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觀察

台灣核能利用爭議的未來走向

2024-02-26 00:24:02
  中評社╱題:台灣核能利用爭議的未來走向 作者:王子旗(北京),管理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摘要】台灣核能利用爭議自20世紀80年代延續至今,在選舉政治下已成為政黨博弈工具。當前,全球能源格局加速變革,叠加2024年台灣“大選”、民進黨當局能源轉型失敗、國際核電延役風潮、日本“核食”入島及核廢水排放等因素影響,藍綠白等台灣勢力圍繞核能議題激烈博弈,仍未就核能利用達成共識。台灣選舉政治下,各政黨達成能源政策共識的可能性較低,能源風險對台灣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效應日益凸顯,民生議題政治化操弄已蔓延至台灣社會各領域。

  近年來,氣候變化、疫情大流行、地緣政治局勢和軍事衝突等複雜系統性危機加速全球能源格局調整,國際原子能機構等權威組織多次上調全球核電發展預期,美西方多個國家調整核能政策,將發展核能納入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台灣資源匱乏,高度依賴進口,加上孤島型電力供給系統,使得能源議題備受台灣社會高度關注,成為歷次台灣“大選”必備話題。“擁核”與“反核”爭議更是台灣能源議題政治化的最集中體現,2024台灣“大選”中藍綠白三方圍繞核能議題激烈博弈,分歧繼續擴大。本文在總結台灣核能利用爭議發展歷程基礎上,探究2024台灣“大選”期間核能博弈加劇緣由,并分析核能議題未來走向,以作為觀察台灣政治生態演變、經濟社會發展走向的窗口。

  一、台灣核能利用爭議發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的台灣政治轉型為民間“反核”運動興起提供了空間。核電使用問題在台灣選舉政治的政黨惡鬥中被操弄為拉攏選票的政治籌碼,衹有藍綠意識形態下的“顔色正確”,百姓生計、基層心聲統統讓位於政黨利益,已成為台灣資源內耗、民意對立、社會撕裂的縮影。

  (一)由民間“反核”聲音演變為社會運動(1980-1986)

  台灣民間“反核”聲音雖從興建第一核電廠(簡稱“核一”)時就有,但真正形成一定規模的“反核”運動是在1979年3月美國三哩島核洩露事故後,適逢台灣當局推動建設蘭嶼核廢料貯存場及第四核電廠(簡稱“核四”,下同)。台灣黨外運動人士及後來成立的民進黨都積極與台灣“反核”環保團體及民衆合作,推動“反核”運動與政治轉型融合,試圖將“反核”塑造為對抗國民黨威權統治的“旗幟”。受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核災事件影響,台灣“反核”聲音高漲,“核四”建設預算被台灣當局立法機構凍結。1986年9月民進黨成立,同年11月正式將“反核”寫入黨章,明確提出“反對新設核能發電機組,積極開發替代能源,限期關閉現有核電廠”。這一時期,台灣民間“反核”聲音逐步演變為有政治力量推動、有一定民意支持的社會運動。

  (二)“反核”運動演變為政治議題(1987-1999年)

  1987年7月,台灣當局解除“戒嚴”,政治禁忌逐漸消除,各種社會運動蓬勃興起。1988年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等台灣環保組織開始進行民間“反核”串連,“核四”廠址貢寮地區民衆也成立“鹽寮反核自救會”,開啓“反核”運動的街頭抗爭活動。1992年6月,台灣當局立法機構通過解凍“核四”預算案,開始後續規劃興建,又拉開新一波“反核”運動的序幕,促使核能利用議題發酵為政治議題。1992年12月第二屆“立委”選舉中,民進黨獲得51席,讓“反核”團體及民衆覺得通過支持民進黨經由“立法院”預算審查達到停建“核四”成為可能。1994年7月,台灣當局立法機構通過“核四”8年1125億元(新台幣,下同)預算,隨即民進黨發起“核四公投、十萬簽名”活動〔1〕。1999年3月,“核四”正式動工,民進黨聯合環保團體舉辦“反核”大游行,由民進黨主席林義雄擔任總領隊,發表“台灣承受不起任何一次的核能災變”聲明。自此,在台灣朝野政治勢力操弄下,核能利用由原本的環保民生議題逐步演變為政治議題。

