間觀察,相關部門應優化各項智慧旅遊應用,加強打造澳門智慧旅遊及科技旅遊的品牌形象。

  現階段,澳門智慧旅遊的水平與先進國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旅遊基礎數據服務無法實現利用數據為旅遊產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通過綜合應用大數據、雲計算、數據挖掘等技術,整合澳門旅遊數據資源,建立信息齊全、覆蓋澳門甚至橫琴的旅遊基礎數據庫。並通過旅遊大數據信息分析,實現多級數據融合和社會大數據的共享,提升旅遊行業整體競爭能力。智慧旅遊的推動,可結合政府和民間的力量,研發手機應用程序,可為中小企業帶來商機。政府應鼓勵和促進旅遊企業、信息技術企業對數據的再利用,加強開放數據與用戶之間的聯繫。大數據應用在落實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旅客從安排行程到進行預訂等各種旅遊活動都趨向智慧化。善用大數據應用可提高旅遊相關的推廣效能和運作效率,澳門必須積極發展成為一個智慧旅遊城市以響應當前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林卓華:澳門可努力實現“一國兩制”2.0

  大家好!我圍繞討論提綱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澳門回歸20年來,“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經濟取得繁榮發展,民生獲得一定改善。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澳門特區政府一直以來都在適當的時期做出適當的事情。例如,通過“現金分享計劃”幫助民眾生活;大力支持愛國愛澳社團組織活動,令這些社團在社會上發揮作用等等。

  關於司法建設對澳門保持繁榮穩定的作用,我認為司法建設與澳門的繁榮穩定之間是有一定關聯的。澳門實行大陸法,比較接近內地的法律體系。澳門有很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制定的法律還在使用,如果要進行改動,很難去做。但是,很多新事物在回歸之前是沒有的,所以法律有所滯後,但不能滯後太久,否則會影響發展。

  接下來我談一談澳門科技發展的情況。我覺得澳門特區政府對科技非常重視,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進行啟發。有一些澳門中小學生已經在世界機器人大賽中獲獎,非常了不起。我認為在科技發展方面,最重要的是思維方式的改變,在國家大力支持下,澳門科技發展的前景無限;但如果是澳門單打獨鬥,就很難取得發展。

  從經濟方面來看,澳門內部消費很少,受外部影響較大。正因此,澳門經濟發展會受到一些限制,例如中美貿易戰等外部因素都會影響到澳門的經濟情況,當然這都是暫時的。我想特別提一下澳門最大經濟收入來源博彩業,澳門特區政府稅收百分之九十都是來自博彩業。如果博彩業不發展,澳門經濟不會發展得好;但如果博彩業過度發展,又會影響到周邊地區。博彩業發展不單影響當地經濟、治安、社會等,亦會影響到周邊國家。現在我們周邊很多比較保守的國家也開放了博彩業,比如日本。那麼,澳門博彩業如何才能健康發展?我認為,應該將博彩業推向一個更高、更專、更規範的方向。為規範行業的健康發展,中央應該支持組建一個國際性的博彩業組織,建立認證賭場的標準、條例,而這個組織的總部可以設在澳門。

  未來,澳門應該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甚至可以努力去實現“一國兩制”2.0,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更加開放,取得更大發展。相信未來澳門的機會將接踵而至,也會獲得無限收益。
  劉景松:“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影響顯著而深遠

  剛才聽到各位專家的發言很受啟發,我簡單講講我的看法。1999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行使對澳門的主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隨即成立並開始運作。20年來,澳門各項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科研等領域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作為一項史無前例的開創性事業, “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澳門模式”由此備受國際社會關注與讚賞。20年發展經驗證明,“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極其成功,所起的示範價值與現實影響顯著而深遠。用“精彩紛呈”四個字來概括澳門經驗與表現,亦不為過。

