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觀察

唐豪駿:美圍堵中國半導體 歐洲韓國是破口

2023-06-05 01:08:38
東吳大學政治系專任助理教授唐豪駿。(中評社 楊騰凱攝)
唐豪駿在台灣大學社科院介宙館接受中評社訪問。(中評社 楊騰凱攝)
台大政治系。(中評社 楊騰凱攝)
台大校園一景。(中評社 楊騰凱攝)
  中評社台北6月5日電(記者 楊騰凱)荷蘭、日本相繼管制對中輸出半導體設備,看似與美國連成一線。東吳大學政治系專任助理教授唐豪駿向中評社表示,美日荷聯手即可封鎖半導體製造設備、材料,讓某個國家的半導體製造停產。不過美國對中國設置的半導體防線仍可能存在著破口,例如韓國及歐洲。

  唐豪駿分析,如果中國無法自己製造先進製程的晶片,仍有採購一途。雖然美國希望能拉攏韓國這個半導體生產大國,進而讓中國買不到晶片,但是中國是韓國很重要的市場,如果中國以市場向韓國施壓,韓國可能就必須保持中立。而歐洲不僅有半導體製造廠,也有戰略自主的態勢,美國不見得能完全掌控韓國與歐洲。

  唐豪駿為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兩岸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九所副研究員兼組長,專長包括國際關係理論、兩岸關係、歷史與國關、科技與國際關係,現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專任助理教授。

  唐豪駿表示,美國、中國都有核武器,所以如果要發生一場戰爭,機率不是那麼高,現在開始出現“新冷戰”的說法。舊冷戰是在美蘇之間,而新冷戰則是美中之間;舊冷戰是軍事圍堵,新冷戰則是科技圍堵、晶片圍堵;舊冷戰是軍備競賽,新冷戰則是科技競爭。因此,科技就變成美中衝突非常重要的關鍵,美國希望在科技上對中國進行抑制。

  唐豪駿指出,美國在抑制中國的過程中,不斷尋找要用什麼方式最有效,最早是採用貿易戰,因美中之間巨額的貿易逆差持續擴大,中國市場佔據的比重增加,所以美國一開始採用了貿易、關稅的手段,但這種方法其實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並不太好,美國在貿易戰沒辦法佔到太多好處,這條路漸漸行不通了,不過美國在此中也漸漸摸索出科技戰這條路。

  唐豪駿表示,後來美國慢慢發現,中國真正的弱點是半導體,中國從2013年開始,半導體取代石油成為其最大的進口產品,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晶片淨進口國,有非常大量的晶片需求,尤其中國發展5G、電動車等,這些東西都需要大量晶片,問題是中國自己沒有那麼大的產能,而且目前中國能製造的主要是成熟製程晶片,高階的先進製程中國大陸製造不出來,只能從國外買。

  唐豪駿表示,同時在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當中,有幾個關鍵點掌握在美國手上,半導體產業鏈最上游的就是EDA(意指電子設計自動化,利用電腦設計軟體自動化設計晶片,也被稱為“晶片之母”)、IP core(矽智財,某一方提供晶片設計的可重用模組,幫助降低晶片的開發難度、縮短開發周期),再下來是IC設計,再往下是IC製造,再往下則是IC封測。

  唐豪駿指出,IC設計就像蓋房子的設計師,IC製造是營造商,IC封測則是房屋驗收。EDA是IC設計的工具,IC設計非常複雜,一個5G手機晶片裡面可能有幾十億甚至100多億個電晶體,所以畫的不是一座房子,而是一座城市,一定需要特殊的軟體去繪製。IP core則是其中的模組,可以想像成都市中的每棟房子已經有人先幫你設計好基本模組,只要再依照需求對基本模組進行微調即可。

  唐豪駿表示,在IC製造這一塊,還有另外兩個上游,分別是設備與材料,就設備來說,國際上大概就以五家業者為最大宗,其中三間是美國的,包括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柯林研發(Lam Research)、科磊(KLA),以及一間日本的“東京威力科創”(TEL),一間荷蘭的艾司摩爾(ASML)。

  唐豪駿指出,IC製造基本上可以分成五個主要流程,應用材料、柯林研發、科磊、東京威力科創、艾司摩爾五間廠商的設備,剛好各自對應在IC製造的五個主要流程中,這五家業者的設備,在各自專攻的流程中,幾乎都具有市占率五成以上的壟斷地位。