  (三)政治惡鬥致“核四”淪為犧牲品(2000-2015年)

  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隨即宣布“核四”停建。2001年1月,台灣當局司法機構“大法官”作出第520號解釋文,稱“核四”停建屬於重要政策變更,當局行政管理機構未事先向立法機構提出報告而片面宣布停建“核四”,與“憲法”規定不符〔2〕。2001年的1月31日,台灣當局立法機構通過“核四”復工續建決議案。此後,2003年民進黨推動“反核公投”,雖最終未能成行,但催生了“公民投票法”。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面對民進黨煽動起來的“反核”浪潮,國民黨當局於2013年2月提出通過“公投”解決“核四”難題,最後也不了了之〔3〕。

  2014年4月15日,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公開宣布自22日起禁食,要求停建“核四”,引發台灣社會高度關注。2014年4月27日,國民黨當局被迫發表“兩點共識”,包括“核四一號機不施工、衹安檢,安檢後封存;核四二號機全部停工”、“承諾儘速召開全台能源會議,以確保未來供電無虞”〔4〕。“核四”於2015年7月起進入封存狀態。台灣當局編列“核四”相關預算纍計達2,838億元,截至2014年已執行2,829億元,仍未發出一度電,淪為政黨惡鬥犧牲品〔5〕。

  (四)“公投”之下社會撕裂、無共識(2016-2022年)

  2016年民進黨再度執政後,隨即成立“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統籌制定“能源轉型政策”。2017年6月,台灣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正式公布“能源轉型路徑規劃”,提出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的再生能源發展方向為規劃原則,於2025年達成“再生能源20%、燃煤30%、天然氣50%”發電結構及“非核家園”目標〔6〕。但新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和不穩定性,加上核電廠退役使基載電力銳減,大幅增加電網風險管控難度,導致台灣多次爆發全台大停電引爆民怨,國民黨等在野黨派趁機發起“公投”,試圖限制民進黨推動“2025非核家園政策”。但經歷2018“以核養綠公投”、2021“核四商轉公投”後,台灣社會仍未在核能利用上達成共識,民意撕裂,高度對立。“以核養綠公投案”通過,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核能發電設備應於2025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的條文,但并未約束民進黨當局不可推動“非核家園”〔7〕。2021年12月,藍綠將“四大公投”操縱成基本盤對決,民進黨利用執政優勢強推“四個不同意”,最終包括“核四商轉公投”在內的“四大公投”皆未通過。

  同時,核廢料處理亦無具體路綫圖,衹是一味拖延。2017年2月,台灣當局原子能事務主管部門要求台灣電力公司應於3年內完成集中式貯存場,否則逐年開罰3000萬元;若沒有找到更好去處,蘭嶼十萬桶核廢料應於九年內搬回三座核電廠及位於桃園的核能研究所〔8〕。實際情況是,台灣電力公司并未在2020年2月前完成貯存設施選址,且新北市和屏東縣均反對將蘭嶼核廢料遷至核電廠內〔9〕。據台灣當局原子能事務主管部門統計,截至2023年5月,核一、核二、核三電廠的低放射性廢棄物貯存現況分別為44,922桶(1桶等於55加侖)、59,271桶、9,960桶,共計114,153桶;蘭嶼廢料貯存場貯存有100,277桶。