  我想從四個方面對澳門回歸2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做一個總結。

  首先,“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推動澳門進步。作為國家對港澳特區實行的特殊國策,澳門的順利回歸以及回歸後繁榮與穩定發展的事實,雄辯地證明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前瞻性、科學性、正確性和有效性。就屬性而言,“一國兩制”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一國兩制”的構想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契合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與創新精神。“一國兩制”理論涵蓋面廣、包容量大,體現出求同存異、互利共贏思維。 “一國兩制”方針的實施,創造了澳門同胞當家做主、發揮聰明才智,踐行“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政治環境。20年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一國兩制”的澳門模式已經實現了從“回歸模式”到“實踐發展模式”的跨越,20年來,“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取得的成功是全方位的,其中尤以經濟文化、教育科研等領域的表現令人側目。

  其次,經濟實現快速增長。回歸以來,經過數年的“固本培元,穩健發展”,澳門整體經濟實力穩步提高。特別是2002年以來,在旅遊博彩業的強勁帶動下,澳門經濟形成超高速增長態勢。回歸後第一個十年(1999—2009)至2008年, 澳門本地生產總值, 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居亞洲第二,位列世界前茅。
  在經歷持續十多年(2000—2013)的高速增長之後,澳門經濟在2014年下半年出現轉折,由於博彩收入下跌,導致當年本地生產總值出現特區成立以來的首次負增長。過去10多年來以博彩業為主導產業帶動的經濟高速增長進入了調整期。因此,如何深化區域合作、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是未來一個時期澳門繼續保持繁榮穩定的戰略抉擇。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成為了澳門第二個十年(2009—2019)的重要命題和發展共識。近10多年來,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特區政府致力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尤其在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方面加大投入,大力推進旅遊產業、會展文創、中醫藥產業、特色金融等新產業的建設,並取得一定效果。目前,每年來澳旅客人數超過3000多萬人次,非博彩產業收入呈逐年增加之勢。回歸20年,澳門經濟總體表現強勁耀眼。數據顯示,2017年澳門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人均收入這兩項指數均位居世界前列。特區政府財政儲備超過5000億澳門元,為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的抗風性和適度多元提供較好的保障。

  第三,高等教育與科研水平顯著提升。政府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發展,迎來了高等教育發展歷史的新紀元。回歸後的澳門高等教育辦學方向正確、發展機遇良多。政府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實施課程改革、提高治校效能、協調學科關係、優化師資結構以及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等舉措,突出了辦學特色、優化了辦學機制,較好地保障了高等教育的發展質量,從而推動了高等教育的穩健發展。這其中,“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起著相當明顯的作用。一方面,作為祖國大家庭的一員,澳門在招生及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上具有較大優勢,澳門高校獲准在內地招生,有相對充裕的生源保障。澳門高校與內地高校的交流合作便利,無論是澳門或國家、省級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均對推進交流合作給予支持。另一方面,在兩種制度下,政府自行制定教育政策,包括教育體制和管理、教學語言、經費分配、考試制度、學歷和學位承認等政策,這就意味著澳門高等教育在辦學模式、管理體制、經費撥款、學科建設與發展等方面相對獨立,可以依據澳門自身和國際化發展特點和實際需要進行選擇,在自主性和靈活性方面優勢明顯。

  回歸以來的澳門高等教育已經形成公立、私營多樣化的辦學格局。澳門高等教育必然呈現出多元文化的內涵:辦學理念多元、辦學主體多樣、教育中的三文四語、四種學制體系並存、國際交流與合作頻繁等等。擁有上述積澱特色的澳門各高校,在培養學生國際化視野方面頗具優勢。在各種全球權威排行榜中,澳門高校屢屢上榜。創建於2000年的澳門科技大學,已連續七年位列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軟科)發佈的“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的百強大學,連續四年(2015—2018年)躋身前五十強,一躍成為海峽兩岸暨港澳最年輕的五十強大學。

