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觀察

李建榮:馬廣東行意義 民族認同才避免戰爭

2024-04-02 00:42:17
馬英九二度訪問大陸,首站是廣東。
  中評社台北4月2日電(作者 李建榮)一百年前,孫中山在廣東分別創建黃埔軍校與中山大學。一世紀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卸任“總統”馬英九二度訪問大陸,率領二十位台灣青年學子首訪廣東,將到黃埔軍校遺址與中山大學參訪,其連結孫中山精神,強化民族認同,對化解兩岸升高的敵意,應可發揮媒體上的討論意義。
 
  如果說,去年馬英九首訪大陸感慨“九二共識活過來了”,那麼他這三天在廣東的訪問,訪問團還將瞻仰黃花崗烈士墓園及參觀孫中山故居,這些行程雖然過去兩位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與吳伯雄都曾造訪過,但在民進黨即將連續執政十二年,以及民進黨領導人與執政當局不承認“中華民國”在大陸的三十八年歷史,民進黨的教育政策欲將孫中山視為外國人,未能讓下一代清楚認識“中華民國”是如何成立至今,馬英九率青年人到國民革命的根據地廣東,連結孫中山,吹起濃鬱的民國風,孫中山是兩岸最大公約數的註解,也必將春風吹又生。
   
  黃埔軍校將於今年六月十六日慶祝創校一百周年的華誕,這是中國現代史上最具代表意義的軍校,校史輝煌,戰績彪炳,在兩岸培育眾多傑出將領。當年孫中山創建民國之初,受限於沒有軍事武力為後盾,迫於政治現實,讓位給當時的軍事強人袁世凱。在袁世凱稱帝後,歷經討袁護法失敗,以及廣東軍閥陳炯明的叛變,孫中山澈悟,才在廣東成立黃埔軍校,任命蔣中正為校長。翻開該校校史與戰史,國共之間的將領都有袍澤之情,也有兄弟鬩牆,陷入內戰你死我活的過去。黃埔軍校校本部在抗戰期間遭日軍轟炸夷平。現在的校址是大陸方面修建如舊,重建校本部。而“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則在南台灣的高雄鳳山復建黃埔軍校。面對當今兩岸分治對峙緊張升高之際,兩岸共同面對百年黃埔歷史,馬英九與青年學子到訪黃埔軍校遺址,應該會有無限感懷。
 
  而中山大學的前身是孫中山於民國十三(1924)年合併廣東高等師範學院、廣東公立法政大學及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三所學校為廣東大學,並任命國民黨元老鄒魯為校長,孫中山民國十四(1925)年三月十二日逝世,廣東的國民政府為紀念孫中山,在民國十五(1926)年將廣東大學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而在台灣,“中華民國”政府則於民國69年(1980)於高雄西子灣復辦國立中山大學,首任校長為蔣經國“總統”的得力部屬、曾任中國國民黨秘書長、“教育部長”、“行政院長”的李煥。
 
  因此黃埔軍校與中山大學都在國民黨執政時期於台灣復校,如果中國國民黨如今重新執政,想必兩岸校友會一定攜手連心盛大舉辦百年校慶活動。但如今“台獨”傾向明顯的民進黨政府執掌下,其下屬的“國防部”與“教育部”及兩校校方,定有難言之隱,難行之事,難有攜手的慶祝活動。除非賴清德“總統”上任後,為重現兩岸和平氛圍,願意放手讓兩校校方與校友會擴大慶祝。這次馬英九率青年學子到訪大陸的中山大學與黃埔軍校遺址,看民進黨執政當局的態度是樂觀其成還是批判,即可露出端倪。
 
  其實孫中山與中山大學的淵源,還包括他曾於民國12(1923)年12月21日於嶺南大學演講時,提出勉勵年輕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名句,影響後代學子深遠。孫中山當時面對積弱不振下的中國,新中國要圖自強圖振興,各項建設都需要人才,因此才會勉勵青年學子在各個領域加強學習,報效國家,就是幹了大事。因此馬英九率領領年輕人訪問中山大學,難免要重溫孫中山當年演講對年輕人的方向指引。
 
  當今兩岸關係對立緊張,要降低緊張的源頭必須是民族認同。唯有民族認同,兩岸才避免戰爭,穩住大局。馬英九到黃花崗祭拜,也應向學子及媒體提及當年台灣的優秀青年、苗栗客家子弟羅福星亦曾參與黃花崗起義,說明國父號召的起義,亦得到台灣年輕人的認同參與,兩岸的歷史連結再緊密不過。羅福星烈士後因參與抗日活動,於距今110年前的3月3日被日本當局判處絞刑。
 
  馬英九二度訪問大陸,政治性最高的行程當屬北京。但是廣東行的歷史意義,若能再度重現孫中山領導國民革命的高度以及兩岸的歷史連結,從文化與歷史層面重構台灣年輕人的歷史觀,對於緩解兩岸緊張,增進兩岸重返和平之路是會有貢獻的。

  (李建榮,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主委)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