  二、2024台灣“大選”中核能利用博弈加劇緣由

  2024年台灣“大選”中,藍綠白等各方圍繞核能利用議題展開激烈博弈。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堅持“2025非核家園”政策,但也提出“核電緊急備用說”“未來不排除核能”等政見〔10〕。國民黨、民衆黨猛批民進黨當局能源轉型失敗、“2025非核家園”跳票,支持核電作為過渡能源繼續發揮作用。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提出“以綠永續、以核減煤、邁向無煤、以氣承轉、節能優先”的能源政策,支持“核一”、“核二”、“核三”在檢修無虞下重新運轉,“核四”成立安全委員會,在安全無虞下重啓〔11〕。民衆黨候選人柯文哲強調能源政策不應被意識形態綁架,認為核能是過渡期所需,應待再生能源發展增加後再停掉核能,支持“核二”“核三”延役,“核四”進行安全總體檢後再決定是否重啓〔12〕。核能議題熱度持續發酵雖有基於選舉利益的政黨操弄,但背後更多折射的是台灣社會對民進黨能源轉型失敗、電力系統韌性差、經濟發展受限等問題的不滿與擔憂。

  (一)能源轉型失敗引發民怨

  台灣能源供給自主性差,能源儲備能力不足,加上民進黨當局以意識形態指導能源轉型,強行推動“2025非核家園”,台灣電力系統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顯著增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已日益凸顯〔13〕。一是大斷電頻發。2016年民進黨執政以來,2017年8月15日、2021年5月13及17日、2022年3月3日已爆發四次全台性大停電,南北電力不均、“南電北送”模式未有明顯改變,台灣民衆及內外資企業均對民進黨能源政策表達不滿。台灣工總、商總等工商團體多次呼籲民進黨當局勿以意識形態制定能源政策,謹防陷入長期化結構性大缺電〔14〕。2023年6月,台灣美國商會發布的“2023台灣白皮書”中稱,台灣當局逐步“廢核”後,雖力求大幅調整能源結構,但進度遠遠落後,電力短缺危機持續凸顯,影響外商在台生產運營與投資意願〔15〕。二是再生能源發電20%占比目標跳票,企業減碳壓力大。2022年1月,台灣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稱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由原先設定的20%目標下修為15.2%,主因經濟發展帶動用電需求大增,分母變大導致再生能源占比降低〔16〕。若2025年台灣核電全部退役、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僅15%,屆時火力發電占比逾八成,與國際淨零碳排目標相違背。且台灣有限的綠電多被台積電等大企業搶走,中小企業根本無綠電可用。歐盟已於2023年10月開徵碳邊境稅,勢必衝擊台灣高耗能產品的外銷競爭力,甚至可能出現產業外移、空洞化風險。三是電價調漲,墊高企業成本。2022年俄烏衝突後國際能源價格大漲,台灣約98%能源供應依賴進口,然而電價并未反映成本,2022年台電虧損達到歷史新高的2675億元。民進黨當局被迫於2022年7月、2023年4月連續調漲電價。台灣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電子零組件、紡織、造紙、化工、基本金屬製造等高耗能產業電費占營業支出比重約3%-3.6%,連續兩次電價上漲使電費占比增加0.7%-1.2%。對於衆多毛利率不到10%的中小企業而言,電費就吃掉毛利約2到3%,再加上高通脹衝擊,對企業營運造成較大負面影響〔17〕。四是能源轉型失敗後遺症顯現。民進黨在推動能源轉型過程中,缺乏科學規劃與評估,衍生出綠電蟑螂、官商勾結、大量犧牲農地、漁獲持續減少、生態環境遭損、熱島效應影響氣候等後遺症,從社會治安、能源及糧食安全等多個層面影響民衆的生存環境與台灣未來發展。

