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觀察

社評:發展新質生產力 實現六大突破

2024-03-08 00:03:29
  中評社北京3月8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3月5日上午,14屆全國人大2次會議開幕,李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民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多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糧食產量1.3萬億斤以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5%左右。

  實現上述目標,積極財政政策適度加力,財政赤字率按照3%安排,財政赤字規模控制在4.06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28.5萬億元,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9萬億元人民幣,今年開始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今年先發行10000億元人民幣。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更好滿足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到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所有涉及企業的政策要注重與市場溝通、回應企業關切,精準做好政策宣傳,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綜觀2024年工作任務,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功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概括起來就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是2024年工作的主基調。

  首先,發展新質生產力,強調全局性。過去促進生產力發展,主要關注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以提高生產力水平促進生產關係協調發展和上層建築的變革。總結改革開放經驗,概括起來就是,通過改革生產關係,激發生產力,實現經濟快速發展。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改革目標是,通過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帶動生產關係的變革,優化上層建築,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高國家治理能力。

  全局性是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強調全局性,就是要從生產力要素優化配置的角度出發,努力營造良好的環境,為生產力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生產力發展必須從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優化布局出發,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生產要素的跨時空配置。著眼於生產和消費全產業鏈,以銷定產、以產促銷。形成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系統性的生產力發展體系。

  中國改革實踐說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不能只增加投入,而沒有考慮到消費。也不能通過消費,刺激生產,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業鏈系統既包括生產,也包括消費。供應鏈系統建設必須在生產、消費各個環節,提高效率,節約成本。

  全局觀念,要求中國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堅持全局觀念,立足國內市場,建設完整的配套體系。不能顧此失彼,不能厚此薄彼。第二,堅持全局觀念,必須參與國際分工。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依靠國際競爭擴大市場規模。第三,堅持全局觀念,既要注重生產,更要注重消費。衹有得到消費者青睞的產品,才能創造價值。衹有提高生產效率,才能充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刺激消費,可以擴大需求,增加生產。但是,如果本末倒置,沒有從生產環節提高效率,消費經濟就會曇花一現,刺激消費就會變成經濟泡沫。所以,樹立全局觀念,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前提和基礎性條件。

  其次,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強調創新性。科技創新是生產力發展的第一推動力。以科技創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創新需要具備下列條件“:

  第一,必須樹立科技創新意識,增強全民的科技素質,形成科技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國家正研究進一步完善我國科技創新、科技普及、科技推廣的法律制度體系,通過普及科技知識,增強居民的科技創新觀念。通過推廣科技創新成果,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依靠科技創新,實現財富的增長。依靠科技創新,不斷催生衍生產品,增加延伸服務。第二,科技創新必須腳踏實地,耐得住寂寞。科技創新有自身的規律,既不能揠苗助長,也不能東施效顰。在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必須有百年樹人的基本觀念。在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堅持基礎理論和應用相結合,不斷完善基礎理論研究,為科技創新提供技術種子。尊重創意,激發人們的想象力,為科技創新提供豐富的思路。第三,科技創新需要社會關注,政策激勵。科技創新需要投入。國家應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勵企業投入更多資金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國務院國資委負責人明確表示,國有企業將會在科技創新領域扮演主力軍的角色。通過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確保科技創新結出碩果。國資委所屬國有中央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投入占全國投入的三分之一,今後還將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確保國有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先行者。第四,科技創新必須充分激發整個社會的熱情,努力營造寬鬆的科技創新環境。科技創新“內部打破是成長,外部打破是壓力”。必須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盡可能避免增加外部壓力,積累科技創新泡沫。積極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爭取有更多的科研成果造福人類。

  其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重視基礎性。科技創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技術突破不能成為沙灘上的城堡。科技創新必須堅持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一體統籌推進,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強普通高中建設,抓好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引導規範民辦教育,大力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實施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優化學科專業和資源結構布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增強中西部地區高等院校的辦學實力。大力發展數字教育。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政府在教育體系改革方面,將不斷加大力度。通過實現高等教育的分類管理,增加對職業高等院校的投入,培養一大批優秀的職業技術人才。通過建設體系化的中小學教育系統,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通過支持中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確保教育資源配置均等化、教育權利的平等化早日實現。