  回歸以來,澳門高校在科研方面進步明顯。無論是科研設施和人才隊伍建設,都已取得迅速發展。在國家科技部和特區政府的支持下,兩所主要高校澳大和澳科大自2010年以來陸續設立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即中醫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不僅對澳門的科研能力以及高等教育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而且為提升澳門整體科技水平,服務於國家科技創新和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四,文創產業和基地建設前景廣闊。2002年賭權開放之後,博彩業一業獨大,長達10多年以博彩業為主導的經濟高速增長固然可喜,但也帶來產業結構過於單一化的隱患和風險,產業結構勢必要調整。發展文化產業是澳門建設“一個中心、一個平台、一個基地”,實現經濟結構適度多元發展的有效路徑,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對接“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切入點,也是澳門經濟適度可持續多元發展的重要選擇。

  近年來,特區政府充分意識到發展文創產業的重要性,連續八年的《特區政府財政年度施政報告》,對於文創事業的發展都有著墨。2010年,正式成立 “文化創意產業促進廳(掛靠文化局)”和“文化產業委員會”等專門機構。2013年再成立“文化產業基金”,又於2014年頒佈《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框架》,明確提出澳門文化產業的定位規劃與發展模式。得益於政府的推動和民間業界的努力,澳門文化創意產業公司的數量逐年遞增,大型會議展覽和文體相關賽事活動日趨活躍,文創氛圍越加濃厚,整體發展勢頭良好。

  “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是國家“十三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澳門的定位。當前,國家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一帶一路”重在經濟合作,同時也可視為中華文化文明的對外弘揚傳播。作為重要的中西文化融匯節點和交流中心,澳門應發揮自身獨特作用,為中華文化的輸出搭橋牽線奉獻力量。

  就所扮演的文化角色與所具備的實際影響力而言,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是澳門社會的主流文化,發揮實際功效、推動澳門文化事業向前發展的也始終是本地華人和華僑華眷團體。由於數百年來或隱或顯、程度不均地存在著外來文化,澳門整體文化格局顯得豐富而多元。這些內蘊特色與優勢,為大灣區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無論從城市精神氣質還是文化內蘊底色抑或中西交通和區位優勢乃至國際影響和制度優勢等方面考察,澳門都是最具資格也最適合肩起建設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使命。

  2016年,澳門特區正式頒佈實施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規劃兼顧了澳門短、中長期發展需要,把落實與國家“十三五”規劃對接、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融入區域合作等內容單列成章。規劃與“一帶一路”建設、“大灣區合作框架協議”形成有機結合,有望培育出國際合作新優勢,勢必進一步發揮澳門制度優勢和文化優勢,使澳門在對外開放特別是在促進內地與葡語國家交流合作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回歸20年來,澳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和諧、民眾安居樂業,譜寫了“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篇章。今天,澳門民主政制有序發展,民生持續改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逐步落實,展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20年發展經驗證明,“一國兩制”制度是正確的、成功的。“一國兩制”為澳門持續發展提供了制度優勢和保障。融入祖國發展大勢,善用“一國兩制”優勢,扎實推動澳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是特區政府與民間的共識。

  未來,寄望新一屆政府提升公共治理水平,善用公帑,強化官員問責制度。要把民生工作如住房問題等作為施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善用8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優先規劃興建居民住房,徹底解決高房價問題,幫助民眾早日實現安居夢想。

  要繼續加強青少年國情教育和愛國教育、提升青少年的民族認同感和國家榮譽感,培養更多愛國愛澳的專業人才,把新一輪“一國兩制”實踐不斷推向更高實效、更高水平。
   王平:香港可以仿效甚至移植澳門司法的成功經驗

  1999年我直接來澳門參與了澳門回歸的報道,頗感榮幸。澳門回歸20年,從一個亂象頗多的城市,成為世界上最安全、最富有的城市之一,這個巨大的變化令人贊嘆。

  “一國兩制”前無古人,沒有現成的榜樣可以仿效,香港和澳門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澳門回歸前後,應該說學習、模仿香港多一些,但是“學無先後,達者為師”,澳門回歸以來,已經根據基本法23條制定了《維護國家安全法》並在立法會獲得通過,且設立了澳門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從目前的實踐成就看,澳門的“一國兩制”實踐更為成功,澳門民眾的幸福感明顯更高。