  (二)國際上已形成核電延役保供電風潮

  美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推動核電廠運行許可證延期更新和老化管理,卡爾弗特懸崖(Calvert Cliffs)核電站1998年提出執照延期申請,2000年3月獲美國核管會(NRC)核准,開啓美國核電廠延期許可先例。2021年美國通過的“基礎設施投資法案”,專列60億美元用於現有核電廠延役及先進核能技術研發。俄烏衝突爆發後,全球能源危機凸顯,美、法、日等發達經濟體優化核電安全審查流程,快速核准核電廠延期服役。美國加州魔鬼谷核電廠(Diablo Canyon Power Plant)原計劃2025年退役,但近年極端氣候及災害導致加州電力系統大亂、頻繁停電,被迫於2022年9月申請延役到2030年。依照美國規定,核電廠延役計劃審查核准至少需要2年,但美國核管會(NRC)於2023年3月就核准申請,同時要求提交延役20年規劃,等同審查與運轉同時進行。與台灣同屬孤島型能源系統的日本,認為建立對國際環境變化等外部因素具有抵抗力的能源供給結構、避免過度依賴化石能源極為重要,於2023年5月修法允許在安全前提下,可延長核電廠運轉年限超過60年〔18〕。就台灣而言,截至2023年6月,台灣僅有第三核電廠運轉發電中,核一、二廠依計劃辦理退役,第四核電廠核燃料棒已於2021年3月28日前全部運回美國(表1)。依照台灣“核子反應器設施運轉執照申請審核辦法”規定,核電機組延役申請至少要在運轉執照到期的5年前送件。以“核三”為例,2025年執照到期,最遲2020年須提出申請。台灣核電廠全部按照美國標準建造與運營,比照加州魔鬼谷核電廠延期服役,最快半年時間就可通過審查〔19〕。台灣民調結果也顯示,若綠電發展不順,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約63.7%受訪民衆同意恢復核電;若台灣發生缺電,約47.9%受訪民衆表示會影響2024年“大選”投票意願〔20〕。

  (表1:台灣核電廠運營情況)

  (三)天然氣接收站選址爭議持續發酵

  2021年底經“公投”對決,桃園大潭的第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才得以順利動工。但不到兩年,基隆的第四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簡稱“四接”)又成了台灣社會的爭議焦點。台電公司為將燃燒重油的協和電廠改建為天然氣電廠,申請在基隆港外填海造陸,新建“四接”。2017年3月,台灣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同意台電公司興建“四接”,一年後台電就將環境影響說明書送審,但因各方在海洋生態保護、航運安全等方面意見分歧較大,始終無法達成統一結論。2023年5月進行專家小組第4次初審又被環保團體闖入會場打斷。2023年6月,“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等環保團體在台灣當局行政事務主管機構前抗議,要求停止“四接”的環評審查。2023年7月7日,專家小組第5次初審會議時,持反對意見的民意代表跟基隆市長謝國梁等人到場,用程序問題延宕進入實質審查,但台灣當局環保事務主管部門卻在休息期間突然更換會議室并綫上直播,台灣輿論認為“黑箱操作”,質疑程序不公,爭議持續發酵。接連兩座天然氣接氣站的相似爭議,固然是因藍綠政黨惡鬥而被激化,但爭議源於民進黨當局急於推動“非核家園”、填補電力窟窿壓力下強力決策、缺乏溝通所致。民進黨當局的能源轉型政策缺乏有效評估、科學規劃,一味上綱為藍綠政治攻防可管一時,但實實在在發生的缺電危機和環保爭議事件讓台灣民衆與地方縣市失去信心,必須通過“大選”辯論,重新厘清方向〔21〕。


  (四)日本“核食”安全爭議持續發酵

  2011年3月福島核災發生後,台灣當局宣布禁止福島、櫪木、茨城、千葉、群馬等五縣的食品進口。2016年民進黨執政後,為提升台日政經關係、謀求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隨即提出兩階段開放日本“核食”進口,引發民衆持續反對聲浪,最終暫時作罷。2017年1月美退出TPP後,在日本主導下於同年11月更名為《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并於2018年3月簽署協議。此背景下,民進黨當局再次推進開放“核食”,以換取日本支持。2018年11月,由在野黨國民黨提案的“反核食公投”通過,該公投主要內容為在兩年內“維持禁止進口日本核災地區食品”,779萬民衆投票反對進口。時任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稱,因台不開放“核食”進口,將無法參加CPTPP,日方亦不排除在世貿組織內提出爭端解決〔22〕。2022年2月,民進黨當局以日本捐助疫苗、關切台海及拓展經貿網絡為名,宣布“有條件”鬆綁日本福島五縣食品管制措施〔23〕。但2023年1月,日本政府宣布實施核廢水排放計劃後,台灣輿論高度關注進口日本食品安全及台灣漁民生計問題,部分民衆及環保團體多次發起抗議活動。為安撫民怨,民進黨當局表面上向日方表達“關切”,強化自日進口食品檢測力度,背後則鼓動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等“親綠”環保團體鼓吹核電危害,呼籲拒絕核電延役或重啓,轉移民衆注意力。

