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綠營動態

鄭明德剖析民進黨中壯世代脈絡

2017-05-28 00:25:38
鄭明德日前到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演說。(照片:鄭明德提供)
鄭明德日前到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演說。(照片:鄭明德提供)
  中評社台北5月28日電(記者 黃筱筠)台北城市科技大學副教授鄭明德長期研究民進黨,對於民進黨“中壯世代”有其觀察。他認為,蔡英文所提及的“中壯世代”概念,主要是年齡相近及同儕團體,特別是比蔡英文年輕的世代。他認為,該世代的主體性較弱,有依附於蔡英文的包袱。其次,2016年後的執政成敗,也是判斷該世代往後發展的重要指標。

  鄭明德為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博士,過去研究主題以民進黨為主,包括其派系、黨團、菁英、世代、“台獨”論述與兩岸政策。最近對於蔡英文所提民進黨“中壯世代”有所研究觀察。

  以下為鄭明德民進黨“中壯世代”研究:

  2016年5月,蔡英文以黨主席身分出席民進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議。在公布新的中央黨務主管名單時,他特別提到新任秘書長洪耀福,並指這意味著民進黨“中壯世代”已做好“全面接班”的準備。黨的政策、民調及輿情部門,必須成為行政機關及立法機關的支援,這都需要仰仗新任秘書長的領導與承擔。  

  前述談話,蔡英文提到兩個關鍵字:“中壯世代”與“全面接班”,使民進黨內的新權力集團正式浮出檯面。特別“中壯世代”四個字,是第一次出現的名詞相當值得重視與研究。

  本文聚焦於“中壯世代”的意義與影響,包括其發展脈絡、派系關連及2016後可能產生的影響。理論關切,首先就政治菁英世代的理論進行說明,並就“中壯世代”與民進黨其他菁英世代的關係進行探究 以判斷其主要成因。

  在政治學研究中,政治世代指的是出生在相同時代,在政治意識形成時期享有共同經驗的政治社群。根據這個定義,政治世代係基於三個相同點:一、接近的出生年或同儕團體;二、擁有共同的生活經驗;三、集體的政治、社會意識及態度。更具體而言,政治世代的形成,除了年齡接近此因素外,最主要是這些人在政治理念形成期(politically formative years):成長期的前期、中期及晚期(約17歲-25歲),開始工作、接受高等教育、服兵役與第一次結婚,並共同經歷了重大歷史事件(events)與生活經驗。

  Karl Mannheim指出,經歷同一具體歷史事件及問題的人,即是一個“現實世代”(generation as actuality),彼此聯繫的基礎正來自於“共同命運的參與”(participation in the common destiny)。不同政治世代的差異,主要來自於經歷不同的政治事件,與由此而來的不同過程及內容的社會化經驗。因此研究政治世代,就是聚焦其特殊經驗。

  強調同一世代具有相近價值觀與政治傾向,與其他政治世代不同並進一步探討不同世代之間可能的衝突。前述政治世代的諸多論點,構成不同種類的理論。首先,經驗理論(experiential theory)指每個世代都有自身獨特的政治經驗與社會化經驗,形成該世代一個永不磨滅的特色。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希特勒崛起在歐洲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二次大戰進行過程對日本社會產生具大的震撼;經濟大恐慌、新政及越戰曾對美國帶來深遠的影響。敵對理論或衝突理論(adversary or clash theory)認為,每個世代都靠著和其他世代對立、衝突而肯定自己。相關的領袖繼承理論(theory of succession to leadership)指當一個資深世代死抓著權力不放。

  而另一個世代又在後面苦苦等待的時候,不同代之間的衝突將最為激烈。此時,政治接班的問題最為敏感。政治世代可以存在於一個區域、社會或國家內,也可以存在於一個團體內。政黨內的政治世代研究,多聚焦於政治菁英世代。長期以來,民進黨內最受關注的權力結構;除了派系,就是菁英世代。從過去迄今,主要有美麗島世代、黨外編輯作家世代、海外“台獨”世代、辯護律師世代、六○社、學運世代與幕僚世代。這些世代,除了六○社,其主要特徵就是形成過程中,都經歷重大的政治事件,擁有自身獨特的政治經驗。