  香港、澳門都是實行“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有著一定的同質性。從相互學習的角度說,澳門司法的成功之處,包括法制建設與法治水平,香港在某種特殊的狀態下,也可以借鑒、仿效、甚至移植,這比直接納入、適用內地相關法規,更能夠保障“一國兩制”的特質。

  感謝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精心組織此次思想者論壇,與會者分別來自不同領域,發言涉及經濟、法治、科技、博彩、旅遊、金融、文化、醫療、民生、文創等諸多方面,對澳門回歸20年給予了全面的總結。
  林志軍結語:澳門未來行穩致遠  應著重深層次問題

  首先非常感謝各位專家來參加今天的座談會,分享大家對“澳門回歸二十周年的成就、挑戰與展望”的精彩觀點,我也簡單談談一些個人看法。首先,澳門回歸20年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的經驗值得充分肯定、意義非常重大。“一國兩制”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偉大設想,在“一國”主權之下實行“兩制”,歷史上從未有過。20年來,無論從澳門本地民眾,還是從國際社會來看,都認為澳門實踐“一國兩制”是成功的。雖然香港社會近期有些波折,澳門實踐的結果是有目共睹的。無論外界對“一國兩制”持有怎樣的質疑,我們都應大力宣傳這種成功經驗,講好“一國兩制”的澳門故事,為國家爭取在國際社會上的話語權,讓國際社會理解“一國兩制”的可行性。

  澳門“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具有多方面基礎。其一,制度安排。如何理順“一國”與“兩制”之間的關係,這是澳門實行“一國兩制”的根本,要明確“一國”是前提,然後才是“兩制”,不管是“澳人治澳”還是“高度自治”,都不能擺脫“一國”的大前提,這是被澳門特區政府、社會各界所廣泛接受的。

  其二,民意基礎。澳門雖然地方小,有400多年的殖民歷史,但愛國愛澳傳統悠久,澳門民眾對祖國和民族的認同感也非常強烈,實現了民心、民意的真正回歸。澳門回歸之後,特區政府也積極通過一些具體方式凝聚民眾的愛國愛澳精神,例如社團文化活動。

  其三,保障機制。澳門的司法、輿論、教育等根據“一國兩制”的制度安排體現得非常好,比如23條立法、《國旗法》等在澳門能夠順利制定和實施。此外,澳門司法體系中的檢察官、法官等,大部分都接受過內地的培訓和教育;澳門特區政府對公務員也實行國情教育,制度化、常態化與內地進行交流和學習,這對培養他們的愛國愛澳精神非常有幫助。

  其四,輿論建設。媒體需要正面、公正、客觀,輿論方面要抓緊,因為輿論是社會的導向,影響力大。澳門媒體對愛國愛澳的宣傳做得很好,早期有很多媒體的資深從業人員來自內地,後期越來越多本地人參與,大家對傳統文化、愛國精神的宣傳弘揚方面都做得不錯。
  關於澳門經濟繁榮對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的作用,我個人認為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需要辯證地看待。澳門在回歸以後博彩業蓬勃發展,經濟繁榮,政府推出一些措施政策去扶持新興行業發展。同時,政府積極進行二次財政分配,紓困民生,令民眾獲得經濟實惠,從而更加認同“一國兩制”的優越性;反過來看,“一國兩制”的正確落實,本身就是促進澳門經濟發展的根本,是保證澳門經濟繁榮的重要基礎。

  接下來我談一談澳門面對的挑戰和未來展望。澳門“一國兩制”實踐很成功,社會穩定和諧、經濟繁榮發展,但也存在著很多深層次問題,面對一些挑戰。第一,如何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化?澳門博彩業是龍頭產業,如果博彩業過度發展,有可能會排斥、排擠其他行業的發展。現在中央要求澳門一定要“多元化”發展經濟,但為什麼進展緩慢?特區政府也提出要開展特色金融、會展、文創等新產業,為什麼很難落地?我認為這與澳門的一些現有政策有關。博彩業能夠發展,動因之一是有資本、有人才的引進。但是,現在由於澳門的勞工政策過於保守,很多人才都無法進入澳門投身新興行業。當下,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爭奪人才,但是澳門一直限制外來勞動力。如果人才不能進來,對任何新興產業的規劃都是空中樓閣。所以,為了整個社會的長遠發展,澳門新一屆特區政府應該認真考慮這一問題,做出真正的變革。