  三、相關影響及未來走向

  核能利用、核廢處理等問題不會隨著所謂“2025非核家園”目標實現或政黨輪替而消失,選舉政治下的民生議題被操弄為意識形態“政治正確”,衹會撕裂台灣民意,綁架台灣經濟社會發展的未來。

  (一)選舉政治下各方達成能源政策共識可能性低

  2002年11月,台灣當局立法機構通過“環境基本法”,其中第二十三條(“非核家園”目標)規定“當局應訂定計劃,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并應加強核能安全管制、輻射防護、放射性物料管理及環境輻射偵測,確保民衆生活避免輻射危害”〔24〕。可見,上升至“法律層面”的“非核家園”目標是朝野政黨的共同決定,分歧點在於何時實現“非核”。但在選舉利益催動下,台灣各政黨將“擁核”與“反核”操作為拉攏選票的工具,導致無法達成統一的能源轉型政策共識。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時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提出“2025非核家園”計劃,希望通過尋找替代能源、提升發電效率、節約能源、產業結構調整等,推動台灣在2025年建成“非核家園”〔25〕。2011年11月,馬英九當局宣布新能源政策,提出“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確保核能安全”政策,逐步邁向“非核家園”。2016年“大選”時,國民黨、民進黨在實現“非核”時間表、化石能源使用、再生能源發展政策上均有差異〔26〕。2020年“大選”時,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重申“2025非核家園”目標不變;國民黨參選人韓國瑜則提出核電延役、重啓“核四”,提出2035年台灣實現清潔電力(核能及再生能源)、火力發電各一半的能源配比,藍綠陣營的分歧依舊。此次2024年“大選”藍綠白陣營各自提出差異化能源政策,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提出啓動“第二次能源轉型”,加速發展再生能源,除取代核電、燃煤,還要逐步降低燃氣;藍白雖在核電利用上有一定共識,但在能源結構配比上仍存在差異〔27〕。侯友宜提出2030年台灣能源配比為燃氣45%、燃煤及燃油14%、再生能源27%、核能12%、碳中和電力(天然氣+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氫能與其他)2%;柯文哲的2030年台灣能源願景以燃氣45%、再生能源30%、燃煤15%、核能10%為藍圖。總而言之,選舉政治下台灣各政黨基於自身利益考量,始終未將台灣民衆福祉放在第一位,核能利用分歧持續加深。特別是在“2025非核家園”期限日漸臨近背景下,台灣各政黨圍繞核能利用、天然氣接收站建設及能源結構配比等議題,勢必展開更激烈博弈,達成統一的能源轉型共識可能性較小,屆時能源安全隱患集中爆發將對台灣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二)民生議題政治化操弄已蔓延至台灣社會各領域

  台灣地域狹小,地理上“核一”、“核二”、“核四”同在新北市相距過近,距台北市直綫距離均小於30公里,且處於地震帶上,加上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影響,核電安全隱患性一直是台灣“反核”力量的主要理由(見圖1)。核能使用議題隨著參與主體、討論時間、議題範圍不斷擴大延展,經濟民生屬性不斷弱化,安全屬性的一方面被民進黨及“反核”力量剝離出來,成為唯一的“政治正確”。“反核”與“核廢”在台灣已是高度敏感的政治議題,根本原因在於台灣民意在長期藍綠政治惡鬥及議題操弄下走向不可調和的極端,無法通過理性討論來解決爭議。當前,台灣民衆對利用核能的態度已呈現出情緒化、對立化、民粹化等特點,理性溝通喪失空間,已延伸至經濟民生方方面面,對理性看待、客觀處理社會公共事務造成巨大挑戰。是否開放含瘦肉精美國豬肉輸台,直接關係台灣民衆食品安全、健康安全及農民利益,卻被民進黨當局操弄為反對大陸“政經脅迫”、靠攏美國“民主陣營”、參與CPTPP等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機遇”。可預見,核能利用議題不會隨著所謂“2025非核家園”目標是否能够實現而消失。各經濟民生議題被政治操弄形成的非理性民意對立,以網格把台灣民衆劃分為涇渭分明的不同同溫層群體,反向捆綁台灣政黨為爭取不同群體的選票而持續惡鬥,台灣社會持續撕裂、對立,政黨輪替下的政策反復成為常態。