  作為最資深世代,美麗島世代領導黨外運動的進行,經歷《美麗島》雜誌、美麗島事件、後續監禁或海外逃亡,構成該世代最特別的政治經驗。創黨後,逐漸出獄的世代成員擔任黨主席、秘書長領導職務,成為主要的當家世代。黨外編輯作家世代,最早期是參與黨外運動輔選的研究生與大學生,即當時的黨外“新生代”。美麗島事件爆發後,更大量的黨外雜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該世代多在黨外雜誌擔任編輯與作家。黨外雜誌成為她/他們最重要的參政管道,也發揮極大的影響力。其推動的批康或倒康浪潮更導致康寧祥等人的選舉失利。往後,該世代組成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繼續在黨外陣營發揮重大的影響力。創黨後,世代成員擔任諸多領導職務,也是主要的當家世代。海外“台獨”世代,又稱“黑名單”世代,其成員多是二二八事件後或1960年後離台的留學生或商人。

  往後,她/他們在日本、美國、加拿大及歐洲等地成立台灣獨立運動的組織,並出版相關刊物。該世代努力的目標,是推翻國民黨政權並推動“台灣獨立建國;”加上曾在美國各地從事爆炸攻擊,自然成為台灣政府眼中的判亂團體,並進一步列為“黑名單”,不允許其返回台灣。1980年中、後期至1990年代初期,隨著台灣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海外“台獨”世代逐漸展開遷台的工作,其言論、組織被法制所容許。高舉台灣獨立理念,海外流亡及返鄉,是該世代的特殊政治經驗。辯護律師世代,經歷美麗島事件的刑事辯護過程。近代歷史演進過程中,律師職業就與民主運動密切相關。因其擅長法律、文字與語言的自我主張、經濟餘裕偏好追求政治理念與權力等,律師是西方近代民主運動的先驅者。

  在當代鎮壓“國家”中,律師依然扮演重要的角色。在這場戒嚴時期的法院審理,堪稱戰後台灣最受矚目的司法過程中,該世代參與極為敏感的軍法審判,不僅見證戰後台灣政治發展的關鍵時刻;往後參政,更繼承黨外運動的香火,同樣在黨外陣營發揮重大的影響力。六○社,指1960年代出生的世代,純粹是年齡相近的世代,年齡介於律師世代及學運世代之間,沒有特殊的政治經歷與經驗。學運世代,又稱民進黨“第三代”。這主要指美麗島世代是第一代,辯護律師世代是第二代,學運世代是第三代。該世代經歷1980年代中後期及1990年代的學生運動。特別是1990年3月,因“國民大會”代表擴權等引發的學生集結,形成戰後台灣最大規模的學生運動,即“野百合”學生運動。

  1992年“立法院”進行全面改選,提供更多的政治機會結構。畢業或退伍後,學運世代多進入“立法院”從事助理工作,開始實際的參政。幕僚世代,是最年輕的世代,主要經歷2000年“中央”執政的幕僚職務。2000年至2008年,是民進黨史上的第一次“中央”執政。“中央”執政需要極大量的幕僚人才,該世代應運而生,也被刻意培養

  “中壯世代”的發展脈絡,可先與衝突理論觀點進行比較。綜觀1990年至2008年的民進黨發展,前述世代衝突的現象,集中於美麗島世代及律師世代之間。1990年代,律師世代尤清、陳水扁、蘇貞昌及謝長廷開始擔任台北縣長、台北市長與高雄市長。憑藉民選威望與龐大的執政資源,律師世代的權力地位大幅度提昇,並威脅到美麗島世代的進一步發展。

  同時期許信良、施明德及林義雄擔任黨主席後,竟陸續退黨;或與前述幾人爆發政策、人格指控及執政路線的爭議,包括金馬撤軍、黨外角色、核四與“立法院”席次等問題。蔡英文及學運世代的崛起,主要來自於律師世代及美麗島世代的提拔,因此沒有前述世代衝突問題。