  第二,如何提高特區政府公共服務效率、管治效率?澳門特區政府雖然在大方面做得不錯,但在行政服務和公共管治方面的效率偏低。所以,未來澳門的公務員體系應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水平。

  第三,如何更加積極融入大灣區建設?國家對澳門有著很高的期望,澳門應該積極主動融入大灣區,而不是按部就班被動式參與。 澳門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發揮好平台作用,真正發揮所長,服務國家所需。

  第四,大企業和普通民眾的利益出現衝突時,可能會造成社會的隱患和矛盾。澳門社會未來若要行穩致遠,應該重視解決這方面的深層次問題。

  第五,如何讓澳門青年人的家國情懷薪火相傳?現在青年人的生活成長條件優越於上一輩人,刻苦拼搏精神相對弱些。所以要加強對澳門青年人進行家國情懷和人生價值觀的教育,積極培養他們的愛國愛澳情懷和艱苦創業的精神。
   評論員簡介

  林卓華,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會長。

  林志軍,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兼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和1985年在廈門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和經濟學博士學位(中國第一位經濟學和會計學博士),還取得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學商管碩士學位。現為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理事長,粵港澳大灣區物流與供應鏈創新聯盟理事長,澳門區塊鏈應用研究所負責人。

  劉景松,澳門文藝評論家協會秘書長、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廈門大學澳門校友會副理事長,兼任多個文藝社團的學術顧問。先後執教於汕頭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華文文學、紀游文學以及澳門文學文化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

  王平,中國評論通訊社副社長、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

  劉成昆,經濟學博士,現為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商學院會計和財務金融學系系主任、教授。自2004年起任職於澳門科技大學,研究領域包括城市與區域經濟,發表中英文論文30餘篇,擔任“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的特約主編,主持NSFC-FDCT聯合資助項目、澳門基金會資助或澳門特區政府部門委託項目20余項。

  李小勤,香港浸會大學傳播學哲學博士,現任澳門大學新聞傳播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廣泛,涉足傳播學的不同範疇,主要有傳播效果研究、中國傳媒改革與融合研究、新媒體與網絡研究等。研究成果發表於中英文主要學術期刊、書目章節等,並獲得新聞與傳播學全國和國際研究獎項。

  黃明健,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澳門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會長,廣州、福州、珠海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先後畢業於廈門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澳門科技大學,曾任福建警官學院客座教授、福建建達律師事務所律師、福州大學法學院教授。

  王耀,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理事。武漢大學經濟學碩士、美國University of Delaware MBA。有二十多年內地和澳門銀行工作經驗,現供職於澳門大型中資銀行。對澳門特區經濟、公共財政、金融業、粵港澳金融合作等有較深入研究,牽頭或參與多項課題。同時也是澳門經濟學會理事。

  盧樹棟,90後澳門青年創業家,中國大灣區商事服務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擔任社團職務有澳門商業協會會長、澳門青年商會會長、民聯智庫副理事長;同時兼任大灣區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有間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澳門教育培訓有限公司、澳門葡語系國家商品貿易有限公司、傲遊世界(珠海橫琴)文化有限公司之高級合夥人。

  邢志紅,澳門鏡湖護理學院副院長、澳門高等教育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澳門失智症協會副監事長。參與由特區政府委託澳門鏡湖護理學院的《澳門長者照顧服務需求研究》等大型研究項目,參加國家衛生部組織編輯《中華護理大全-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理教育》的編寫。

  余渭恒,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學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工商管理系碩士。现为澳門經濟學會理事、澳門青年聯合會理事、澳台青年交流促進會副理事長、澳門台灣大學校友會副理事長,為經濟研究、論壇活動、兩岸交流、青年工作及校友活動等方面服務。

  (完)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