  (圖1:台灣核電廠區域分布)

  (三)短期內拓展兩岸核能合作仍受限

  2011年10月兩岸簽署《海峽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加強在核電安全及事故緊急通報等領域合作,并於2012年6月生效,雙方依協議規定各自設置工作組,并循兩岸兩會正式管道交換聯繫及事故通報窗口名單,正式啓動協議項下的各項工作機制。2016年5月民進黨執政後,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單方面破壞了兩岸協商的政治基礎,兩岸官方溝通管道幾乎完全中斷,《海峽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部分協議失靈,兩岸工作組會議停止運行,合作停滯不前。截至2023年10月,協議內容落實僅有兩岸每季度緊急應變通聯測試通暢。當前,中國大陸加速核電項目建設,核電裝備製造本土化和自主化能力不斷提升,兩岸在安全運維、核廢處理、信息交換等領域合作潛力巨大,若2024年未實現政黨輪替,兩岸核電合作仍受限於政治障礙,短期內難有突破。

  (四)未來恐引進美國小型模塊化反應堆技術

  近年來,受疫情大流行、地緣政治局勢和軍事衝突加劇全球能源格局變革,越來越多的經濟體將核能視為一種彈性、可靠和低碳的能源,以應對能源安全、氣候變化和經濟發展帶來的挑戰,被美國視為推進“印太戰略”的重要機遇。2022年5月美國正式公布涵蓋“清潔能源和脫碳”內容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後,通過轉移民用核技術、出口核設備和材料、投資能源項目等方式,加大與日本、印度、印尼、菲律賓等“印太地區”國家在核能發電領域合作力度,對地區局勢和亞太地區的核不擴散進程產生負面影響,引發地區內其他國家及地區對核平衡和安全的關注。同時,美國已與烏克蘭、斯洛伐克、日本、韓國等國簽署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合作協議,打造強韌的核能供應鏈〔28〕。2013年12月,台美雙方更新簽署“台美核能和平利用合作協議”,通過“台美民用核能合作會議”等平台溝通磋商,加強在核能安全、核能技術、核電延役及國際合作等領域合作。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表態支持引進小型模塊化反應堆〔29〕;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稱若未來科技進步能解決核安全、核廢料議題且民衆有共識,不會排斥科技便利〔30〕。基於能源安全、經濟發展等因素考量,未來台灣當局可能引進美國小型模塊化反應堆技術,布建於關鍵科研機構、科學園區等核心部位,進一步完善能源應急保障體系。

  註釋:

  〔1〕《反核游行遍地開花!全台一起走》[eb/ol],台灣《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964225,2014年3月8日。

  〔2〕《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20號解釋》[eb/ol],http://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520,2001年1月15日。

  〔3〕《綠營推“反核三法”》[eb/ol],台灣《工商時報》,https://www.chinatimes.com/cn/newspapers/20130312000107-260202?chdtv ,2013年3月12日。

  〔4〕《封存核四 馬英九:為下一代保留選擇權》[eb/ol],台灣《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996408,2014年4月27日。

  〔5〕《再論如何將核電廠轉變成地熱電廠》[eb/ol],台灣《民報》,https://www.peoplenews.tw/news/4a738141-091c-412a-a843-674b7deecb18,2017年4月10日。

  〔6〕王子旗.台灣推動碳減排的動因及困境研究[J].台海研究,2021,(04):66-75.