  除了陳水扁“總統”執政中、後期爆發弊案,部分學運世代成員對其有所批判外,例如新文化論述、新民進黨運動、黨是會議及黨務革新等。整體而言,前述世代之間的關係較和諧。2008年後,部分律師世代及美麗島世代成員選擇離開領導職務;而黨內勢力順勢忽略她/他們,使蔡英文、六○社及學運世代有進一步承繼的空間。

  往後的發展,所謂“青壯世代”成員先勸蔡英文參選黨主席。接續蔡英文當選後,認知到“自己手上沒有兵馬”,因此募集六○社及學運世代成員擔任中央黨部的黨職與不分區“立法委員”。換言之,當時的情勢是“青壯世代”先勸進蔡英文,蔡英文再刻意提拔“青壯世代”。此現象,她特別稱是“青壯世代挑大樑”。

  值得注意的是,“青壯世代”就是六○社及學運世代,即2016年所稱的“中壯世代”。關於六○社及學運世代的發展問題,早在1991年左右,劉一德就提到民進黨已“中年化”,必須開始拔擢該年紀的世代。2000年“中央”執政後,Shelley Rigger指出,民進黨資源有限,未完全執政(未取得“立法院”過半席次);加上仍任命原國民黨政府人士擔任政務官,因此該世代較少有空間。

  其次,鄭運鵬指出,與國民黨比較,當時民進黨資深世代的年齡尚年輕,還未考量退休,因此該世代較無發展的空間。但徐永明及何榮幸指出,經由職務安排與選舉競爭,民進黨的世代已呈現穩定及可預期的狀態。他們依據2000年後“中央政府”職務、2005年及2006年的縣市長及“直轄市長”選舉,指六○社及學運世代將“出頭天”,未來將扮演舉足輕重的接班及當家角色。

  其重要成員:陳其邁、邱太三、羅文嘉與林佳龍將是2016年的接班梯隊。執政中、後期弊案爆發,李文忠認為律師世代的影響力會加速下降,六○社及學運世代自然會順勢承接。鄭明德指2000年至2008年“中央”執政時,六○社及學運世代已嶄露頭角,並逐漸受到關注。

  2016年時,因律師世代的年齡已接近70歲,六○社及學運世代將篤定正式接班。根據依附性概念,陳星及鄭明德提出更細緻的分析。就排序而言,律師世代後,六○社及學運世代應該就是接班世代。但陳星認為六○社及學運世代的地位及發展空間多為律師世代所賦予,依附於該世代,因此有接班的困境。鄭明德指出,美麗島世代及律師世代崛起過程中,沒有承受更資深世代的壓力;但六○社及學運世代多來自美麗島世代及律師世代的提拔,因此有承受資深世代的壓力。其次,依附於資深世代外,六○社及學運世代還依靠最重要派系的栽培。例如新潮流,就是學運世代的大本營。依附性的特色,讓六○社及學運世代的主體性與地位,都較處於劣勢。

  最重要的是,學運世代無法在2005年及2006年選舉中勝選,導致其接班態勢趨弱。鄭明德較支持後者的觀點。2000年至2008年,六○社及學運世代已開始擔任政府的重要職務或參與縣市長層次的選舉。後者因人數較多,還被視為即將接班的世代。但必須注意的是,該政府職務,係來自更高層領導人的安排;有機會參與縣市長層次選舉,但最後卻失敗。換言之,六○社及學運世代的主體性及接班程度,並沒有外界想像般樂觀。2008年後出現關鍵性發展,是“中壯世代”的主要形成脈絡。蔡英文擔任黨主席後,更是“中壯世代”形成的主要推力,並藉此排斥及淘汰律師世代。“中壯世代”的形成不符合前述經驗及衝突理論的觀點:其沒有經歷重要的政治事件,沒有獨特的政治經驗;世代之間沒有爆發衝突。“中壯世代”成員多集中於2008年後迄今的中央黨務主管、“總統府”副秘書長、行政及立法兩院副院長及不分區“立委”,是年齡相近或同儕團體概念的世代。整體而言,是年齡比蔡英文小的世代。