  教育科技相輔相成。教育促進科技發展,科技提高教育質量。在教育與科技發展方面,不能厚此薄彼,而應該積極融合發展。教育主管部門積極與科技主管部門合作,實現資源共享。科技主管部門應當加強與教育主管部門聯繫,通過協同發展,向教育部門提供最新的科技成果,為教育改革提供指導性意見。

  教育科技不是簡單的科學與技術分工問題,也不是理論與實踐關係問題。教育科技具有共性。高等院校必須重視科研工作,因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和前提。科技部門必須重視教育發展質量,因為這是科技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源泉。強化教育和科技全面融合發展,將會使今後一段時間中國科教興國戰略實施的主要內容。

  其四,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開放性。封閉必然落後,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衹有實現全面開放,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新時代開放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市場開放。高度重視國家安全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全球合作,爭取實現優勢互補。第二,技術合作,包括技術開發、技術推廣、技術服務、技術咨詢全球合作,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礎之上,實現科技全面交流。因為衹有這樣,才能確保科技創新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勁動力。也衹有這樣,才能實現中國對外貿易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齊頭並進、對外貿易與對外投資相輔相成。第三,建立國內統一的大市場,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通,打破技術壁壘,拆除阻礙生產要素共享的藩籬,鼓勵高等院校相互合作、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合作,支持高等院校與企業開展合作,鼓勵企業開放數據庫,通過資源分享,實現生產力快速發展。當務之急是要建立國家統一的數據和資源配置協調機構,確保工業數據、消費數據、政府數據統一調配。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中國數據優勢,實現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設立高等院校必須打開大門,開放實驗室、開放校園,鼓勵教師流動,在協同發展基礎上,爭取早日建成國家統一的生產要素大市場。

  其五,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協調性。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大力優化經濟布局。

  生產力發展不均衡的現象依然突出。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速度相對較快,生產力水平相對較高。中西部地區特別是一些偏遠農村地區,生產力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解決協調發展問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讓有意願進城的農民工在城鎮落戶。推動解決老舊小區改造問題,通過加裝電梯、解決停車難的問題,實施以舊換新,更新改造。第二,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的作用。持續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第三,推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改革試點。大力完善農村水、電、路、信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美麗鄉村,實現鄉村振興。第四,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加快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真正形成城鄉協調一體化發展,縮小農村與城鎮的差距,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增強居民的幸福感。

  最後,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實現可持續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協同推進降低二氧化碳、減少污染物排放、擴大綠色植物面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以下問題:第一,堅決破除綠色可持續發展衹有投入沒有產出錯誤觀點。事實證明,綠色可持續發展不僅可以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而且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鄉村旅遊、國家公園建設,為中國旅遊休閑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第二,可持續發展,會阻礙生產力進步。事實上,綠色發展可以催生新的產業,提供新的發展機遇。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可以製造新的產品。塑料回收加工使用,不僅可以減少固體廢物,而且可以製造出更好的產品。對淘汰的產品零部件進行回收加工利用,不僅節約材料,而且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第三,可持續發展增加成本。事實是,可持續發展可以形成新的產業鏈。中國正積極探索利用綠色發展技術,形成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中國依靠光伏發電、風力發電設備製造的技術優勢,建設一大批世界先進的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產業基地,並在此基礎之上,通過開發電力儲存系統,逐步替代傳統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清潔能源產業鏈和主要產品零部件的供應鏈。中國已經開發出先進的固態電池,作為新能源的儲存設備,不僅可以廣泛應用於太空、電動汽車等領域,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作為今後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的儲存設備,將不穩定的清潔能源,變成可靠的電力資源。中國在綠色產業發展方面,積極探索形成全新的產業鏈,充分利用二氧化碳等氣體資源,研製新產品。充分利用中國在能源儲備方面積累的技術,提高中國能源供給安全系數。中國依靠清潔產業發展,提前實現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的戰略目標。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