  〔7〕《核二核三不延役 核四不重啓》[eb/ol],台灣《商業周刊》,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24975&type=Blog,2019年2月1日。

  〔8〕《蘭嶼核廢料 台電9年內遷離》[eb/ol],台灣《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078578,2017年2月16日。

  〔9〕《跳票20年!蘭嶼核廢明年還是遷不走 在地人從希望、失望到絕望》[eb/ol],台灣《新新聞》,https://new7.storm.mg/article/4091457,2021年12月15日。

  〔10〕《賴提非核家園 柯:企業選票跑一半》[eb/ol],台灣《中國時報》,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31227000448-260118?chdtv,2023年12月27日。

  〔11〕《要賴清德核能態度講清楚 侯友宜提5大能源政見:不讓綠能弊案上下其手》[eb/ol],台灣《聯合報》,https://udn.com/news/story/6656/7654793,2023年12月20日。

  〔12〕《柯文哲拋能源政見 主張核二核三應延役》[eb/ol],台灣“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311010160.aspx,2023年11月1日。

  〔13〕王子旗.民進黨當局推進能源轉型困境透視[J].現代台灣研究,2022,(03):32-44.

  〔14〕《蔡英文回吳東亮“台灣不缺電” 核能學者:睜眼說瞎話》[eb/ol],台灣《中國時報》,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221005670-260405?Chdtv,2023年2月1日。

  〔15〕《美商會“2023台灣白皮書”擔憂能源政策 國發會回應了》[eb/ol],台灣《經濟日報》,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7219823?from=edn_related_storybottom,2023年6月7日。

  〔16〕《532能源政策跳票 經部認了》[eb/ol],台灣《工商時報》,https://ctee.com.tw/news/policy/575462.html,2022年1月4日。

  〔17〕《核二2號機14日停機!務實考量應讓核電延役?》[eb/ol],台灣《遠見》,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0590,2023年3月13日。

  〔18〕《福島核災12年 日本為何延役核電,還要蓋新核電廠?》[eb/ol],台灣《天下》,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6362,2023年6月27日。

  〔19〕《占台灣11%供電量 核二三若延役救缺電,十年可省超過一兆》[eb/ol],台灣《天下》,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6341,2023年6月27日。

  〔20〕《能源最新民調 安全無虞前提下 6成4民衆同意恢復核電》[eb/ol],台灣《經濟日報》,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1799/6868590,2022年12月27日。

  〔21〕《四接淪為中央與基隆大戰?一文看懂:天然氣接收站如何衝擊能源轉型》[eb/ol],台灣《天下》,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6136,2023年6月12日。

  〔22〕《台灣解禁日本福島食品進口 與衝刺CPTPP有何關係》[eb/ol],英國BBC中文網,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60314924,2022年2月9日。

  〔23〕《台灣預告解禁福島食品 有助加入CPTPP?》[eb/ol],台灣《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4166682,2022年1月25日。

  〔24〕《忽視公投民意,非核家園照做》[eb/ol],台《工商時報》,https://www.chinatimes.com/cn/newspapers/20190608000234-260202?chdtv,2019年6月8日。

  〔25〕“蔡英文: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蔡英文Facebook, 2011年3月24日。

  〔26〕《三黨總統候選人的能源政策 誰能解決核電、空污?》[eb/ol],台灣《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2016election-energy-policy,2016年1月11日。

  〔27〕《侯友宜:能源政策與柯文哲僅核電延役相近 配比不同》[eb/ol],台灣“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308090161.aspx,2023年8月9日。

  〔28〕《日媒:日美政府將就新一代核電反應堆展開合作》[eb/ol],中國新聞網,https://www.chinanews.com.cn/gj/2023/01-10/9931690.shtml,2023年1月10日。

  〔29〕《侯友宜公布能源政策 核一至核三延役、安全無虞情況下重啓核四》,台灣《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390691,2023年8月9日。

  〔30〕《賴清德:核安核廢若解決且有共識 不會排斥科技便利》[eb/ol],台灣《經濟日報》,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7606374,2023年11月29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1月號,總第313期,P77-84)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