  原是一群人的稱呼,往後竟成為派系的稱呼,當然是來自權力地位的積累。蔡英文與“中壯世代”的結盟,整體集結成黨內的新興派系勢力。往後,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執行委員及中央評議委員選舉中,都得到相當的席次,奠定派系的基礎。“英派”的組織特色為何?一般而言,政黨派系主要有三種:

  一、派系集團或趨勢(factional cliques or tendency):指在政治意識型態、人事及政策上有共同利益的一群人所組織的集團,但集團缺乏正式的組織追求該利益,集團成員較未意識到正式組織的存在。這種派系缺乏結構,通常因議題、選舉而非正式地成立缺乏認同符號、辦公室總部、例行會議、成員甄補及內部運作規則等。

  二、私人的侍從團體派系(personal, client-group factions):指經由隱性人際關係及政治動員結構所形成的派系。內部領導者與追隨者之間,有上下垂直聯繫及利益結合的關係此種派系較具有內部認同與運作方式,制度化及結構化程度較高。

  三、制度化或組織型派系(institutionalized or organizational factions):指正式化派系(formalizedfactions)或已發展派系(developed factions),有正式的組織名稱、人事安排、辦公室總部、成員甄補與內部持續運作。該派系的制度化及組織化程度,有時會超越原政黨的建置。從過去迄今,細數民進黨曾出現的派系,可以依前述概念加以分類。美麗島、新動力及綠色友誼連線是第一種派系集團或趨勢。可以廣泛稱為美麗島系統的這些派系,是民進黨內較資深人士的集結,主要是美麗島當事人與其家屬或長期友好人士。其內部關係多是長期友誼與互動,無正式的組織章程,結構也簡單。

  陳水扁派系(扁系)、游錫堃派系(游系)、謝長廷派系(謝系)、蘇貞昌派系(蘇系)是第二種私人的侍從團體派系。這些派系,多是2000年“中央”執政後的特殊產物。因擔任“總統”或“行政院長”所帶來的龐大威望與資源,派系面臨新的重組,以個別領導人為核心(即外界通稱的“天王”)的派系逐漸形成。其形成的主因,來自於陳水扁前“總統”的平衡操作。他刻意讓游錫堃、謝長廷及蘇貞昌擔任“行政院長”,使三人處於同樣的立足點進行競爭。

  這樣的操作,讓黨內出現恐怖平衡,有利於“總統”自己處於穩定的高位;但也註定產生以個別領導人為核心的派系。“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正義連線、“台灣福利國連線”、新世紀及新潮流是第三種制度化或組織型派系,其中以新潮流及“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最為明顯。遷台後的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同時是社會運動及跨國性團體,也是黨內派系,角色極為特殊。往後發展,該派系人士多選擇參與選舉,與原“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關係已較疏離。正義連線、“台灣福利國連線”及新世紀曾有正式的組織章程,是制度化或組織型派系。

  但隨著以個別領導人為核心的派系崛起後,前述三個派系已走向沒落。觀察該類派系,可以特別關注新潮流。2008年,新潮流改名台灣新社會智庫尋求發展(外界依舊習慣稱新潮流),目前仍是黨內最制度化且組織結構最複雜的派系。

  “英派”是第二種私人、侍從團體派系,類似2000年後的“天王”派系。2008年後,前述“天王”派系因領導人入獄或選擇未參與黨內競爭,蔡英文及六○社、學運世代的侍從關係開始形成,“英派”逐漸崛起。 其次,必須探究的是,以六○社、學運世代為主的“中壯世代”,是自然而然成為“英派”嗎?這其實有一段複雜的演進過程。郭正亮指出,民進黨派系起源,主要成因之一就是其菁英世代。美麗島世代出獄後,藉由各地的人士集結與擔任黨主席、秘書長職務,美麗島派系成為創黨後的兩大派系之一。黨外編輯作家世代的部分成員於創黨後擔任諸多領導職務,也是主要的當家世代;其組織的新潮流派系,迄今仍是黨內最堅強的派系。