  唐豪駿表示,材料部分最基本的就是矽晶圓,這方面光是日本的兩間大廠包括信越化學工業、SUMCO,就佔了全球市占率的一半,因為日本早期是半導體大國,在設備材料上非常有優勢。

  唐豪駿指出,也因為半導體產業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大量的經費持續研發,才有辦法維持住優勢,整個產業鏈的特色就是大者恆大,所以在整條半導體產業鏈的某些環節上,會有幾家業者特別突出,並且佔據壟斷地位。

  唐豪駿分析,當美國要從半導體對中國進行抑制,第一層選的對象是EDA,就3奈米製程以下的EDA,對中國大陸進行輸出限制。美國能做到的原因就是,全球三大EDA廠商都在美國,要在EDA上面設限,美國一個人說了算,這對中國先進IC設計就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唐豪駿指出,然後美國也發現,只要美國、日本與荷蘭三個國家說好之後,就能在半導體製造的設備、材料上壟斷,進而讓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家企業的IC製造出問題導致停產。

  唐豪駿舉例,在光刻機(台稱曝光機)方面,最先進的是EUV(極紫外光微影製程),次一級是DUV(深紫外光微影製程),EUV機台全世界衹有荷蘭艾司摩爾能夠量產,DUV機台則衹有三間可以量產,包括艾司摩爾以及日本尼康(Nikon)、佳能(Canon),很明顯的,只要壟斷了這塊設備,中國只要沒了曝光機,在整個流程就缺了一塊導致斷鏈。今年以來包括荷蘭與日本都已經加入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半導體製造設備進行出口管制。

  梳理上述內容,唐豪駿表示,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的三層防線,第一層是EDA,第二層是設備材料,除了讓中國製造不出來,同時也要讓中國“買不到”,所以接下來還有第三層,就是所謂的美日韓台晶片聯盟“Chip 4”,對高階晶片出口中國進行管制,這是美國現在正在努力,但是台灣、韓國還保持疑慮的點。

  唐豪駿說,例如韓國兩間最大的記憶體業者三星、SK海力士,大約有四成的產品在中國生產,現在他們如果接受美國《晶片法案》的補助,未來十年內便不得在中國新增投資,這對他們來講是非常不利的局面。至於對台積電來說,中國大陸也是很重要的客戶,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積電也面臨到很兩難的情況,要和中國切割關係很麻煩,何況台積電在中國南京也有晶圓廠。

  唐豪駿指出,所以美國現在針對高階晶片的成品與製造方面,對中國進行圍堵,日本、荷蘭這陣子對中國大陸進行設備出口限制,只要沒辦法買到高階設備,中國就只能做成熟製程。

  在美國的封鎖下,中國大陸還有突破的機會嗎?

  唐豪駿表示,中國缺乏的是IC製造,但是先進製程的製造非常難突破,要研發先進製程非常困難,荷蘭艾司摩爾用了30年才做出來EUV並達到量產,而且光艾司摩爾一家還不夠,他們還用了很多美國公司的技術,才能做出一台EUV,所以中國在美國抵制的情況下要用盡手段做出EUV難度極高,就算花了10年去做,屆時EUV也不是最先進的設備了,這是強者恆強的問題,所以中國要不斷追趕是非常困難的。

  唐豪駿指出,美國進行圍堵,破口會是在哪裡?有些討論就曾經提過韓國、歐洲,這兩個地方有時候美國不見得能完全控制,不像日本與美國同仇敵愾。其中韓國在中國有非常大的利益,所以很容易受制於中國,面對中國的市場,韓國能不能撐住壓力?這是很大的問題,如果撐不住壓力,韓國在晶片聯盟中至少就需要維持中立。

  唐豪駿指出,荷蘭一開始要加入美國也不是那麼甘願,雙方談了很久,而歐洲還有許多中型的半導體製造廠,有一定的半導體實力,現在已能看見中國不斷在併購這些製造廠以取得技術,如先前中國想要併購德國的半導體製造商Elmos,最後被德國政府以安全理由禁止收購,這顯示歐洲目前也有所警覺,漸漸加強外資審查等機制,不過很難講這樣的態勢能持續多久。

  唐豪駿說,就像法國總統馬克龍前陣子非常開心訪問中國,並展現出戰略自主的態勢,不見得完全跟著美國走,那麼未來法國政府是會阻止中國收購法國的半導體相關企業?還是會與中國合作呢?接下來的發展就很令人關注。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