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觀察

社評: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具多樣性

2024-03-15 00:11:14
  中評社北京3月15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中國海關公布2024年前兩個月,我國出口總值增長7.1%,超過預期。《紐約時報》2024年3月12日報導,從鋼鐵、汽車到太陽能、電池板,中國商品遍布全球。對於中國貿易增長,西方國家“已經無能為力(can do little about it)”。

  但是,美國等西方國家並沒有放棄對中國出口遏制的努力。率團訪問菲律賓的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公開表示,“我們的職責是,確保半導體、人工智能在內的尖端技術,我們有,中國沒有”,“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包括擴大管制”。

  中美兩國圍繞著貿易形成的制裁與反制裁,可能會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存在。制裁保護落後,制裁不可能阻礙中國的發展。但是,中國必須居安思危,充分意識到,中國貿易環境將會越來越惡劣,中國對外貿易出口成本將會越來越高。中國必須靜下心來,認真研究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

  首先,必須充分意識到,對外貿易出口增長是結果而不是手段。討論中國經濟增長問題,人們往往把出口和房地產發展作為主要手段,認為擴大出口有利於拉動經濟增長。從國內生產總值的統計指標來看,的確如此。隨著房地產調控力度加大,房地產已經不再成為許多城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房地產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下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房地產業進入衰退階段,相反地,中國房地產市場很可能會以新的方式重新啟動。中國對外貿易也是如此。但是,對外貿易增長只不過是中國競爭力提升的結果。要想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關鍵就是要千方百計地提高中國的競爭力。

  我們多次指出,英國凱恩斯經濟政策,容易使人產生誤導。作為戰爭時期的經濟政策,凱恩斯經濟政策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而不是經濟持續發展的選擇。凱恩斯經濟政策就好像是傳統汽油車的電瓶,可是,中國一些學者卻把凱恩斯經濟政策視為電動車的電池。

  促進經濟增長,關鍵就是要解決生產要素配置中出現的問題,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提高生產效率。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反復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性,目的就是要改變傳統粗放式的發展模式,一方面尋找新的生產要素,提高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堅持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減少資源投入,因為衹有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無論是出口拉動經濟增長,還是房地產促進經濟增長,其思維方式仍然停留在外延式的發展模式上,試圖通過加大投入,形成更多的產品。通過擴大出口,拉動經濟增長。這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它有可能會導致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雙重的困境:一方面,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從而導致中國對於國際市場的依賴度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對商品市場的依賴度越來越大,從而導致貿易爭端越來越激烈。

  中國出口增長,說明中國的競爭能力增強。但是,千萬不能沾沾自喜,而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生產力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當前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因素是分配問題。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滿足國內的需求,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如果眼睛向外,走外向型的發展經濟,那麼,最終很可能會導致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糾紛越來越多,一些國家為了維護本國市場,有可能會對中國發動更大規模的貿易戰爭。解決中國經濟增長問題,必須挖掘潛力,將大量資源下沉到廣大城鄉地區,讓更多的資源惠及普通百姓,實現中國均衡發展。

  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處在經濟轉折點。一方面,隨著城市虹吸效應加大,越來越多農村居民進入城市,農村凋敝現象非常明顯;另一方面,城市亟待更新改造。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一方面加大中心城市建設,實現資源的高度集中,提高生產效率。但是另一方面,必須貫徹落實協調發展原則,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現象,改造美麗鄉村,發展現代農業,走上全面現代化發展道路。

  湖北鐘祥市有大量的移民。丹江口水庫和三峽大壩建設,許多庫區居民搬遷到這座古老的城市。為瞭解決發展問題,湖北鐘祥市採取的策略是,政府集中資源,發展設施農業,解決當地居民就業問題,改變傳統分田到戶的發展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的收入。通過農業生產的工廠化,將農民組織起來,提高他們的農業種植技術。鼓勵他們開展多種經營。

  事實證明,資源的重新分配,是實現中國經濟增長的最有效手段。中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離,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但是,如何在土地這個重要生產要素基礎之上,通過加大科技投入,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這是需要各級政府認真考慮的問題。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細作,是中國農業的傳統。但是,傳統種植模式,邊際成本越來越小。衹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才能真正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現代化。

  其次,科學技術推廣應用,是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最有效手段。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經濟發展過程中,科技投入可以產生倍增效應。加大科技投入,必須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過去中國在房地產市場發展方面一窩蜂,如今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發展一窩蜂。這是令人感到憂慮的現象。可以肯定,五年時間內中國會出現電動汽車嚴重過剩現象。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必須把科學與技術推廣應用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抓手,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問題。

  在一些基礎科學領域,中國科研人員已經走到了前沿。只要方向正確,政府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中國基礎科學研究一定能實現全面突破。當務之急是要整合我國科研領域、教育領域、各級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的資源,充分發揮制度優越性,實現科學資源的高效利用,確保中國在科學領域不會出現相互封鎖的現象。

  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案是,加快行政體制改革步伐,建立科研設備和大型基礎設施登記備案制度,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將資源開放給全社會。只要屬於財政經費投入購買的科研設備,辦理註冊登記之後,所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均可免費使用。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減少重復配置導致的資源浪費現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資源共享加強學術交流。

  保護知識產權至關重要。但是,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必須在尊重科學和科研工作者勞動基礎上,樹立知識產權共享觀念。通過政府獎勵,鼓勵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將自己的知識產權分享。因為衹有這樣,才能避免出現信息孤島,科學研究才能實現小投入大產出。

  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既不能以技術推廣,代替基礎科學研究。當然也不能因為強調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性,而忽視技術推廣應用的價值。現代工業化大生產,不僅會催生科研項目,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工廠設備,驗證科研成果。鼓勵科研人員走出實驗室,解決工農業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對於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事實證明,許多科研成果都是在實踐中發現課題,並且在實踐中找到解決思路。中國在利用地下空間過程中,需要大型設備,中國科研人員充分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形成了專業細分的設備製造技術。中國生產的大型地下開採設備,廣泛應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中國在通信產業領域、在汽車產業領域之所以能夠取得突破,其中重要原因就在於,針對產業發展中的難題,開展技術攻關。技術推廣應用不僅解決了關鍵性問題,而且形成了知識產權。知識產權總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在中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中,千萬不能本末倒置。

  總而言之,出口、投資、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傳統觀念,必須澄清。凱恩斯主義不適合中國長期可持續發展。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既要解決資源合理配置問題,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實現均衡可持續發展,同時又要高度重視科學技術之間的關係,在發展中尋找課題,依靠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