  海外“台獨”世代回台後,黨內外視之為獨派,在意識型態、媒體及海外層次頗具影響力。往後,辯護律師世代也在美麗島及新潮流兩大派系中尋求發展,組織正義連線與“台灣福利國連線”。憑藉其公職上的權力地位,兩派系的影響力日益增加。1980年代後期,個別派系組成來自於個別的菁英世代的情況開始出現變化。

  以美麗島世代為例,姚嘉文擔任黨主席時,就與新潮流結盟;往後,還加入“台灣福利國連線”;近年則是獨派代表。陳菊長期的新潮流色彩2008年後還是南部新潮流(南流)的主角。1999年,張俊宏另組新世紀派系發展;其餘美麗島世代成員另組新動力派系。

  2000年第一次“中央”執政,呂秀蓮為正義連線成員。六○社及學運世代,原分佈於各派系,特別是多數集結於新潮流。2008年後非新潮流的六○社及學運世代成員,經由蔡英文的刻意提拔,集結成為英派。 近年,扁系及游系逐漸合流。今年,兩者集結改名“正常國家促進會”。謝系因領導人謝長廷擔任駐日代表,派系實力大幅下滑。蘇系因領導人蘇貞昌未擔任任合黨政職務,派系實力也大幅下滑。

  今年5月前後,觀察中央黨部黨務主管的任命(洪耀福、高幸雪、李俊毅、孟義超、宋岫書及趙天麟等)與新北市黨部主委的競爭(“正常國家促進會”余天與新潮流陳文治,最後余天勝選),可以發現民進黨內的新派系生態。整體而言,英派、“正常國家促進會”、綠色友誼連線及謝系是黨內執政派,新潮流及蘇系是黨內在野派。不過,新潮流在“行政院”副首長及公營事業職務方面,仍頗多收獲。
“中壯世代”是否有“全面接班的準備”,可以進行初步的影響評估。2008年後,藉由幾次“立法委員”補選勝與保住台南及高雄市長職務,民進黨保住基本實力。對此,蔡英文將功勞指向該世代(蔡英文,2011:167)。今年9月,創黨30週年之際,蔡英文再次提到,2008年後,由於“青壯世代”及“中壯世代”的付出,民進黨邁向重建,終於取得人民信任,並再次重新執政(本報綜合報道,2016)。

  鄭明德認為,“中壯世代”的影響力仍有待評估。首先,該世代的主體性較弱,依附於蔡英文過深,因此仍有類似過去依附於資深世代及主要派系的包袱。其次,2016年後執政成敗,也是判斷該世代能否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指標。執政成績佳,該世代接班自然順遂;執政成績差,自然不利於該世代的接班。目前,執政時間尚短,此方面評估,仍有待累積更多資訊後方可進行。
肆、結語蔡英文提及的“中壯世代”概念。

  發現有以下重點:

  一、“中壯世代”主要是年齡相近及同儕團體,特別是比蔡英文年輕的世代。該世代由蔡英文甄補產生,準備在2016年後當家及後續接班。與傳統的理論觀點不同,該世代形成沒有經歷重大的政治事件,沒有自身獨特的政治經驗,與其他世代沒有爆發衝突。

  二、該世代以原學運世代與六○社為主,主要成員包括中央黨務主管、“總統府”副秘書長、行政及立法兩院副院長與不分區“立委”。這些成員原隸屬於各派系,後來集結成“英派”。目前,該派、“正常國家促進會”、綠色友誼連線及謝系是黨內執政派,新潮流及蘇系是黨內在野派。

  三、該世代的主體性較弱,有依附於蔡英文的包袱。其次,2016年後的執政成敗,也是判斷該世代往後發展的重要指標。
電腦版移動版